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鄉鎮醫院"調查:何以"逆吸"城裡患者和醫生

2020-12-22 中國財經時報網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這裡的鄉鎮醫院,何以「逆吸」城裡的患者和醫生

湖南瀏陽:湘贛邊區域「超級鄉鎮醫院」現象調查

▲上午九點半,社港醫院的候診大廳內就已經擠滿了人。 記者張典標攝

操著不同的口音,提著各地醫院的CT片、X光片袋子……醫院裡排起了長隊,人群發出嗡嗡的交談聲。

醫院外,掛著湖南、江西甚至更遠省份牌照的小汽車,堵了差不多1公裡。急促的喇叭聲此起彼伏,似乎在催促醫生快點看病。

45歲的導診護士馮霞瞥了一眼時鐘,還不到9點,牆上的電子叫號器顯示已經登記了500多位患者。經驗告訴她,小鎮的街道還得堵上一個多小時,而下午又會湧進同樣多的病人。

馮霞所在的湖南省瀏陽市骨傷科醫院(也是社港鎮衛生院,簡稱社港醫院),是一家地處湘東羅霄山區的偏遠鄉鎮醫院,周圍只有靜謐的山村和小巧的集鎮。

對這位導診護士來說,這種城裡大醫院才能見到的擁擠場面,自己已經司空見慣。在這裡待了13年,她遇見過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甚至還有東南亞和非洲的老外。聽得懂五湖四海的「鄉音」,是她工作中必備的技能。

瀏陽市位於湘贛邊,東鄰江西銅鼓、萬載、宜春,南接江西萍鄉。像社港醫院這樣的超級鄉鎮醫院,在瀏陽這個縣級市還有幾家。如同春運般的繁忙,每天在這些醫院出現。

大醫院的名醫前來「偵查」暗訪

一直以來,城市大醫院的「虹吸效應」,像抽水機一樣,抽走了患者,也抽走了好醫生。而社港醫院堪稱「逆吸」——從城市大醫院「搶」病人、「搶」醫生……

社港醫院名譽院長江林介紹,該院職工400多人,2019年業務收入3.2億元,年門診量超37萬人次。其中僅有10%的患者來自瀏陽本地,90%的患者來自外地,重點輻射湘贛邊地區。

社港鎮鎮長羅定坤給出了一組對比數字:全鎮戶籍人口不足五萬,而社港醫院每年帶來的流動人口近百萬人次。

「一家鄉鎮醫院帶活了一個鄉鎮」已經在社港成為共識。羅定坤說:「鎮裡圍繞社港醫院形成了住宿、餐飲、交通、中草藥種植、護理等配套產業鏈。以陪護為例,護工一天能賺200元錢,超過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

無一例外,病人們都是衝著「江氏正骨術」來的。

社港醫院90%以上的病人,都通過這種傳統正骨復位法治療,手術率不到8%,而一般醫院的骨科手術率約為80%。即使這樣,社港醫院500多張病床還是捉襟見肘,天天有病人排隊等床位。

社港醫院護士長禹幹香告訴記者,醫院每月出院270人,住院病人流動性很高,平均每7到10天就出院,以便為更嚴重的病人騰出位置。

一大早從江西宜春出發,坐了3小時車來看病的陳豪說,當地一家醫院檢查了他的骨傷後,估算要花上萬元才能治好,而在社港醫院大概只需花費一兩千元。

社港醫院正骨室主任江永革說,因為患者多為湘贛邊農民,為了給患者省錢,醫院堅持「能正骨復位的,就不做手術;能回家休養的,就不安排住院」。在社港醫院就診的患者,很多還能當天治療當天回家。

院方表示,2019年,他們採用傳統手法復位,為患者節約治療費用超1億元。

高門診量形成的「口碑引流」,加上相對較低的手術率、住院率和診療費,社港醫院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甚至對大醫院構成了「逆吸」。

