步兵排隊槍斃?為什麼會有這樣讓士兵送死的戰術?

2020-12-16 歷史也不過如此

17世紀左右,歐洲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戰術,士兵們排成線列或者是方陣,排著隊緩慢前進,同時一邊開槍一邊看著身邊的戰友陣亡,但是就是那麼直直地站著和對方互相對射。 很多人在影視劇中都看過這樣的橋段,這實在是讓人看不懂,為什麼不衝鋒?為什麼不躲一下?為什麼不跑快一點?就那麼拿步兵的人命往前推進? 小編也真的是看不懂,於是查了一下關於線列步兵的戰術

新兵種的流行肯定因為它能戰勝上一個時代的兵種。

所以先說一下上一個時代的兵種。16-17世紀,因為步兵訓練體系的復興,長槍再次出現並用於對抗中世紀重甲騎兵兵。至於炮兵,到18世紀前跑都奇重無比,只能安在城區上作文防禦武器,而且精度也不高所以不是主要兵種。另一方面,火繩槍因為其穿透力強於弓箭,慢慢地取代弓箭成為遠程輸出兵種。這個時期的陣型為長槍方陣為中心,四角分別有一隊小火繩槍方陣的混合大隊隊形為基礎。隨著火槍科技的發展,火槍輸出和射程越來越好,逐漸成為輸出主力,這時長槍就變成防止騎兵衝火槍的保護性兵種,而因為火槍輸出的逐漸增強,這種防護的需要也變得越來越小。長槍和火槍的人數配比由原來的4:1變成2:1,1:2,1:4……

直到刺刀出現,長槍就徹底失去了價值。插刺刀的槍就是一把長矛。同時,對於火炮的改良使得其能夠隨軍行動,至此,戰場上剩下的兵種就變成了線列,騎兵和炮兵。然後來說說排槍這種戰術為什麼會出現。

首先說隊形。因為上面說的,火槍一直懼怕的就是騎兵衝鋒。雖然火槍發展後可以在騎兵衝上了前先射死一堆,但是剩下的騎兵衝過來還是很恐怖的:一個是衝鋒傷亡,另一個是打亂陣型。如果線列陣型鬆散,被衝時就特別脆弱,要排成緊密隊形。接著,緊密隊形有兩種,一種縱隊一種橫隊。選擇排成橫隊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炮兵。炮彈打擊的是一條直線,所以一炮過來,縱隊死一條線,橫隊死兩三個。第二個原因是對抗敵方線列。縱隊的正面比橫隊窄,火槍在沒有三段射之前只能第一排開火否則傷友軍。所以相同人數情況下縱隊火力比橫隊小,所以線列採用緊密橫隊的隊形。接著就是為什麼要一起射擊而不是自由射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方便指揮。線列指揮官要決定什麼時候對射,什麼時候刺刀見紅。如果自由射擊,衝鋒時一些人衝了,剩下在裝彈,還有在射的。這樣衝鋒的效果就不好而且亂了。

另一方面,如果自由射擊,一些膽小的在進入有效射程前就匆忙開火,而一旦有人開火,其他人也會跟著一起開,打擊效果驟減,所以最好是指揮官在確認進入射程後命令開槍。另外,齊射的巨大聲響和很多隊友瞬間倒下會對敵方士兵造成恐懼不過這是次要的,畢竟人家訓練也會考慮到這些。以上就是排槍會流行的原因。但是論精度,自由射擊和齊射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而鬆散隊形還便於掩護和實行包抄等戰術機動,所以在騎兵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和火槍精度和裝彈速度提升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沒有優勢,這時候,散兵就成為主流,而且步兵單獨作戰單位越來越小,到今天就變成幾個人的小隊了

拿破崙戰爭後,線列步兵仍然是主力部隊,而輕步兵則提供火力支援、掩護行進中的部隊。俄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在19世紀晚期仍使用線式戰術,例如克裡米亞戰爭、普法戰爭。

