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左右,歐洲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戰術,士兵們排成線列或者是方陣,排著隊緩慢前進,同時一邊開槍一邊看著身邊的戰友陣亡,但是就是那麼直直地站著和對方互相對射。 很多人在影視劇中都看過這樣的橋段,這實在是讓人看不懂,為什麼不衝鋒?為什麼不躲一下?為什麼不跑快一點?就那麼拿步兵的人命往前推進? 小編也真的是看不懂,於是查了一下關於線列步兵的戰術
新兵種的流行肯定因為它能戰勝上一個時代的兵種。
所以先說一下上一個時代的兵種。16-17世紀,因為步兵訓練體系的復興,長槍再次出現並用於對抗中世紀重甲騎兵兵。至於炮兵,到18世紀前跑都奇重無比,只能安在城區上作文防禦武器,而且精度也不高所以不是主要兵種。另一方面,火繩槍因為其穿透力強於弓箭,慢慢地取代弓箭成為遠程輸出兵種。這個時期的陣型為長槍方陣為中心,四角分別有一隊小火繩槍方陣的混合大隊隊形為基礎。隨著火槍科技的發展,火槍輸出和射程越來越好,逐漸成為輸出主力,這時長槍就變成防止騎兵衝火槍的保護性兵種,而因為火槍輸出的逐漸增強,這種防護的需要也變得越來越小。長槍和火槍的人數配比由原來的4:1變成2:1,1:2,1:4……
直到刺刀出現,長槍就徹底失去了價值。插刺刀的槍就是一把長矛。同時,對於火炮的改良使得其能夠隨軍行動,至此,戰場上剩下的兵種就變成了線列,騎兵和炮兵。然後來說說排槍這種戰術為什麼會出現。
首先說隊形。因為上面說的,火槍一直懼怕的就是騎兵衝鋒。雖然火槍發展後可以在騎兵衝上了前先射死一堆,但是剩下的騎兵衝過來還是很恐怖的:一個是衝鋒傷亡,另一個是打亂陣型。如果線列陣型鬆散,被衝時就特別脆弱,要排成緊密隊形。接著,緊密隊形有兩種,一種縱隊一種橫隊。選擇排成橫隊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炮兵。炮彈打擊的是一條直線,所以一炮過來,縱隊死一條線,橫隊死兩三個。第二個原因是對抗敵方線列。縱隊的正面比橫隊窄,火槍在沒有三段射之前只能第一排開火否則傷友軍。所以相同人數情況下縱隊火力比橫隊小,所以線列採用緊密橫隊的隊形。接著就是為什麼要一起射擊而不是自由射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方便指揮。線列指揮官要決定什麼時候對射,什麼時候刺刀見紅。如果自由射擊,衝鋒時一些人衝了,剩下在裝彈,還有在射的。這樣衝鋒的效果就不好而且亂了。
另一方面,如果自由射擊,一些膽小的在進入有效射程前就匆忙開火,而一旦有人開火,其他人也會跟著一起開,打擊效果驟減,所以最好是指揮官在確認進入射程後命令開槍。另外,齊射的巨大聲響和很多隊友瞬間倒下會對敵方士兵造成恐懼不過這是次要的,畢竟人家訓練也會考慮到這些。以上就是排槍會流行的原因。但是論精度,自由射擊和齊射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而鬆散隊形還便於掩護和實行包抄等戰術機動,所以在騎兵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和火槍精度和裝彈速度提升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沒有優勢,這時候,散兵就成為主流,而且步兵單獨作戰單位越來越小,到今天就變成幾個人的小隊了
拿破崙戰爭後,線列步兵仍然是主力部隊,而輕步兵則提供火力支援、掩護行進中的部隊。俄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在19世紀晚期仍使用線式戰術,例如克裡米亞戰爭、普法戰爭。
在新武器發明後,線列步兵學說開始衰落。米林彈(Minie Ball)允許步兵射得更準、更遠。緊密陣型中的士兵成為了顯著的目標,南北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場戰爭後,後膛裝填步槍被採用,使得步兵的射程大大提高,射擊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19世紀60年代,大多數德意志國家與俄國都將自己的線列步兵與來復槍兵結合在一起,使用來復槍與散兵戰術。在普法戰爭後,德國、法國也效法前者。然而,英國保留了「線列步兵」的名字,即使他們在1853年開始使用來復槍,在1867年開始使用後膛裝填步槍,在布爾戰爭時由緊密線列改用鬆散陣型。
來復槍不斷提升的射速與在1883年發明的馬克沁機槍使得步兵在接近敵軍前就會承受巨大的傷亡。騎兵也因為步兵武器的改進而衰落。在20世紀初,步兵開始慢慢接受以輕步兵散兵陣型作戰,但是,仍然以線列步兵戰術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