長沙市一家大醫院的醫生,見到自己的病人不斷往社港醫院跑,一度懷疑這家鄉鎮醫院請了「醫託」挖病人。為此,他專程開車到社港來暗訪,這才打消了猜疑。

社港醫院醫生劉玉坤坦率地說,很多大醫院的名醫出於猜疑或好奇,私下「偵查」過社港醫院。

病人口口相傳,讓社港醫院的名氣越傳越遠。去年,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副院長、骨科主任、關節置換專家毛顯光和香港瑪麗醫院骨關節矯形中心的忻振凱教授,也都慕名而來。

在瀏陽,集裡醫院也是一家讓人刮目相看的超級鄉鎮醫院。

作為湖南省唯一一家設有重症監護室、能做開顱手術的鄉鎮醫院,今年3月,集裡醫院位列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全國防治卒中中心綜合300強」。

集裡醫院院長陳小玲介紹,醫院以神經內科、眼科和疼痛科為特色,30%的患者來自瀏陽以外,覆蓋湘贛鄂廣大地區。去年,集裡醫院門診量近50萬人次,收入3.68億元,住院患者滿意度98.51%,門診患者滿意度97.7%……

社港醫院和集裡醫院不僅吸引了患者,也引來了醫生。以社港醫院為例,現有160多位醫生中,有20位是從外地縣級醫院主動跳槽過來的。

在鄉鎮醫院大多「邊緣」「冷清」的當下,社港醫院和集裡醫院卻像極了大城市裡那些規模超大、患者超多的超級醫院,其「逆吸」效應令人嘆為觀止。

「能看好病還不貴,當然選我們」

超級鄉鎮醫院不是一日煉成的。

集裡醫院52歲的神經內科主任貝玉章,1995年來到這裡時,這家鄉鎮醫院被「貧血」折騰得有些慘不忍睹。

當時的集裡醫院,員工不到30人,每天門診量三四十人次,只有幾個留觀病人,幾乎沒有住院病人。

和很多鄉鎮衛生院的處境一樣,本地患者寧願到城裡大醫院排長隊、花高價,也不願意到集裡醫院就診。留不住醫生,招不進新人,集裡醫院陷入「缺醫生——沒病人——留不住醫生——引不來病人……」的惡性循環。

集裡醫院地處瀏陽市近郊,下有村衛生室,上有縣醫院,必須在夾縫中找生存空間。1995年,集裡醫院成立中風專科。在此之前,集裡醫院做了調研,中風、白內障和慢性疼痛,是瀏陽發病率靠前的疾病。可直到2005年陳小玲接任院長時,已經「十歲」的集裡醫院中風科,每年住院病人仍只有三四十人。

自救從「輸血」開始。2005年,集裡醫院從河北省第四人民醫院聘來神經內科專家、副主任醫師齊浩波。

這是瀏陽引進外地人才進本地醫院的第一例。當時開出的條件是10萬元年薪,附加一套168平方米的房子,齊浩波愛人的工作也一併安排。

這次招聘成了當年瀏陽轟動一時的新聞。要知道,當時集裡醫院員工年收入才一兩萬塊錢。齊浩波很快成為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並開始培養集裡醫院的人才隊伍。

2005年至2020年,集裡醫院引進成熟人才66人。陳小玲說,培養一個成熟的醫生,沒有8到10年根本不行,而醫院通過人才引進,短時間內快速完成了「輸血」。

與此同時,集裡醫院也在積極自我「造血」。貝玉章回憶,從2006年開始,集裡醫院開始送人到大醫院去學習,哪裡有好資源,集裡醫院就千方百計把醫生「塞」到哪裡去。

靜脈溶栓治療,是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重要救治措施,聽說天津環湖醫院溶栓做得好,集裡醫院就把卒中科的醫護骨幹送去「取經」。學成歸來,集裡醫院順利開設溶栓業務。

事實上,很多大醫院對鄉鎮醫院送來進修的醫生愛答不理。集裡醫院管理層賠著笑臉、軟磨硬泡、四處請託,才得以把自己的醫生一個個送進「課堂」。

今年38歲的黃璞嘉是醫院重症監護室的一名醫生,也是醫院主刀開顱手術的醫生,他對集裡醫院把醫生送出去的決心深有體會。

「一部分危重症患者送到醫院時,必須馬上開顱才有得救,而十年前,我們醫院沒人會這個手術,只能轉診。」為了替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救命時間,黃璞嘉先後三次去湘雅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學習,長則一年,短則三個月,才最終熟練掌握開顱手術。

