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何以將佛、法、僧稱為寶呢?我們為什麼要供養三寶?

2021-01-08 尚思修善學佛

佛法僧三寶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

1、佛:佛有覺照之能--即佛寶;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即法寶;佛無違諍之過--即僧寶。

2、法: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即佛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義)--即僧寶。

3、僧:僧具觀照之智者--即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即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即僧寶。

三寶的功德,是來成全眾生的

何以將佛、法、僧稱為寶呢?

這個問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有詳細說明。

那時五百長者請問佛陀:「世尊,我等今日聞佛法音,得悟三寶利益世間,然今不知何義故,說佛法僧得名為寶,願佛解說顯示眾會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永斷疑網得不壞信,令入三寶不思議海。」

佛陀告諸長者:「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為什麼稱佛法僧為寶呢?

一者堅牢,如摩尼寶珠無人能破;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二者無垢,世間勝寶清淨光潔不染塵穢;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悉能遠離煩惱塵垢。

三者與樂,如天德瓶能與安樂;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與眾生世出世樂。

四者難遇,如吉祥寶稀有難得;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業障有情億劫難遇。

五者能破,像如意寶能破貧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破世間諸貧苦故。

六者威德,如金剛能伏諸怨;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三寶的出現,使人間有了光明

七者滿願,如摩尼寶珠隨心所求能雨眾寶;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滿眾生所修善願。

八者莊嚴,如世珍寶莊嚴王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莊嚴自性菩提寶宮。

九者最妙,如天妙寶最為微妙;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超諸世間最勝妙寶。

十者不變,譬如真金不怕火煉;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世間八風不能傾動。

佛法僧寶具足無量恆定,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稱佛法僧為寶。

《薩婆多論》說:以三寶為所歸,欲令救護 ,不得侵陵故也。

三寶是來救護我們的

三寶有事理之別

世間萬物均含事理,三寶也不例外,在事相上有「化相三寶」與「住持三寶」之別;從理上看,則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之分。

化相三寶者,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相狀,佛寶--釋迦摩尼佛在印度示現成道及入涅槃。

法寶--佛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等。

僧寶--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

給我們開智慧的三寶

住持三寶者:

佛寶--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檜的佛像。

法寶--凡是三藏(經、律、論)經典、儀軌法本以及口耳相傳的種種修法等。

僧寶--凡是剃髮染衣登壇受戒的比丘、比丘尼。

因佛入滅以後,佛陀教法依靠這一類三寶,延續佛法慧命,傳布教義真諦,利益有情眾生,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理體三寶者:又分為自性與修證兩個方面。

善根因緣具足才有機緣遇到佛法

從自性(真如)上看,能觀之理--即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即僧寶。

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感、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感即成為般若--即佛寶,業即成為解脫--為法寶,苦即成為法身--即僧寶。

我們世俗人所能見的事相中的住持三寶。在三寶中,以佛最為尊貴,法為最高最勝,而僧的地位最為重要。

佛滅度後,宇宙人生的真諦要由僧寶來傳播,修行道場及其文化,要由僧寶來住持,經典儀軌,要由僧寶來保存傳承,苦海中的有情眾生,由僧寶來接引。

有了三寶,我們才能破迷開悟

皈依三寶後,我們該做什麼呢?為什麼要供養三寶呢?

皈依後,我們有三件事應該做:

一是對一切諸佛要恭敬,包括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也包括佛像。遇到有破損的佛像要發心修復。

二是對法、對經書、法本乃至一切文字要恭敬。

三是對羅漢、緣覺、菩薩和現前的出家人要恭敬,因為現前的出家人是當來的羅漢和菩薩。

有了三寶就能生出清淨心了。

因此,作為信眾居士要「常供養三寶,和尚阿舍黎,一切如法教,奉行無違逆。」如何供養呢?

