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辦公桌旁邊哭了,眼淚怎麼也忍不住,淚水在眼眶裡打了幾次轉,還是不知不覺地流了下來,第一次嘗到了失敗和屈辱的滋味。
那一年我21歲,剛從大學畢業不久,實習的地方是一個剛成立的高新科技管理部門,機關單位,實習後被分配到下屬的一個民營科技企業。
臨走時,辦公室裡一個前輩偷偷告訴我說,本來是你留下來的,誰讓你竟然拒接領導的做媒呢?
領導做媒這件事,可能對很多女孩來說求之不得,但那不是我。可能小時候被母親管教比較多,長大後我嚮往的就是自由,不被束縛,這當然也包括感情。
那時,我的認知中,愛情不就應該向瓊瑤小說一樣來一次偶遇,一見鍾情,兩情相悅再如膠似漆嗎?由人介紹?開什麼玩笑。
我印象中也就領導提了2次,被我以聽笑話似的拒絕了,雖然說對方是個什麼區長的兒子,但和我嚮往的自由相比不值一提。
說這麼多的原因,是想告知我一向自視很高,從小到大一直一帆風順,學校中也是老師喜歡,同學羨慕的對象。
雖說這個工作單位不盡如人意,但也是我堅持自己原則的選擇。
可當我看到「她」的獎金竟然比我高的時候,我第一次嘗到了挫折的滋味,因為我是不太瞧得上她的。
她和我同一期進公司,各方麵條件很一般,我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從來不太關注別人,對她幾乎沒啥大的印象。
和她的交集起源於一起去一個城市出差,本來沒我的事,但大家都不願意去,最後派到我身上。等坐上了火車,我才知道不對了。
和我倆一起的還有一個男同事,比教資深的,是公司一個老總的親屬。一上火車,看他倆曖昧的態度,我就明白為啥沒人來當這個電燈泡了。
到當地辦事中,對方到賓館來找我們時,不巧看到他倆在一個房間裡,後期就一直找我聯繫了,不再找那位資深的男同事。事情辦好回公司後,對方每次打電話來也是只找我。
同事間談戀愛我覺得很正常,可影響工作就很不以為然。
我心目中就這樣的一個同事,獎金竟然比我還高,這讓我心裡一下失去了平衡,感覺屈辱,不公平,難道我的能力還不如她嗎?憑什麼她的獎金要比我高呢?
正當我怕別人看到自己流淚的時候,那個同事竟然坐在我對面來了,而且不走,嘴裡還說:哎,從來沒看到你哭哦」,一副興致勃勃的表情……
今天讀羅素《幸福之路》的第6章,論嫉妒。讓我立刻回想起這一往事。
當時讓我痛哭的心態就是嫉妒。
嫉妒的人不會從自己擁有的東西中找尋快樂,而會從其他人擁有的東西中找尋痛苦。
本來拿到工資獎金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可看到別人比自己高,快樂的情緒馬上消失,替而代之的是覺得不公,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抱怨,開始糾結,讓自己沉浸在痛苦中。
這一切負面情緒的起源就是嫉妒的心理。
嫉妒除了讓自己不快樂,不幸福,對他人沒有任何影響,就像我那個同事一樣,我的嫉妒還增添了她的快樂。
嫉妒的心理如果不加控制,放任自己的負面情緒,很可能製造不幸。比如辦公室裡的流言蜚語對當事人的傷害,又比如被情敵砍殺的眾多新聞。
然而嫉妒是人的天性,一種本能,從我3歲小寶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嫉妒的影子,如果我去抱了一下別的小朋友,他馬上跳過來說:這是我媽媽。
因此沒必要因為自己竟然會嫉妒他人而感到羞愧,羅素認為隨時能覺察自己的嫉妒心是向遠離嫉妒邁進了一大步。
除了能覺察,怎樣擺脫自己的嫉妒心呢?
首先是了解嫉妒的來源,有強烈嫉妒心的人有可能小時候兄弟姐妹很多,自己不受重視;也可能父母缺乏慈愛,得不到其他小朋友可以得到的親情。如果你有這兩種情況,那就更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嫉妒心理了。還好我自己這兩種情況都沒有。
其次不要有攀比心,要學會享受自己所擁有的快樂。看事物要看本質,世界上永遠有比你優秀的人,也永遠有比你所嫉妒的人更優秀的人,而且世界上也沒有完全公平之說。
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因為別人有的東西,而放下自己的快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精神自律」,養成一種不去想無益之事的習慣。
這種習慣的養成就需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前人的智慧,擴大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格局,就不會拘泥於身邊的雞零狗碎,即使有嫉妒心,也是一閃而過,不會阻礙我們追尋幸福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