截至9月底,集裡醫院今年已經完成95臺開顱手術。

「外出學習期間,醫護人員的工資績效不變,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黃璞嘉說,「醫生想學哪方面的技術,醫院都會全力支持。」

貝玉章說,醫院每年都有三四十人出去學習,全院現有職工751人,其中中高級職稱281人,碩士研究生26人。

在集裡醫院的中風病人中,農村患者佔到90%。為了降低患者負擔,醫院精打細算,嚴格控制醫療耗材採購成本。

同樣採購一個支架,有的大醫院要2萬元,集裡醫院硬是砍到1.5萬元……一些耗材供應商覺得掙得少,情願不做集裡醫院的生意。

陳小玲告訴記者:「集裡醫院正在申報三級醫院,但收費一直維持鄉鎮衛生院的水平。就算是花費較多的開顱手術,也只需兩三萬元,只有省城三甲醫院的一半左右。」

「能看好病,還不貴,患者當然選我們。」陳小玲說,這是集裡醫院破解基層醫院發展困境的秘訣所在。

類似的一幕也發生在社港醫院。

「我一個人看不了這麼多病人,關鍵還得依靠醫院的人才隊伍。」談到如何留住人才,江林說,社港醫院通過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

待遇方面,社港醫院醫生年收入從十幾萬元到二十萬元,不輸縣城醫院。

在採訪中,多位社港醫院醫生坦言,不用擔心生存問題,更用不著花心思從病人身上賺錢。只需要踏實工作,努力在專業上有一番作為,自己和家人就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在事業方面,社港醫院給了醫生更快的成長機會。從湖南平江縣中醫院跳槽過來的劉玉坤說:「培養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外科醫生,一般需要10到15年,甚至更長時間。社港醫院的外科醫生接觸病人多,往往不到10年就能成熟。」

江林認為,這正是很多醫院想挖社港醫院醫生,而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超級鄉鎮醫院群的背後

一個縣級市出現一家超級鄉鎮醫院已經實屬不易,如今湧現出一群超級鄉鎮醫院,不得不令人稱奇。

瀏陽市衛健局副局長肖波介紹,瀏陽市35家鄉鎮醫院,去年醫療業務收入近12億元,最多的一家超過3億元,年收入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就有10家。

當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還苦於無法留住本地患者的時候,瀏陽市域內的就診率已達到96%。

「留住患者的前提是留住好醫生,而留住好醫生必須要有激勵機制。」瀏陽市衛健局體制改革科科長王科明認為,「合理的激勵機制,是瀏陽鄉鎮醫院得以逆勢成長的關鍵。」

瀏陽允許突破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額限制,醫院拿出收支結餘的60%,用於醫護人員的績效工資總額。醫生收入與藥品脫鉤,與工作量掛鈎。另外,瀏陽推行治療標準化方案,同樣的病,在哪家醫院看,都是一樣的流程和費用。

與此同時,瀏陽市衛健局要求收入分配向臨床一線傾斜。每家醫院的績效分配方案,由醫院自主決定,但需要交由衛健局審核,同時向人社局和財政局備案。

「在我們瀏陽的醫院裡,工資最高的不是院長,而是那些學科帶頭人和一線專家。」王科明說,「有些醫生的收入甚至是院長的五六倍。」

除了績效改革,瀏陽還有「賦能鄉鎮醫院」和「打造特色專科」這「兩把刷子」。

王科明說,績效改革解決的是願不願意幹的問題,賦能鄉鎮醫院解決的是會不會幹的問題,打造特色專科是能幹什麼的問題。

「賦能鄉鎮醫院」,除了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給人才賦能,還有通過「醫聯體」機制給醫院整體賦能。

