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竟被人誤解

2020-12-14 淺淺書齋

王勃,與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他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王通是天下大儒,其學生隨便列舉幾個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

薛收,是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學士」之一;

溫彥博,後來做了唐朝的中書令——也就是實質上的宰相了。

杜淹,唐朝的吏部尚書,他有個侄子叫杜如晦。沒錯,就是唐太宗年間「房謀杜斷」的杜如晦。

《滕王閣序》是千古駢文,曾有人說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孤篇壓盛唐,而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千古駢文震古今。

誠然《滕王閣序》雖只有七八百字,但句句卻皆如珠玉。短短的一篇序裡面創造了很多成語和俗語,如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高朋滿座,萍水相逢……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這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在我們的印象裡,這兩句一般都解釋為落霞與野鴨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

然而宋代吳曾有言:「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吳曾言之鑿鑿 ,說「霞」非自然現象之中的雲霞,而是一種類似飛蛾的小蟲子。還說,王勃以這種小飛蛾來配野鴨。

無獨有偶,宋代學者俞元德在其著作《瑩雪叢說》中也指出:「落霞者,飛蛾也,非雲霞之霞。鶩者,野鴨也。野鴨飛逐蛾蟲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齊飛。」

那麼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該怎樣解釋才好?我們將這兩句所在的段落再溫習一遍。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要了解王勃這句話的句中真意,應當從幾方面來分析。

一、從王勃當時的處境來看。

他當時是去往探望父親,在南昌只是匆匆路過,適逢閻都督修葺好滕王閣,為附庸風雅,閻都督才邀請文壇大V王勃為其女婿吳子章站臺,所以「到此一遊」的王勃對此地的風物不可能了解得如此透徹。

二、從時間上來看。

文中早已點明: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我們都知道蚊蟲喜熱,到九月的時候天氣早已轉涼,飛蛾的數量銳減,不可能大片大片地,如蝗蟲鋪天蓋地而來。如果數量不足以成群結隊,只是依稀的有那麼幾隻,那隻野鴨非得那麼費力地扇動翅膀去追逐啄食它們?它一頭潛入水底捕食小魚不來得更乾脆痛快?

三、從空間上來看。

從空間順序上來說,樓閣周邊的景象呈現出遠近錯落之美 。先寫近景: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次寫中景: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最後的是遠景: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既然遠景上,除非王勃有千裡眼他才能看清。要不,除非他像現代人一樣拿個望遠鏡才可以。而事實上是,王勃沒有千裡眼也沒有望遠鏡。

所以個人的理解是:王勃想極力刻畫出天地之間最美的畫面,光芒萬丈的晚霞布滿西邊的天空,野鴨在瑰麗的霞光中展翅飛翔,藍盈盈的江水與長天早連成一片,所謂海天相接也就是這種意境。他所要闡明的是自然與生命最終融為一體。

這種感悟來源於他人生中經歷的種種。想王勃當年六歲會寫詩,九歲提筆寫下了《指瑕》,指出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有誤,十七歲寫文章《乾元殿頌》給大唐天子,直接被授予「朝散郎」的職務,當上了政府的公務員。又分配到沛王殿下身邊當了辦公室主任,從此好吃好喝,眼看就要平步青雲了。不想卻為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被剝奪了一切職務,成了布衣百姓。但人脈極廣的他卻因為懂藥理,去到了藥材多的虢州擔任了虢州參軍。

按說到這兒,王勃應該謹言慎行了。可王勃又犯事了,因為他一下子糊塗,把犯了罪私藏在他家的奴隸一刀給剮了。這下好了,參軍成了殺人犯,被直接拎進了大獄。本來王勃以為自己一生就要在牢獄之中度過了。可又趕上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又撿回了一條命。大難不死的王勃從此對認真思考人生,開始大徹大悟,也寫下《滕王閣序》這一千古名篇。