《涅槃經》上說:「云何為一?佛告摩訶波闍波提僑曇彌,莫供養我,當供養僧。若供養僧,即得其足。如隨我語,則供養佛;為解脫故,則供養法;為受用故,則供養僧。」

供養三寶也是我們學佛人的福報所在。

相關焦點

  • 佛教所說的「皈依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寶麼?
    大家可以看出,皈依的宣誓中,「佛、法、僧」三者分別列出,其實「佛、法、僧」就是我們俗稱的佛家三寶,皈依三寶。「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對這三大對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為佛教三寶。首先說「佛」:佛,就是佛陀。
  • 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祇園精舍佛門三寶
    每天,僧莊嚴的唱誦、攝受的威儀,讓祇園精舍呈現出一片肅穆祥和的法界,同時也讓住在精舍旁的貧窮人家,在耳儒目染下心生歡喜,和三寶結了善緣。「多莊嚴的佛陀,多和合的僧啊!如果能夠供養他們,不知該有多好呢!」貧苦的婦人望著祇園精舍,陷入了沉思。但再看看四周「唉!」婦人嘆了口氣,自己的家中一貧如洗,拿什來布施供養呢?「難道就這樣放棄供養三寶的機會嗎?」婦人心想。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從理體上來說,有一體三寶和理體三寶兩種。 我們在沒有具體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前,首先來了解一下三寶的大體含義:佛教中所說的三寶主要是指佛、法、僧這三寶。
  • 佛教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教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通稱「佛、法、僧」。佛教三寶是佛教教法與證法的核心。佛寶,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要成就圓滿佛道,則必須修成佛身也佛德。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佛德也有三:智德、斷德、恩德。
  • 太倉市佛教協會第二屆「供佛齋僧」法會在同覺寺圓滿舉行
    2020年11月18日,太倉市佛教協會第二屆「供佛齋僧」法會在同覺寺觀音廣場圓滿舉行,虔誠設齋供養來自太倉各寺院、江蘇佛學院寒山學院,及其他寺院的大德僧眾。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蘇州市西園寺方丈普仁大和尚,江蘇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太倉市佛教協會會長、同覺寺方丈曙提法師,海安市佛教協會會長、同覺全山總首座冶然法師,以及宏乘法師、靈霞法師、計華法師、妙法法師、常戒法師、曙藏法師等九位法師主法齋僧法會,共同祈願國運昌隆,人民安樂,佛日增輝,正法久住。上午十時,觀音廣場豔陽高照、一片祥和。
  • 佛教中的供養到底怎麼做?你真的知道嗎?
    那佛教中的供養到底怎麼做?  既然是供養三寶  那麼就分別從  供養佛法僧三寶  這三個方面說起  供養佛 十物供養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有國王、城主、商賈、百姓、貧女等身份各異、經濟能力不同的信眾供養,在《阿含經》中留下了許多故事。
  • 佛教:佛前「上香」,這3條常識,一定要清楚!
    很多善信一到寺院就會燒香,其實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是覺得大家都這樣做,自己不做怕「佛菩薩」怪罪,出於人云亦云的心理而去供香,這就違背佛教的初衷了。很多人不明佛法,認為燒香就是燒給佛菩薩看的,供養的香越大越粗越高,就越能得佛菩薩歡喜,自己的功德也會越大。這完全是顛倒妄想。
  • 佛教:佛前「上香」,牢記這4點,圓滿你的功德!
    雖然常看人燒香,但很多人燒香其實並不如法,也並不真正明白燒香的含義,只是盲目地、人云亦云般地跟風,似乎覺得別人都燒香了,自己若不燒香,會得罪佛菩薩。這種顧慮是沒有必要的。不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都不是在於佛菩薩交易,佛菩薩更不會因為你供養了而保佑你,你不供養就開罪於你,佛菩薩慈悲為懷、心無分別,怎會有世俗功利心?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折損功德!
    我們到寺院拜佛或者在自家佛堂禮佛都會習慣性地做供養,以積攢功德、消災解難。那究竟哪些東西可以供佛?哪些不可以呢?雖說供養重在發心,不在於形式,但我們的行為是內心的外化,形式當如理如法,才能表我們內心的恭敬。如果行為不得當、有冒犯,難免會折損功德。
  • 學佛人身邊有「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嗎?