瀏陽龍伏鎮衛生院正是靠醫聯體「起死回生」的。2008年,龍伏鎮衛生院與集裡醫院結成醫聯體。

院長劉向前介紹,2008年之前,龍伏鎮衛生院門可羅雀,一年門診不足3000人次,住院量不足400人次,年業務收入只有90萬元。

「集裡醫院對龍伏鎮衛生院的幫扶分為三步走,分別是扶起來、陪伴走和放開手。」在劉向前看來,這和精準扶貧差不多。

2008年到2013年的「扶起來」階段,集裡醫院派出業務骨幹,投入醫療設備,給龍伏鎮衛生院「充電」,十幾個業務骨幹一待就是三年。

2013年到2016年的「陪伴走」階段,只留下管理業務的副院長,每個月派醫療專家定期查房、培訓和講座,著重培養龍伏鎮衛生院自己的人才隊伍。2016年開始,放手讓龍伏鎮衛生院自己管理運營。

2019年,龍伏鎮衛生院總收入達到1685萬元,門診量超過3萬人次,住院量達到4462人次。劉向前說:「不僅原本外流的病人回到了衛生院,住院病人中還有20%來自外地。」

龍伏鎮衛生院所謂20%的外地住院病人,大多來自社港鎮。當地幹部表示,瀏陽的超級鄉鎮醫院之間,並非同質化競爭,而是差異化錯位發展,打造地區特色專科。

社港醫院的特色專科是中醫骨科,而龍伏鎮衛生院的特色專科是慢性病。此外還有集裡醫院的神經內科、眼科、疼痛科,棖衝鎮衛生院的甲亢專科,古港鎮中心衛生院的中醫科,大瑤鎮中心衛生院的疼痛康復科……

為了保證專科業務發展,同時也為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醫改政策,瀏陽將專科業務進行剝離,比如成立社港鎮衛生院和骨傷科醫院、集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集裡醫院。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衛生院執行基層醫改政策,落實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專科醫院執行公立醫院改革政策。二個機構、二套管理制度、同一個法人代表,大型設備資源共享,業務實行基本醫療在衛生院,專科醫療在專科醫院。

績效改革、賦能鄉鎮醫院和培育重點專科——得益於瀏陽基層醫改的這「三把刷子」,瀏陽超級鄉鎮醫院雲集,逐漸成為湘贛邊區域的醫療中心。(記者向清凱、張典標、蘇曉洲、劉良恆、帥才)

