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偏遠鄉鎮建起區域醫療急救中心,解決危重患者急救不便的難題

2020-12-22 度看宜昌

位於歸州鎮中心衛生院的秭歸縣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掛牌成立。

成立1年多的秭歸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救治了304名危急重症患者。

10月15日,秭歸縣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在歸州鎮中心衛生院掛牌成立。

10月15日,位於歸州鎮中心衛生院的秭歸縣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掛牌成立,護士王海燕將告別縣城的車馬喧囂,到歸州工作生活一段時間,「我打算找李丹丹取取經。」

王海燕口中的李丹丹,已在位於兩河口鎮衛生院的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工作了2個月,開始習慣了鄉鎮沒有娛樂活動、早早入睡的生活,每次休假回秭歸縣城甚至還有些不習慣。

和她們倆一起下派到區域醫療急救中心的,還有2名醫生和2名救護車司機,都來自秭歸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據了解,秭歸為解決全縣半數以上鄉鎮距離縣城太遠,導致急重症患者醫療急救極為不便的難題,該縣衛健局依託縣域「醫共體」建設,委託秭歸縣人民醫院牽頭,配置2臺救護車,下派4名醫護人員,在區位優勢明顯的兩河口鎮和歸州鎮建立江南和江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

「兩個醫療急救中心輻射人口近20萬人。」秭歸縣衛健局局長譚國際說,可徹底解決7個偏遠鄉鎮危急重症患者急救不便的難題,將過去的急救時間至少縮短了一半。

一年接診311次,救治304名危急重症患者

去年8月,秭歸磨坪1名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接到電話後,一路派120急救車赴磨坪接患者,另一路從茅坪血庫調取血漿,90分鐘後,患者到達急救中心得到及時救治。

同年10月19日,磨坪1名有高血壓病史的腦梗患者突發意識障礙,在鄉衛生院治療後,仍處於昏迷狀態,急救中心接診後,從出診、做CT到辦理入院,僅用了2個小時。

對這幾次急救接診,秭歸兩河口鎮衛生院副院長韓衛記憶猶新,如果回到2年前,這些患者都需要送至縣人民醫院救治,救護車一來一去需要近6個小時,「有些危急重症患者根本等不了,可能在半路就會因為錯過急救時間而失去生命。」

據了解,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主要涵蓋兩河口鎮、磨坪鄉、沙鎮溪鎮、梅家河鄉和郭家壩西部部分區域的5個鄉鎮10餘萬人口,這些區域距縣城最近得2個多小時車程,最遠達到了4個小時車程。

在該中心掛牌成立2個月時,秭歸縣衛健局曾就接診數量及類型進行了統計:接診患者56人,其中心腦血管患者20人次,骨折等外傷患者17人次,消化道出血患者5人次,其他疾病類14人次。

截至上周,該中心成立一年多來,共接診311次,接診患者304名,其中心腦血管患者、嚴重外傷患者、臟器出血患者和孕產婦患者佔七成以上。護士李丹丹到兩河口2個月時間,就接診了40多次。

「這些患者所在村組,最遠的地方距縣城有4個小時車程。」秭歸縣衛健局局長譚國際告訴記者,「這對於他們而言,可能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一臺CT機用處大,檢查結果可實時上傳

10月15日下午,記者在兩河口鎮衛生院看到,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設置在衛生院大樓與街道平齊的2樓右側,雖然規模不大,但各個區域設置十分齊全。

與當天掛牌成立的江北醫療急救中心一樣,這裡也有一臺CT機。

在鄉鎮衛生院使用CT機,是近年來才出現的趨勢。「千萬別小看這臺CT機,投入使用至今,已挽救了至少10名患者的生命。」兩河口鎮衛生院內科醫生餘昊告訴記者。

餘昊仍記得去年9月17日晚上的那一幕。

梅家河鄉74歲的賈學秀老人夜裡突然出現胸疼症狀,急救中心接診後,立即對老人進行了CT檢查,最終確診系主動脈夾層,需要送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

「換作急救中心成立前,老人可能需要送到上級醫院進行檢查,途中有3個多小時時間,醫護人員可能無法對症採取必要的搶救措施。」餘昊說,「在鎮衛生院CT檢查確診後,就可以及時採取措施。」

