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三寶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
1、佛:佛有覺照之能--即佛寶;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即法寶;佛無違諍之過--即僧寶。
2、法: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即佛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義)--即僧寶。
3、僧:僧具觀照之智者--即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即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即僧寶。
何以將佛、法、僧稱為寶呢?
這個問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有詳細說明。
那時五百長者請問佛陀:「世尊,我等今日聞佛法音,得悟三寶利益世間,然今不知何義故,說佛法僧得名為寶,願佛解說顯示眾會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永斷疑網得不壞信,令入三寶不思議海。」
佛陀告諸長者:「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一者堅牢,如摩尼寶珠無人能破;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二者無垢,世間勝寶清淨光潔不染塵穢;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悉能遠離煩惱塵垢。
三者與樂,如天德瓶能與安樂;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與眾生世出世樂。
四者難遇,如吉祥寶稀有難得;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業障有情億劫難遇。
五者能破,像如意寶能破貧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破世間諸貧苦故。
六者威德,如金剛能伏諸怨;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者滿願,如摩尼寶珠隨心所求能雨眾寶;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滿眾生所修善願。
八者莊嚴,如世珍寶莊嚴王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莊嚴自性菩提寶宮。
九者最妙,如天妙寶最為微妙;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超諸世間最勝妙寶。
十者不變,譬如真金不怕火煉;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世間八風不能傾動。
佛法僧寶具足無量恆定,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稱佛法僧為寶。
《薩婆多論》說:以三寶為所歸,欲令救護 ,不得侵陵故也。
三寶有事理之別
世間萬物均含事理,三寶也不例外,在事相上有「化相三寶」與「住持三寶」之別;從理上看,則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之分。
化相三寶者,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相狀,佛寶--釋迦摩尼佛在印度示現成道及入涅槃。
法寶--佛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等。
僧寶--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
住持三寶者:
佛寶--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檜的佛像。
法寶--凡是三藏(經、律、論)經典、儀軌法本以及口耳相傳的種種修法等。
僧寶--凡是剃髮染衣登壇受戒的比丘、比丘尼。
因佛入滅以後,佛陀教法依靠這一類三寶,延續佛法慧命,傳布教義真諦,利益有情眾生,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理體三寶者:又分為自性與修證兩個方面。
從自性(真如)上看,能觀之理--即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即僧寶。
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感、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感即成為般若--即佛寶,業即成為解脫--為法寶,苦即成為法身--即僧寶。
我們世俗人所能見的事相中的住持三寶。在三寶中,以佛最為尊貴,法為最高最勝,而僧的地位最為重要。
佛滅度後,宇宙人生的真諦要由僧寶來傳播,修行道場及其文化,要由僧寶來住持,經典儀軌,要由僧寶來保存傳承,苦海中的有情眾生,由僧寶來接引。
皈依三寶後,我們該做什麼呢?為什麼要供養三寶呢?
皈依後,我們有三件事應該做:
一是對一切諸佛要恭敬,包括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也包括佛像。遇到有破損的佛像要發心修復。
二是對法、對經書、法本乃至一切文字要恭敬。
三是對羅漢、緣覺、菩薩和現前的出家人要恭敬,因為現前的出家人是當來的羅漢和菩薩。
因此,作為信眾居士要「常供養三寶,和尚阿舍黎,一切如法教,奉行無違逆。」如何供養呢?
《涅槃經》上說:「云何為一?佛告摩訶波闍波提僑曇彌,莫供養我,當供養僧。若供養僧,即得其足。如隨我語,則供養佛;為解脫故,則供養法;為受用故,則供養僧。」
供養三寶也是我們學佛人的福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