相關焦點

  • 調查報告:醫生愛玩直播 患者越來越「刁鑽」?
    在數字時代所提供的「擬態環境」裡,你知道醫生和患者的真實生活狀態如何嗎?近日,《中國醫生/患者數位化生活2017》調查報告出爐,為我們揭開謎底。本次調查共收集了10325條醫生數據,電腦端來源3,242條,移動端來源7,083條,全面覆蓋了各級城市/鄉鎮、各級醫院以及32個科室中不同級別的醫生。患者部分收集了1,400+樣本數據,包括呼吸、心腦血管、精神、腫瘤等疾病人群。
  • 中國式超級醫院:黑洞、抽水機和最大鄉鎮衛生院
    △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停車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而真正的社區衛生中心、鄉鎮衛生院、乃至一級二級醫院,在病人流失、醫生短缺中日漸萎縮。從此之後,公立醫院開始獲得了自由接受病人的可能性和動力——這是未來超級醫院形成的必要條件。但是當時由於患者端也就是需方支付能力的低下,大醫院的虹吸效應並沒有立刻形成。第二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是,醫院等級制度的建立。
  • 被砍傷的陶勇醫生恢復出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北京眼科醫生陶勇 的一席話讓人心疼,也讓人開始深思,到底是什麼讓醫生開始變得膽怯,讓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變得如此薄弱。訪談中陶勇醫生坦承自己並非外界以為的「總是對人特別好」,他有時會拒絕「你明知道有可能會鬧事的病人」。他曾遇過一位疑似淋巴瘤的農民患者,想確診需摘下眼球取病理。
  • 秭歸偏遠鄉鎮建起區域醫療急救中心,解決危重患者急救不便的難題
    王海燕口中的李丹丹,已在位於兩河口鎮衛生院的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工作了2個月,開始習慣了鄉鎮沒有娛樂活動、早早入睡的生活,每次休假回秭歸縣城甚至還有些不習慣。和她們倆一起下派到區域醫療急救中心的,還有2名醫生和2名救護車司機,都來自秭歸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 患者家屬舉報醫生推銷血液製品 涉事醫院想「私了」被拒
    周先生稱,當事醫院、醫生分別向其道歉並提出「私了」,希望其撤銷投訴,並願意退還購藥款項。周先生稱,自己和家人未答應,要求醫院依規處理。  11月26日,岑溪市衛生健康局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稱,涉事醫院醫生沒有明確要求患者家屬購買、使用指定名稱、供貨商的生物製品,患者家屬購買的人血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在參考價格範圍內,不存在價格偏高及亂收費行為。
  • 患者家屬舉報醫生推銷人血白蛋白,廣西涉事醫院想「私了」被拒
    周先生稱,當事醫院、醫生分別向其道歉並提出「私了」,希望其撤銷投訴,並願意退還購藥款項。周先生稱,自己和家人未答應,要求醫院依規處理。岑溪市衛生健康局岑衛信處[2020]6號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顯示,經調查,周先生母親入住岑溪市人民醫院時生命體徵不穩定,呈昏迷狀態、氣管切開,肺部有明顯感染病灶、感染嚴重。入院後醫生根據病人情況,判斷患者有使用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指徵,多次和家屬進行病情溝通,包括告知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目的及意義、醫療風險等。
  • 梧州一患者家屬舉報醫生推銷人血白蛋白,涉事醫院想「私了」被拒
    周先生稱,當事醫院、醫生分別向其道歉並提出「私了」,希望其撤銷投訴,並願意退還購藥款項。周先生稱,自己和家人未答應,要求醫院依規處理。岑溪市衛生健康局岑衛信處[2020]6號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顯示,經調查,周先生母親入住岑溪市人民醫院時生命體徵不穩定,呈昏迷狀態、氣管切開,肺部有明顯感染病灶、感染嚴重。入院後醫生根據病人情況,判斷患者有使用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指徵,多次和家屬進行病情溝通,包括告知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目的及意義、醫療風險等。
  • 醫院門口出車禍求助遭拒,院方:事發時一名醫生正在搶救心臟病患者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向健康時報記者提供了調查的事情經過:17:23,北湖院區正門外交通信號燈區域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年輕男性多處受傷。17:25,肇事司機母親進入醫院急診尋找急診外科醫生,由於急診值班外科醫生正在救治患者,肇事司機母親未見到急診外科醫生,遂要求保安到院外抬患者,保安因一人在崗無法外出。
  • 陶勇醫生事件: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的眼科醫生陶勇被一名自己治療過的患者崔某砍傷,造成陶勇醫生的前臂、手掌神經、肌肉、血管等多處損傷。其中受損最嚴重的是他的左手,對一個醫生來說,尤其一個需要做精準手術的主刀醫生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傷害。
  • 醫生「燒傷超人阿寶」回應和患者互毆:正做傷情鑑定 走法律途徑...
