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作家蔣勳曾經說過,他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喜歡過杜甫,可是到了五十歲,卻非常愛杜甫。李白是詩仙,仙人當然看不見人間疾苦,所以可以看到李白的詩大多是很浪漫灑脫、豪邁奔放的。而杜甫是詩聖,這個聖是心懷天下的寬廣。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是推己及人後高尚品格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人的思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對貧富差距,三六九等的不公和憤懣。
這是我們從杜甫的作品中窺見的聖,而杜甫在詩中這樣形容自己:「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確實也貼切。
但這樣一位心懷天下,心胸寬廣的大聖人,在他41歲的時候發過大火,也因此寫下一首最毒的詩。該詩短短28個字誇了4個人,卻罵了一群人,最後一句非常解氣。
《戲為六絕句》杜甫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首詩的大意是:在初唐時期,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個人的作品,開創了一代詩詞的風格和體裁,然而守舊的文人卻不止不休的譏諷、詆毀他們的作品。待到你們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時,而他們四個人會想河川一般流動不息,流芳千古。
一向為人儒雅且心胸寬廣的杜甫,為什麼會如此生氣,作詩罵人呢?這主要是因為在初唐時期,唐詩的內容大多以鶯歌燕舞、風花雪月、肆意放縱為主,且用詞上也是萎靡奢華。
而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傑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奢侈破敗的風氣。但因為不和潮流,四傑在當時受到很多外界的阻力,被守舊的文人口誅筆伐。
但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事實證明杜甫和初唐四傑都是正確的。他們將唐詩的範圍擴大到詠物詩,詠史詩,塞外詩。
他們的詩從宮廷生活走向尋常百姓家,賦予了唐詩新的生命力。「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是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閣序》中的詩句,直至今天仍是古典文學中的名篇。
楊炯以邊塞詩著稱,「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千古流傳;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便是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詩中的一句。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膾炙人口,該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的。初唐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改變了齊梁時期留下的不正詩風,是初唐文壇新舊過渡的重要人物。
這首就是杜甫最毒的詩,可以看到無論是做人還是作詩,杜甫都有自己的見解。對於他欣賞的同道中人,也是極力去為他們正言。這樣的杜甫誰會不愛呢?
參考資料:《杜工部詩話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