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作為世界上最萌的動物之一,深受人類的喜愛。它圓滾滾的身材,肉乎乎的大臉,元寶似的耳朵,傻白甜的眼神和走起路來慢悠悠的內八步伐,令人忍俊不禁。熊貓生來就是這樣嗎?這樣肥嘟嘟、慢吞吞的可愛生物,是怎麼生存到現在的?
大熊貓的進化史
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至今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800多萬年。其祖先始熊貓生活在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熱帶森林的邊緣,以肉食為主,形似一隻肥胖的狐狸。
隨著時間推移,始熊貓逐漸演化出一個旁支——葛氏郊熊貓,分布在匈牙利、法國等地,在中新世末滅絕。
距今300萬年前,始熊貓的主支在中國的中部、南部逐漸演化為大熊貓類,出現了小種大熊貓,它的體型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像一隻胖乎乎的狗。根據小種大熊貓的化石牙齒推測,它當時已進化成雜食獸,開始食用竹子。
又經歷了約200萬年,小種大熊貓開始向亞熱帶潮溼森林遷移,遷居至我的雲南、廣西、四川等地。
100萬年前,隨著大熊貓對亞熱帶竹林生活的適應,它的體型也日益膨脹。當時和大熊貓生活在一起的動物還有大河狸、轉角羚羊、劍齒象、猩猩、巨獏等,它們被統稱為劍齒象動物群。
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家族的鼎盛時期,包括武陵山亞種和巴氏亞種。其中,武陵山亞種的體型已經非常接近現代大熊貓的體型。
30萬年前,在秦嶺山脈分化出了黑中帶褐、白中帶黃的秦嶺大熊貓。
在距今約1萬8千年前的第四紀冰期之後,大熊貓所在地的自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秦嶺及其以南山脈出現大面積冰川,大熊貓族群的數量迅速減少,北部的熊貓基本滅絕。
在這段時期,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和白雪皚皚的環境,熊貓的體色逐漸進化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黑白相間的顏色。一方面,黑白配色可以幫助巧妙地它們隱藏在雪地和石塊中;一方面,頭部的黑色也可以幫助他們辨識同類,同時向敵人展現自己的"兇猛"氣勢。
1萬年前,人類的出現迫使大熊貓向深山遷移。山林中的動物不足以支撐它龐大身材的能量需求。於是在演化過程中,大熊貓逐漸改變食性,最終丟失了一種叫做TR4的基因,嘗不出肉的鮮美,從食肉變成食竹。更悲劇的是,大熊貓的消化系統只能吸收竹子裡20%-30%的養分,所以每天平均14個小時都要進食,睡覺、吃飯不得不成為它生活的全部,慢慢養成了肥圓的體型。
大熊貓的藝名變遷
人們對熊貓的好奇從各種謠傳的熊貓姓名中可見一斑,很多遠古傳說中的神獸都被誤認作大熊貓,讓人哭笑不得。
在4000年前的夏朝,傳說黃帝馴養虎、豹子、貔貅等威猛動物在軍前衝鋒陷陣,在阪泉之戰戰勝了炎帝,其中的貔貅被人們誤傳為大熊貓。
《山海經》裡有一種很像熊、毛色黑、"性食銅鐵"的動物,稱作食鐵獸,也被人們誤認作大熊貓。
在2000年前的漢朝,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記錄了漢武帝在上林苑放養了許多野獸以供狩獵,許多人也把其中的貘認作了大熊貓。
近代以來,大熊貓的名字也是幾經更迭。其實大熊貓的學名是"貓熊",只是因為解放後人們還不習慣從左往右閱讀,所以習慣讀成「熊貓」。後來這個稱呼廣為流傳,建國以後,我們國家也就正式稱其為"熊貓"了,大熊貓終於擁有了一個確定的姓名。
大熊貓的職業生涯
唐朝時期,熊貓就已經作為國寶,擔任建立友好邦交的"外交大使"。據《舊唐書》記載,公元685年,倭國遣唐使來大唐上述請求更改國名,當時武則天就向日本贈送了兩隻熊貓,與遣唐使一同返回。
1957~1982,我國開啟熊貓外交,熊貓作為"外交大使"先後作為國禮被贈予美國、日本、法國等多國。
1961年,同年移居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Chi-Chi的形象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標誌。
1982年後,隨著生態環境惡化,大熊貓數量急劇下降,我國停止贈送大熊貓。1984年,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熊貓上任"商務參贊",開始以合作繁育為目的的租借。租借周期一般為10-15年,接收國需向中國支付1000萬美元,平均下來每隻熊貓每年的租金為50萬美元。
後記
截至2019年,全球圈養大熊貓已達到600隻,相關專家更多地著眼於熊貓的遺傳管理工作,以提升大熊貓種群的長期存活能力,為實現其野外放歸做出努力。
大熊貓從遠古猛獸進化到現在憨態可掬的萌樣,獲得一身榮寵,是戰勝了數百年生存挑戰的結果。我們在喜愛它的同時,也要對自然保持尊重和敬畏,珍惜地球環境以及與我們共存的其他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