    新京報快訊(記者張彤 趙志遠 實習生張贏)今日(2日),一段「微博大v燒傷超人阿寶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和患者互毆,用止血鉗要扎患者」的視頻引發關注。「燒傷超人阿寶」本人回應新京報記者稱,事件發生在上午10時許,網傳視頻中可看到的黑衣、紅衣兩人是患者家屬,他被兩名患者家屬壓在身下。
  • 我國首個胰腺癌患者生存現狀調查項目啟動
    作為項目的支持方,施維雅中國總經理MASCARAU Stephane連線參與,並共同啟動我國首個胰腺癌患者生存現狀調查項目。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癌症之王——胰腺癌便成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點和難點。
  • 持刀在朝陽醫院將醫生和患者砍傷 犯罪嫌疑人崔振國被批捕
    1月20日14時許,北京朝陽公安分局接警稱:朝陽醫院有人持刀將醫生和患者砍傷。經了解,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男,39歲)在門診703診室出診時,一名男子進入診室持刀將陶勇砍傷,其助理劉平(女,39歲)也被砍傷。正在診室內的患者家屬田宇(女,43歲,廣東省深圳市人)上前阻攔,被砍傷。
  • 「AI+醫療」助力精準診斷 「未來醫院」上海「成真」造福患者
    石慶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0日電 (陳靜 生星)急診患者在「太空艙」裡與AI超級大腦互動就能夠獲得病情輕重緩急的判定;AI系統幫助醫生精確、全面診斷病情,同時帶來影像診斷模式革命性變化;AI醫生讓患者提前對就診信息「門兒清」……人工智慧時代「未來醫院」的智慧場景已然在上海真實「上演」了。
  • 上海浦南醫院援青醫生成功救治心臟猝死老年患者
    今年66歲男性患者李某某, 系退伍軍人,曾兩次獲得三等功獎章。日前,因"反覆腹痛6年加重1天伴黑便"收入西寧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科。入院做常規心電圖顯示下壁ST段抬高,心內科李偉醫生急會診考慮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極大。遂與家屬交代患者可能有猝死的風險,話音未落,患者突發意識喪失,全身抽搐,大動脈波動消失,醫護人員立即開啟胸痛綠色通道。
  • 廣東省哪家醫院心理醫生好呢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廣東省哪家醫院心理醫生好呢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時間:2021-01-09 16:12:56 廣藥三院精神科 心理疾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疾病,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危害。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對心理疾病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治療心理疾病的過程中並不太重視。
  • 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穿針引線」,搶救患者被軋斷的右手
    患者右手被軋斷,斷面不齊,血肉模糊……醫生在不足1毫米的方寸之間「作戰」,這是一場十分艱難而又沒有十足把握的「戰鬥」……近日,在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經過醫生3個多小時的連續奮戰
  • 湖北男醫生猥褻女患者!是醫生色膽包天,還是女患者倒打一耙
    湖北省隨州市31歲女子王萍(化名)說,她在醫院看胃病時,被隨州市中醫院60歲的醫生張峰(化名)猥褻。經過初步調查,警方決定將其列為刑事案件偵辦。11月24日,針對此事,隨州市中醫院醫務科相關負責人回復記者,張峰已被停職,待警方調查結果公布後,醫院將進一步處理。
  • 「常陽患者」像超級瑪麗長期感染?醫生:瑪麗只有一個,在紐約!
    而其中大家最為關心的就是這個武漢「常陽患者」具不具有傳染性?會不會像「傷寒瑪麗」一樣長期感染?事實上,常陽患者顯然與超級瑪麗無關,瑪麗目前還是只有一個,在紐約!我們醫生是怎麼判斷這個人是不是B肝病毒攜帶者,很重要的一點除了看這個人的B肝表面抗原是不是陽性,還有就是看陽性的時間,是不是超過6個月,如果超過6個月不轉陰,我們才會把他診斷為B肝病毒攜帶者,而這點才是世界衛生組織真正定義的常陽患者,陽性時間要超過6個月以上。
  • 仁濟醫院趙醫生「被拷」事件後續:上海很多醫院不再加號
    通過這次事件,我們都不得不更重視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再次對「醫生是否應該為病人加號」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那麼,這起事件的經過到底是怎樣的呢?目前網友們最關心的又是什麼呢?上海趙醫生事件的經過4月24日,上海仁濟醫院趙曉菁醫生與患者及家屬發生衝突,警方到場後帶走趙醫生並使用了手銬。
  • 患者家屬舉報醫生推銷血液製品,醫院聯繫當事人,稱想「私了」
    周先生說,他的母親今年9月8號的時候,從外地轉到了岑溪市人民醫院ICU進行治療。在他的母親住院之後,醫院的醫生根據病人目前的情況判斷有使用免疫球蛋白和人血白蛋白的需求,所以多次聯繫他們的家人,要求他們購買這兩樣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