在新武器發明後,線列步兵學說開始衰落。米林彈(Minie Ball)允許步兵射得更準、更遠。緊密陣型中的士兵成為了顯著的目標,南北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場戰爭後,後膛裝填步槍被採用,使得步兵的射程大大提高,射擊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19世紀60年代,大多數德意志國家與俄國都將自己的線列步兵與來復槍兵結合在一起,使用來復槍與散兵戰術。在普法戰爭後,德國、法國也效法前者。然而,英國保留了「線列步兵」的名字,即使他們在1853年開始使用來復槍,在1867年開始使用後膛裝填步槍,在布爾戰爭時由緊密線列改用鬆散陣型。

來復槍不斷提升的射速與在1883年發明的馬克沁機槍使得步兵在接近敵軍前就會承受巨大的傷亡。騎兵也因為步兵武器的改進而衰落。在20世紀初,步兵開始慢慢接受以輕步兵散兵陣型作戰,但是,仍然以線列步兵戰術訓練。

相關焦點

  • 蠢到無可救藥的「排隊槍斃」戰術?卻能幫英國成就日不落帝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7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就發明出了「排隊槍斃」的戰術,開戰時士兵一排一排的站好,然後一起向敵方發動進攻。在現在看來,這個戰術完全就是蠢得無可救藥,然而在當時,這個戰術卻幫助歐洲稱霸了世界。
  • 在鐵律下「排隊槍斃」:拿破崙時代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
    文/天元宏大的隊列方陣,華麗的服飾,以及貼面對決的排隊槍斃戰術……這一切,是許多人對拿破崙戰爭以及其前後時期的戰爭形態的印象。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那士兵面對面的排隊槍斃了:士兵列成方陣,緩緩前進,行至距敵不過幾十米後駐足,隨著槍火嘯叫,雙方士兵在指揮官指引下輪流開火,刺鼻的硝煙瀰漫戰場……這一幕幕足以讓人血脈賁張,同時也讓人對這群衣著華麗的士兵們產生了好奇:這個時期的軍隊都有哪些兵種?他們作戰職能是怎麼分配的?為什麼他們作戰時要列方陣?他們是如何安排戰術以實現協同作戰的?
  • 18世紀歐洲,排隊槍斃的戰爭年代,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前排?
    「排隊槍斃」是17、18世紀歐洲最流行的神奇戰爭場面,往往敵對兩軍相遇,排成陣列線,慢步靠近,在軍官的口號下互相射擊,至於生死全靠「上帝保佑」! 按照潛意識的觀點,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死亡的機率會更大一些。其實不然,作為上了戰場的士兵,無論你站在什麼位置,生死已經不屬於你自己所能掌控的了,不到戰爭結束,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夠幸運的生還。 至於什麼樣的士兵會被安排到第一排,西方與東方的觀念正好相反。
  • 為什麼英國人排隊槍斃的線列戰術,能在清朝八裡橋消滅蒙古騎兵?
    清軍3萬騎兵打英法聯軍8千線列步兵,結果自己損失千人,英法死了幾個人,這樣的戰損比,真的難以想像,清軍動用了2萬——3萬的蒙古騎兵,都是來自僧格林沁的精銳騎兵,本來在人數上已經對於英法聯軍有了人數上的絕對優勢,英法聯軍區區8千人,而僧格林沁卻有2萬到3萬的騎兵可以動用,沒想到最後的戰爭結果是清軍慘敗
  • 解密其的步兵戰術
    槍身加刺刀都比人高現在不少觀點認為,是日本資源貧窮,為了節約彈藥而讓士兵進行拼刺刀。雖然這樣的想法也不能說是錯的,但並不是日軍的喜歡拼刺刀的原因,而要想了解其實得從日本步兵的戰術上去探究。一旦對方的步兵舉著刀衝過來,只有火槍而沒有其他兵器的火槍兵怎麼辦?排隊槍斃戰術都是裝有刺刀的,為的就是待會衝鋒拼刺編輯於是刺刀就開始出現,最初的刺刀其實就是把匕首插進槍管裡,這樣也能有個應急之用,但這樣的話必須要求匕首能插進槍管裡,而且基本上是一次性用品,扎到人之後就會脫離。