最為關鍵的是,CT檢查結果實時上傳到上級醫院,患者還在轉診途中時,上級醫院就可以提前根據急救中心的檢查結果進行準備。「不僅有CT檢查結果,還有大量基礎檢查的結果都會第一時間上傳。」韓衛說,「患者轉診至上級醫院時,手術室就已經準備好了,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

醫療力量得到加強,鎮衛生院接診量提升四成

對急救中心設立一年多帶來的變化,韓衛欣喜不已。

這個欣喜來自周邊鄉鎮居民對基層醫療水平的讚賞,也來自衛生院醫療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年輕醫生水平的提升。」

在兩河口鎮衛生院外科醫生張永的手機裡,保存著一張朋友圈截圖,內容是他老家的一名李姓村民表揚急救中心和衛生院。

這名村民的父親在今年6月不慎摔倒出現內出血,從梅家河衛生院緊急接診到急救中心。「接到時已處於休克狀態,臉色蒼白。」張永說,「經過CT檢查後確診為脾破裂,連夜手術,很快就穩定了病情。」

譚國際介紹,秭歸縣江南區域醫療急救中心設立後,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與急救中心打通使用,衛生院的醫生尤其是年輕醫生,與縣醫院下派的優秀醫生一起,參與急救的次數大幅提升,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水平也不斷提高,「提高了兩河口鎮衛生院醫療水平和周邊10萬百姓健康的獲得感、幸福感。」

據了解,以往因為檢查手段不夠齊全,當地的患者做CT檢查必須到縣城,有些患者為不耽擱農活不願去,導致小病拖成大病。

「以前衛生院無法做CT檢查,疑難雜症患者只能去縣醫院檢查就診。」韓衛說,「現在有了CT機,衛生院醫生就能根據檢查結果對症下藥。」

兩河口鎮衛生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以來,該衛生院的普通門診接診數量超過往年同期近4成,且來自於磨坪、梅家河和沙鎮溪等周邊鄉鎮的患者數量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兩河口鎮儼然已成為秭歸江南西部鄉鎮的「醫療中心」。

市縣鄉一體急救體系,預計明年全市實現全覆蓋

秭歸縣作為宜昌最早嘗試在鄉鎮設置醫療急救中心的山區縣,一年多來的實踐積累了大量經驗,也為當地打造30分鐘醫療急救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譚國際表示,下一步縣衛健局將聯合相關部門,進一步打通縣域內長江幹支流水上醫療急救通道,並規劃空中救援站點,全面打造縣域水陸空一體化醫療急救體系。

今年7月6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召開第117場新聞發布會,時任省衛健委副主任塗遠超在會上介紹,全省將進一步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重點建立健全覆蓋省、市、縣、鄉的四級院前急救網絡。各市(州)、縣(市、區)建立獨立的指揮型急救中心,每個建制鄉鎮(街道)至少設立1個急救站。同時,提出了全省各市(州)中心城區打造「10分鐘急救圈」,縣市打造「30分鐘急救圈」。

今年7月15日,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次日,市衛健委黨組書記顧昱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宜昌還將進一步優化急救中心站點布局,完善「水、陸、空」立體救援網絡,打造中心城區「10分鐘」、非中心城區「15分鐘」、縣市「30分鐘」急救圈。

10月20日,宜昌市急救中心主任史俊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宜昌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實踐市縣鄉一體急救體系,分別在點軍區橋邊鎮及高新區白洋片區等10個區域設置了鄉鎮醫療急救中心,夷陵區也在鄉鎮一級基層醫療機構進行了急救中心的探索和實踐。

史俊林介紹,城區及秭歸近年來的有益探索和實踐,為宜昌打造中心城區「10分鐘急救圈」、非中心城區打造「15分鐘急救圈」和縣市區打造「30分鐘急救圈」積累了大量經驗,目前市縣鄉一體急救體系正在穩步推進之中,預計明年底以前在全市實現全覆蓋。

出品 | 百度(宜昌)營銷服務中心

編審 | 新媒體事業部 張楚舟(WeChat:Cheung_CZ)

聲明 |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歡迎投稿,共話宜昌~

宜昌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打工人」文案大賞,句句扎心!