    如果你對佛法稍有了解,肯定聽過「三寶」這個詞,假如你身邊有人學佛,他們也常稱自己是「三寶」弟子。那麼,究竟什麼是三寶呢?三寶又是因何種稀有功德, 而被稱為「寶」呢?本文中,小編就為你一一解答。通俗來講,三寶就是佛法僧,它們是僧俗兩眾弟子所皈依的對象,所以才有「皈依三寶」、「三寶弟子」之類的說法。三寶中的第一寶是「佛寶」,所謂佛,即梵文buhha的音譯簡稱,全稱為佛陀。佛不是民間信仰中的神,而是覺悟宇宙人生實相的聖人,人人皆具佛性,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區別僅在迷悟之間。佛之所以被稱作寶,是因為其具足佛身和佛德兩個條件。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在隨念法中,最先的就是「佛隨念」:以「佛德」為所緣的隨念法。(《瑜伽師地論》卷十四:「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於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在合適的地點,安頓好身心;將意識「投射」於佛的「十德」,反覆憶念:「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或僅僅反覆意念「佛陀」。)
  • 佛教:家裡有佛堂,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
    提起佛堂,就很有必要說說佛前做供養,不論是去寺院,還是在自家佛堂,做供養幾乎是每個信眾必做的事。佛前供養主要包括哪些呢?最基本的有佛前供鮮花、供水果、供香、供燈、供水、供齋等等。所供物品不論質量好壞、不論質量多少,有一份供養的誠心就最為可貴。雖然沒有嚴苛的要求,但是我們的行為還應當是如理如法的,不能過於隨意,以免有失恭敬,修不到福、反而造業。
  • 佛之最後供養,為什麼會是一份「毒蘑菇」?
    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大涅槃經》佛陀入滅,本是天數。可許多人不解:為什麼佛要接受鐵匠純陀最後的供養,讓痴愚眾生誤以為佛是誤食「毒蘑菇」中毒而死呢?鐵匠純陀本是一位虔誠的信眾,為什麼莫名其妙成了「背鍋俠」?
  • 佛教:一杯清水,這樣如法供養,功德無量!
    有道是「佛法無明諍,有緣度眾生」,佛菩薩廣設方便,接引有緣眾生;眾生為了表法對佛菩薩的感念與恭敬,常以各種美好之物,供養三寶。近日,有位受菩薩戒的師兄,提了一則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從戒律出發,受戒居士不供養諸佛,便犯「輕垢罪」。然而,他單位上工作繁忙,回家還要伺候老人、照看孩子,實在無暇他顧。
  • 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供僧功德度冤親 眾生歡喜佛歡喜
    要知道娑婆世界眾生一生積惡造業,罪根深重。如果沒有大福德因緣之力量可依仗,確實是無法救離她脫出苦報的。」佛教導目犍連:「你應當於七月十五日,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拔濟母親脫離餓鬼道中饑渴之苦。」目犍連尊者聽聞佛陀教導之後,依佛陀所示的方法,於七月十五日那天預備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虔誠恭敬地奉佛獻僧。
  • 佛教:佛前上香,這3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我們都知道,佛門裡有幾種供養方式,包括佛前供花、供果、供香、供水、供燈等等。每一種供養都有其特殊的法義,起到一定的表法作用,利益大眾精進修行,也在供養的過程中培養了大眾的布施利他心。雖然供養只是形式,但是也要如理如法,才能積攢到功德。
  • 佛教道場二十種法會法事全揭秘(圖)
    今略述數條於下: 一、布薩羯磨:僧團中,僧眾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發露懺悔,稱為「布薩」。凡與大眾有關的決策,須經大眾三次決議通過,稱為三番羯磨。 二、懺摩請戒:三壇大戒中,每於登壇受戒前夕,由羯磨和尚引導戒子懺悔發願,以便身心清淨,納受戒體。 三、護戒誦戒:僧團中受過菩薩戒的僧眾,每半個月誦菩薩戒法一次,藉以勉勵自己不忘發心,行菩薩道。
  • 佛教:皈依三寶後一定不要走這兩種極端!
    是佛、法、僧三寶,但三寶的內涵還不止於此,藉助這外在的三寶,通過聞、思、修,最終要開發的是每個人內在的自性三寶。「佛寶」,梵語為「布達」,覺悟之意。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並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梵語為「達瑪」,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證之法和所說之法,包括教法和證法兩部分。教法偏重理論,講解名相、原理;證法實修法門,指導具體行動。
  • 漲知識:佛教若干詞彙常識(菩提心、無常、八苦、十善……)
    不過,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論,也是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活動息息相關的,也是為了解決現實人生中遇到的問題的。根據佛教的理論,我們的婆娑世界本來就是苦的。要想脫離這苦海,得到安樂,首先得要破執,而破執就要明白什麼是「無常」,什麼是「無我」。
  • 供養藥師佛,讓生下來的小孩聰明少病(忠明法師藥師法門開示9)
    入什麼定,就持什麼咒,但是後來為什麼有稱為藥師咒,或藥師灌頂真言呢?因為此咒是藥師佛所說,故名藥師咒。這藥師咒是灌頂所用,所以又叫灌頂真言。但是,真正的本名叫「除滅一切眾生苦惱」咒,是藥師佛成菩薩道時所說的咒語。修行達到八地菩薩以後一般都能說咒語,比如普庵祖師達到八地菩薩後所說的普庵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