  • 從排隊槍斃到散兵戰術,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編者按:18世紀是公認的線式戰術時代。歐洲人的線式戰術雖然簡單有效,但排隊槍斃這事確實太反人性了,因為正常人在排隊對射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去躲避和恐懼。因此散開隊形,自由射擊往往會成為很多人的潛意識選擇。而這在戰術上的最終結果,就是散兵戰術了。那麼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的呢?
  • 排隊槍斃的歐洲,能否正面打敗大清?
    成為主力步兵,也僅僅是因為人多,編制足。 歐洲步兵的戰術就是部隊排成一列,形成強大的火力密度,在應對騎兵時則擺成類似於空心正方形的空心陣,通俗來講,就是排隊槍斃。
  • 18世紀歐洲人笨到「排隊槍斃」,仍大殺四方?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這樣的戰爭自然只是愚蠢、怯懦或者說沒有現代人「智慧」的將領進行的禮節性遊戲,就連他們的遊戲工具也不過是些撲著發粉、梳著假髮的士兵……那麼,歐洲人為什麼要採用這麼呆板的戰術,並且還憑著這麼呆板的戰術去大殺四方呢?
  • 重回拿破崙時代,一起「排隊槍斃」
    扮演法軍士兵的玩家帶上高帽,穿上藍白的軍裝,手裡端著滑膛槍對抗著紅軍裝的英軍士兵,帶你回到拿破崙時期追隨皇帝的戎馬倥傯,復古風滿滿。 排隊射擊成主流,趣味戰術再現 本作作為大型多人在線射擊遊戲,單個伺服器最多支持150名玩家一同衝鋒陷陣
  • 排隊槍斃時代的線膛傳奇,200年前的「狙擊步槍」肯塔基長步槍
    咱們並不糾結於線膛和滑膛稱呼,但凡是步兵用的統稱為步槍這個沒啥問題。雖然滑膛槍和線膛槍長相類似,但是由於性能的不同,在200年前掀起了一場戰術革命。這篇狗子就和大家聊聊美國贏得獨立戰爭的利器——肯塔基長步槍。首先得說肯塔基步槍它就沒有一種統一的制式型號,因此只是一個範稱。
  • 德國發明的火焰噴射器,被稱為一戰「魔鬼」武器,究竟有多厲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於當時戰場普遍流行滑膛槍,命中率低,裝填慢,於是歐洲人發明了排槍戰術,也就是被人戲稱為「排隊槍斃」的戰術。但是隨著槍械的進步,尤其是高速機槍的出現,這樣在去排隊,那真是去送死了。所以,戰鬥的雙方不得不修築大量塹壕,趴在裡面躲避機槍和炮彈的轟炸,曾經壯懷激烈的排隊衝鋒,畫風一轉成了猥瑣防禦。
  • 線列步兵是近代歐洲陸軍的主力步兵,近距離齊射戰法有何意義?
    為什麼要站成愚蠢的密集隊形、不尋找掩蔽也不臥倒 大批量生產的鉛彈會更傾向於這種滴落法,而士兵們也會隨身攜帶模具在閒暇時自造彈藥補充使用,兩者的使用都很普遍,並不衝突。鉛彈的直徑似乎是靠滴管決定的,當一定重量的熔化的鉛流出滴管時會因過重而落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鉛彈的口徑,儘管誤差仍舊很大。
  • 為什麼會發展防彈衣?銘瑄帶你看矛與盾
    沒錯,遇到利刃,人類就用鎧甲;遇到初期的槍械,人類就加厚鎧甲(先不說效果)……而火藥的運用和步兵戰術的進步,讓不可一世的騎士隕落,從此人類進入了戰爭的另一個階段:槍可以輕鬆打穿鎧甲,那麼就乾脆不穿鎧甲了,玩紳士的戰爭,玩排隊槍斃。
  • 18世紀歐洲排隊槍斃稱霸全球?拿破崙:法蘭西散兵戰才是步戰巔峰
    編者按:當時間到來18世紀末,已經領先於世界的歐洲軍人們發現,與「排隊槍斃」相比,散兵戰對士兵個人勇氣、判斷力、主觀能動性和作戰技能要求自然會高一些。那麼當時的歐洲散兵和散兵戰能做到什麼程度呢?法軍步兵捨棄了對散兵行動造成不必要困擾的衣物和裝備,他在夏季時常僅僅身著一件汗衫、一條輕馬褲和一雙鞋(不穿襪子),唯一的裝飾物就是頭上的軍帽,他裝備著一把帶有刺刀的步槍,彈藥則放在綁腿裡,冰雪長年不化的阿爾卑斯山也無法阻止他,他的攀援能力足以與山羊相媲美,可以從鷹棲之地穿越無人觸及的雪地進入幽谷。他會赤身裸體地把武器放在頭頂上徒涉過河,能夠越過一切河流卻不喝進一口水流。