又到年底消費旺季,市民吃肉能否不慌

宜昌人社幫他們用雙手實現脫貧,讓脫貧更有溫度

相關焦點

  • 煙臺市120急救指揮中心雪天救治各類危重患者763人
    據煙臺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統計,12月12日11時至14日11時,全市120共接聽呼救電話3517個,調度派車842次,救治各類危重患者763人,其中居於首位是各類外傷患者,共救治263人;第二位、三位分別是腦血管急症122人、心血管急症59人,另外救治煤氣中毒患者12人,仍處在較高水平。
  • 紅河州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初步建成
    記者從紅河州急救中心獲悉,我州初步建成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覆蓋近2萬平方公裡,惠及180萬人口,為屏邊、河口、金平、元陽、綠春、紅河6縣急救患者提供了有力的生命保障。紅河州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設在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二樓的紅河州急救中心,擁有先進安克7.0調度指揮系統,6個急救分站子系統。每個縣市的急救分站設子系統1套、車載終端2套。急救網絡的初步建成,讓南部6縣120調度功能轉移至紅河州急救中心,實現統一接線,統一調度指揮,就近安排醫療救援。8月初,綠春縣一名患者從高空墜落,直徑5公分的木棒從大腿根部插入腹部,至腰椎處穿出,情況危急。
  • 醫療急救服務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急救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是由院前急救——醫院急診——ICU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組建起來的一種急診急救醫學模式。由於三者醫療分工明確、相互關係密切故而形成了有效的急救網絡,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救治鋪設了一條綠色通道。
  • 給湖大碩博研究生當「導師」——長沙市120急救中心開展急救知識...
    11月30日,長沙市120急救中心開展急救知識科普進校園活動。56名湖南大學碩博研究生走進120急救培訓中心,通過VR體驗、仿真練習等方式,對課堂學習的急救知識與技能進行練習與鞏固。此前他對急救認識並不深刻,通過這次現場培訓,他對急救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急救知識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他認為,120急救中心的老師們在急救知識的科普上奔走、呼籲、力行,是醫者關愛生命最生動的詮釋。
  • 臨沂危重病患「飛來」青島 空中急救再次實現跨城救援
    參與此次救援的青島市急救中心主治醫師閻錕說,隋先生的情況非常符合空中救援的標準,所以當即就申請了救援航線。同時,閻錕也表示,由於空中救援反應快、耗時短、路途平穩等特點,更適用於病情偏急症,例如主動脈夾層、破裂外傷等的患者。不僅如此,空中救援還可以用來運輸移植器官,將專家運送到外地等。
  • 紅河州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來啦!覆蓋這些地方
    急救車輛位置一目了然近日,記者來到紅河州急救中心,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蔣俊介紹,通過多方努力,紅河州初步建成了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覆蓋近2萬平方公裡,惠及180萬人口,為急救患者提供了有力的生命保障。
  • 紅河州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來啦!覆蓋這些地方……
    紅河州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來啦!急救車輛位置一目了然近日,記者來到紅河州急救中心,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蔣俊介紹,通過多方努力,紅河州初步建成了南部區域醫療急救網絡,覆蓋近2萬平方公裡,惠及180萬人口,為急救患者提供了有力的生命保障
  • 湖南寧鄉:建設縣域立體化急診急救體系 搶「黃金一秒」護百姓健康
    建成了「1+5+N」急救網絡,即1個急救指揮中心,5個分站,多個急救網點,急診急救範圍覆蓋全縣。建立「胸痛中心」,在120急救體系的基礎上,利用胸痛信息平臺進行多學科互動、協作,實現了與患者的無縫對接,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準確的診斷和搶救治療。
  • 「院前急救」行業先行者——記常德一醫120急救中心主任楊柳
    這些年來,楊柳在和全省行業內的專家交流時會提出一些觀點,他認為院前急救不僅是公共衛生體系的組成部分,更應該當成一個醫療專業來大力發展。120急救中心不管是什麼模式運行,都迫切需要培養一批長期深耕於該領域的專業醫生。一句話就是,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這樣才能發展得更好。
