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歸州鎮中心衛生院的秭歸縣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掛牌成立。
成立1年多的秭歸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救治了304名危急重症患者。
10月15日,秭歸縣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在歸州鎮中心衛生院掛牌成立。
10月15日,位於歸州鎮中心衛生院的秭歸縣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掛牌成立,護士王海燕將告別縣城的車馬喧囂,到歸州工作生活一段時間,「我打算找李丹丹取取經。」
王海燕口中的李丹丹,已在位於兩河口鎮衛生院的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工作了2個月,開始習慣了鄉鎮沒有娛樂活動、早早入睡的生活,每次休假回秭歸縣城甚至還有些不習慣。
和她們倆一起下派到區域醫療急救中心的,還有2名醫生和2名救護車司機,都來自秭歸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據了解,秭歸為解決全縣半數以上鄉鎮距離縣城太遠,導致急重症患者醫療急救極為不便的難題,該縣衛健局依託縣域「醫共體」建設,委託秭歸縣人民醫院牽頭,配置2臺救護車,下派4名醫護人員,在區位優勢明顯的兩河口鎮和歸州鎮建立江南和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
「兩個醫療急救中心輻射人口近20萬人。」秭歸縣衛健局局長譚國際說,可徹底解決7個偏遠鄉鎮危急重症患者急救不便的難題,將過去的急救時間至少縮短了一半。
一年接診311次,救治304名危急重症患者
去年8月,秭歸磨坪1名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接到電話後,一路派120急救車赴磨坪接患者,另一路從茅坪血庫調取血漿,90分鐘後,患者到達急救中心得到及時救治。
同年10月19日,磨坪1名有高血壓病史的腦梗患者突發意識障礙,在鄉衛生院治療後,仍處於昏迷狀態,急救中心接診後,從出診、做CT到辦理入院,僅用了2個小時。
對這幾次急救接診,秭歸兩河口鎮衛生院副院長韓衛記憶猶新,如果回到2年前,這些患者都需要送至縣人民醫院救治,救護車一來一去需要近6個小時,「有些危急重症患者根本等不了,可能在半路就會因為錯過急救時間而失去生命。」
據了解,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主要涵蓋兩河口鎮、磨坪鄉、沙鎮溪鎮、梅家河鄉和郭家壩西部部分區域的5個鄉鎮10餘萬人口,這些區域距縣城最近得2個多小時車程,最遠達到了4個小時車程。
在該中心掛牌成立2個月時,秭歸縣衛健局曾就接診數量及類型進行了統計:接診患者56人,其中心腦血管患者20人次,骨折等外傷患者17人次,消化道出血患者5人次,其他疾病類14人次。
截至上周,該中心成立一年多來,共接診311次,接診患者304名,其中心腦血管患者、嚴重外傷患者、臟器出血患者和孕產婦患者佔七成以上。護士李丹丹到兩河口2個月時間,就接診了40多次。
「這些患者所在村組,最遠的地方距縣城有4個小時車程。」秭歸縣衛健局局長譚國際告訴記者,「這對於他們而言,可能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一臺CT機用處大,檢查結果可實時上傳
10月15日下午,記者在兩河口鎮衛生院看到,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設置在衛生院大樓與街道平齊的2樓右側,雖然規模不大,但各個區域設置十分齊全。
與當天掛牌成立的江北醫療急救中心一樣,這裡也有一臺CT機。
在鄉鎮衛生院使用CT機,是近年來才出現的趨勢。「千萬別小看這臺CT機,投入使用至今,已挽救了至少10名患者的生命。」兩河口鎮衛生院內科醫生餘昊告訴記者。
餘昊仍記得去年9月17日晚上的那一幕。
梅家河鄉74歲的賈學秀老人夜裡突然出現胸疼症狀,急救中心接診後,立即對老人進行了CT檢查,最終確診系主動脈夾層,需要送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
「換作急救中心成立前,老人可能需要送到上級醫院進行檢查,途中有3個多小時時間,醫護人員可能無法對症採取必要的搶救措施。」餘昊說,「在鎮衛生院CT檢查確診後,就可以及時採取措施。」
最為關鍵的是,CT檢查結果實時上傳到上級醫院,患者還在轉診途中時,上級醫院就可以提前根據急救中心的檢查結果進行準備。「不僅有CT檢查結果,還有大量基礎檢查的結果都會第一時間上傳。」韓衛說,「患者轉診至上級醫院時,手術室就已經準備好了,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