  • 德國步兵戰術的巔峰之作,打破塹壕戰僵局的殺招——暴風突擊戰術
    此時戰場上沒有了敞開的側翼,部隊必須從正面發動進攻,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可怕的火力屠殺——由重機槍和火炮構成的火力屠殺著一切發起進攻的軍隊,再精銳的士兵都難以在這樣的戰鬥中生還。無論是德軍還是英法聯軍都必須承認一個現實,戰鬥已經徹底成了絞肉機一樣的消耗戰。
  • 清軍打不過西方,除了火器技術落後,戰術錯誤也是主因
    不過,既然真拿著長矛的祖魯人也能打敗英國人,為什麼清軍就是不行呢?朱棣時代的神機營,據說就已經是全部採用火器作戰的部隊。先進的三段擊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常用的戰術。可是到了明末,西方的軍事技術已經全面超過中國,無論是武器還是戰術。清軍打不贏,除了技術落後外,戰術錯誤也是主因。
  • 二戰蘇聯死亡的最高將領,葬送50萬士兵,開戰一個月被槍斃
    文|書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犧牲了太多優秀將領,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開戰剛剛一個月後,史達林就下令槍斃了4名將軍,其中還包括一名大將。在擔任蘇聯紅軍汽車坦克裝甲兵總監期間,他認為坦克部隊無法單獨作戰,只能配合步兵戰鬥,覺得機械化軍團意義不大,因此建議取消。蘇聯軍方聽從了巴甫洛夫的建議,解散了已經組建的機器化部隊,然而1939年德軍依靠機械化部隊強大的機動能力發動的閃電戰讓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了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性,1940年蘇聯又匆忙將解散的機械化部隊重組,可已經晚了。
  • 為何蘇俄軍隊步兵愛坐坦克突擊?並非用人肉當裝甲,而是一門戰術
    在二戰、冷戰乃至現代戰爭中,我們經常能見到蘇俄軍隊這樣的場景:步兵直接搭乘在坦克或者是步兵戰車上朝目標衝鋒。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這種做法被視作是蘇俄軍隊在機械化裝備不足情況下的無奈之舉,然而事實情況並非如此,從1943年之後蘇軍就制定了相當完善的步兵搭乘坦克突擊的戰術,這種戰術在蘇聯反攻階段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並不是誰都有資格去搭乘坦克進行突擊的。
  • 步兵與魔鬼的較量,詳解二戰中的反狙擊戰術
    二戰中的反狙擊戰術來自狙擊手的威脅已經使得前線上的戰地指揮官變得小心翼翼,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那些具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官們極盡所能地隱藏自己的身份,他們經常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的士兵。軍裝上的軍銜標誌要跟軍裝的顏色保持一致,要麼乾脆就把軍裝上面的軍銜標誌撕去,比如美軍就是如此,雖然上面禁止前線的軍官和士官撕掉軍銜,但是在實戰中他們仍然會撕掉;有的軍官則會穿著普通士兵的裝束,比如在前線的英軍軍官們,他們就採用了普通士兵的帆布裝備,甚至有些軍官在前線上行走的時候,身後會背著一把步槍,儘量使自己看起來像普通的士兵。
  • 陸軍步兵班幾人最好?機械化步兵班戰術,中美幾乎無差距
    陸軍步兵班幾人最好?機械化步兵班戰術,中美幾乎無差距 美軍的步兵班是13、12、9人制,根據不同的戰術目標,配置兵力和火力。標準人數是死的,戰術目標是多變的,戰術組合也是多變的。我覺得還是12人編制合理,三人一個戰鬥組。正副班各帶二個戰鬥小組。(一個攻擊小組、一個輕機槍掩護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