  • 湖北秭歸:鄉村衛生一體化助力健康扶貧
    所以,如何解決好貧困人口「能看病、看好病」,成了該縣脫貧攻堅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另外,該縣12個鄉鎮分布在長江三峽兩岸,山崗丘陵起伏,河谷縱橫交錯,人群居住分散,一半以上的鄉鎮群眾乘車到縣城需要3小時左右,看病就醫交通十分不便。在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前,村衛生室都是自我運營,由於待遇無法保障,管理跟不上,村醫成了「跑醫」,群眾看病基本靠打電話,有時還不一定能來,群眾看病極為不便。
  • 江西省創傷急救中心專家組對樂平市人民醫院創傷急救中心建設進行...
    希望市人民醫院以創評創傷急救中心為契機和突破口,將醫院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產婦急救中心、新生兒急救中心等中心建設逐步創建起來,不斷推動和完善樂平市衛生事業的的健康持續發展。希望通過創傷急救中心創評工作,不斷推動和完善醫院的院前急救救治體系,提升創傷救治能力,提高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率,為更多嚴重創傷病患帶來生的希望。
  • 小鎮國際醫院開通直升機急救疾病患者直飛成都救治
    如今,這個醫院還有一個新名字九寨溝國際醫院(國際旅遊應急醫療保障中心)。該院按照二級綜合醫院標準,當地重建了這所新醫院。醫院總用地面積1.5萬平方米,抗震設防烈度達到8度,主要由綜合樓、康養樓、液氧中心站、汙水處理站四個單體組成。
  • 開啟空中快速救援通道——平涼市直升機醫療急救演練活動側記
    開啟空中快速救援通道——我市直升機醫療急救演練活動側記平涼日報記者 馬炳玉直升機快速靈活,能夠抵達傳統救援車輛不能通行的作業現場,執行包括野外搜救、傷患救護、醫療轉院在內的航空醫療救援任務,具有及時、高效、不受地形限制等特點,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用的救援方式
  • 《湖南省現場救護條例》頒布實施 解決「不會救、不便救、不敢救...
    針對目前現場救護「不會救、不便救、不敢救」的難題,該《條例》從構建急救知識技能普及網絡、完善急救設施設備、鼓勵保護救人者善舉等方面出發進行支持引導,構建「現場-院前-院內」急救全鏈條的法制保障。《條例》對於進一步規範公民有效開展現場救護,及時有效搶救急危重患者意義重大。
  • 論院前醫療急救的團隊建設
    院前醫療急救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一個包括多名急救人員共同完成的合作性非常強的工作,是一個醫療急救團隊,這個團隊中,的每一位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這個團隊救治病人成功與否,都會影響到急救隊伍在居民心中的形象,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 學急救知識,提升幼師急救能力——南寧120開展「阿寶說急救」進...
    為普及急救知識,提升幼師急救知識和技能水平,保障幼兒在園的生命安全,12月29日,南寧急救醫療中心「阿寶說急救」走進南寧市吉祥路幼兒園,為120多名幼兒園老師和工作人員上了一堂生動的急救知識普及課。針對秋冬季一氧化碳中毒高發現象,南寧急救醫療中心韋春寶醫生首先帶來了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預防和急救方法。「如果是自己出現頭暈眼花、噁心心慌等症狀,要馬上停止使用燃氣器具,趕緊打開門窗通風;如果是發現其他人中毒,則要屏住呼吸趕緊關掉煤氣,打開窗戶。不要開關電器!要儘快把中毒者抬到通風的地方,鬆開他的衣領,打「120」急救電話求救。」
  • 苦練「急救技能」!實踐+業務+信息建設,提升急救準度!
    根據區衛健委關於在全系統開展「我為奉賢奉獻什麼」大討論大實踐活動的工作要求,區醫療急救中心針對各項急救硬性指標、急救人員的急救能力、作風建設等方面進行專項梳理,找問題、挖根源、抓整改,把大討論大實踐活動與急救業務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急救中心急救服務水平。
  • 珠海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走進警營開展急救培訓
    人民警察擔負著處理各類突發應急事件的使命和責任,如果掌握簡單的急救知識,就能在突發應急現場第一時間搶救生命。8月13日,珠海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專家走進拱北海關緝私局警察駐地,開展急救知識培訓。據悉:自7月14日以來,他們已應邀開展了15期急救知識培訓,培訓各類警察上千人。
  • 仙林街道為民服務中心開展AED除顫儀急救培訓
    7月8日下午,仙林街道為民服務中心聯合街道紅十字會,共同開展了一場AED除顫儀急救培訓。通過在街道服務大廳現場因地制宜教學,向中心的工作人員及往來的辦事群眾宣傳了急救知識。培訓現場,紅十字會的救護專業培訓師分享了實用的搶救流程指南、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的使用方法和徒手心肺復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