醫療力量得到加強,鎮衛生院接診量提升四成
對急救中心設立一年多帶來的變化,韓衛欣喜不已。
這個欣喜來自周邊鄉鎮居民對基層醫療水平的讚賞,也來自衛生院醫療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年輕醫生水平的提升。」
在兩河口鎮衛生院外科醫生張永的手機裡,保存著一張朋友圈截圖,內容是他老家的一名李姓村民表揚急救中心和衛生院。
這名村民的父親在今年6月不慎摔倒出現內出血,從梅家河衛生院緊急接診到急救中心。「接到時已處於休克狀態,臉色蒼白。」張永說,「經過CT檢查後確診為脾破裂,連夜手術,很快就穩定了病情。」
譚國際介紹,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設立後,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與急救中心打通使用,衛生院的醫生尤其是年輕醫生,與縣醫院下派的優秀醫生一起,參與急救的次數大幅提升,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水平也不斷提高,「提高了兩河口鎮衛生院醫療水平和周邊10萬百姓健康的獲得感、幸福感。」
據了解,以往因為檢查手段不夠齊全,當地的患者做CT檢查必須到縣城,有些患者為不耽擱農活不願去,導致小病拖成大病。
「以前衛生院無法做CT檢查,疑難雜症患者只能去縣醫院檢查就診。」韓衛說,「現在有了CT機,衛生院醫生就能根據檢查結果對症下藥。」
兩河口鎮衛生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以來,該衛生院的普通門診接診數量超過往年同期近4成,且來自於磨坪、梅家河和沙鎮溪等周邊鄉鎮的患者數量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兩河口鎮儼然已成為秭歸江南西部鄉鎮的「醫療中心」。
市縣鄉一體急救體系,預計明年全市實現全覆蓋
秭歸縣作為宜昌最早嘗試在鄉鎮設置醫療急救中心的山區縣,一年多來的實踐積累了大量經驗,也為當地打造30分鐘醫療急救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譚國際表示,下一步縣衛健局將聯合相關部門,進一步打通縣域內長江幹支流水上醫療急救通道,並規劃空中救援站點,全面打造縣域水陸空一體化醫療急救體系。
今年7月6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召開第117場新聞發布會,時任省衛健委副主任塗遠超在會上介紹,全省將進一步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重點建立健全覆蓋省、市、縣、鄉的四級院前急救網絡。各市(州)、縣(市、區)建立獨立的指揮型急救中心,每個建制鄉鎮(街道)至少設立1個急救站。同時,提出了全省各市(州)中心城區打造「10分鐘急救圈」,縣市打造「30分鐘急救圈」。
今年7月15日,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次日,市衛健委黨組書記顧昱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宜昌還將進一步優化急救中心站點布局,完善「水、陸、空」立體救援網絡,打造中心城區「10分鐘」、非中心城區「15分鐘」、縣市「30分鐘」急救圈。
10月20日,宜昌市急救中心主任史俊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宜昌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實踐市縣鄉一體急救體系,分別在點軍區橋邊鎮及高新區白洋片區等10個區域設置了鄉鎮醫療急救中心,夷陵區也在鄉鎮一級基層醫療機構進行了急救中心的探索和實踐。
史俊林介紹,城區及秭歸近年來的有益探索和實踐,為宜昌打造中心城區「10分鐘急救圈」、非中心城區打造「15分鐘急救圈」和縣市區打造「30分鐘急救圈」積累了大量經驗,目前市縣鄉一體急救體系正在穩步推進之中,預計明年底以前在全市實現全覆蓋。
出品 | 百度(宜昌)營銷服務中心
編審 | 新媒體事業部 張楚舟(WeChat:Cheung_CZ)
聲明 |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歡迎投稿,共話宜昌~
宜昌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打工人」文案大賞,句句扎心!
又到年底消費旺季,市民吃肉能否不慌
宜昌人社幫他們用雙手實現脫貧,讓脫貧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