相關焦點

  • 絕唱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千古絕唱的魅力就在於百代以降、千年以後、萬載之間人們品味、咀嚼、咂摸時,總讓人不知肉味、回味無窮。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概就屬此類。今天,又偶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感覺這兩句千古絕唱,依然蔚為壯觀、嘆為觀止。這千古絕唱,也許是王勃嘔心瀝血所得,也許是偶然天成所至。
  •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寫的就是美麗的鄱陽湖
    前一陣鄱陽湖大水漫捲,許多焦慮的目光注視著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寫的就是美麗的鄱陽湖。唐朝詩人王勃曾在他的那篇膾炙人口的名篇《滕王閣序》中,用大手筆描繪美麗的鄱陽湖。一千多年前,詩人王勃來到滕王閣上,推開精美的閣門,俯視雕飾的屋脊,山峰平原盡在眼底,紆迴的河流,沼澤使人看了感到驚豔。正值雨過天晴,虹消雲散,陽光照耀著天空,美麗的鄱陽湖漁歌唱晚。落霞與湖上的孤雁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
  • 行書書法欣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一名句。 王勃,唐代詩人,六歲就能寫文章,被贊為「神童」,代表作品即是《滕王閣序》。
  •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為什麼可以用在詞中不可用在詩中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是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前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化用了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
  •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
    百合所思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黃昏的時候獨自散步,小鎮的夜晚,九點鐘後是冷清而深邃. 寂寞瘋狂地湧上我的心頭,我多想此刻下一場安靜的雨,淋溼我,洗刷我不安的靈魂。眼前一地月光,解不開心中茫茫迷霧,生活的天空很美麗,美麗摻雜了萬般的無奈。在大家都在享受節日快樂的時光,而我卻年年守在單位盡職盡責從事我喜歡的工作。用自己的胸襟跟同事之間交流,用博愛包容所有的事,也不管別人怎樣說我的傻!
  • 滕王閣一毀再毀,一修再修29次,它為啥那麼有名?
    歷史上有很多讚美滕王閣的詩詞文章,其中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路過南昌時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滕王閣序》,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讚美他登臨滕王閣時看到的美景,滕王閣因此聞名遐邇。恍惚間,我仿佛回到了初唐盛世,眼前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繁榮昌盛,滕王閣上高朋滿座,王勃豪情萬丈,成就千古文章。進入正門,門兩邊的紅色柱子上寫著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毛主席的手書,據說是他老人家撰寫的唯一一一幅古代的對聯。
  • 40歲蘇軾為博取12歲小妾的歡心,寫了一首詩,後成男追女經典名句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首詩成了千古名篇!是男追女表白的經典名句!雖然王朝雲只是一個侍妾,出身又不好,但是蘇軾對朝雲卻非常喜歡,稱她一生納妾眾多,但只有朝雲懂他,他說:「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但王朝雲的壽命也不長,享年只有34歲,她去世後,蘇軾又一次悲痛欲絕,寫下了「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的悼念詞。
  • 守護「落霞與孤鶩齊飛」
    何志林 攝秋風微涼,候鳥開始陸續南遷,「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畫面成為廣東秋季最美的一道風景線。廣東處於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上,候鳥保護執法工作尤為重要。今年9月開始,廣東省公安廳開展了加強候鳥保護執法專項行動。
  • 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究竟奇在何處?美在何處?
    節選自---《滕王閣序》一、《滕王閣序》裡面的經典句子實在太多一片好的詩文,一兩句經典的句子就已經讓人側目,而王勃的這篇駢文,經典的句子可謂是信手拈來,字字珠璣。其中,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當屬「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王勃以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四種唯美的景象描繪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畫面,歷來被人們視作寫景的絕妙句子,引為經典。彩霞由上而下鋪展,孤鶩自下而上飛翔,如同齊飛一般;秋水唯美,天水一色,銜接無暇。這一句渾然天成,就像自然流露的句子,讀來順暢通達,意境實在太美。
  • 杜甫這首詩短短28字誇了4個人,卻罵了一群人,最後一句非常解氣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是推己及人後高尚品格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人的思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對貧富差距,三六九等的不公和憤懣。
  • 風輕秋水闊,雲淡楚天長。讀古詩詞,聽秋水潺潺,品歲月靜好
    記得西樓凝望眼,昔年風物似如今,只是無人與共登樓。——宋 賀鑄《減字浣溪沙 秋水斜陽演漾金》感悟:火紅的夕陽倒映在一江波光粼粼的秋水中,泛起一層層金色的漣漪。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平展的樹林裡若隱若現,村落裡不時傳來幾聲砧杵聲。
  • 詩詞大會41人答錯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詩是如今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也是唐代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很多人小學就會背了。按道理來說,它這麼通俗易懂,理解起來應該不難,但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它卻難住了百人團41人,這是為何?我們先來看看題目: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比鄰」是什麼意思?
  • 唐朝境界最高的一首送別詩,無一生僻字,堪稱不世經典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前一句是實寫眼前之景,後一句是虛寫想像之景,一實一虛間,便營造了一種極其壯闊開朗的意境,也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接著的頷聯點明了兩人離別的原因「同是宦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