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乃戰國名將之首,趙匡胤為何如此討厭他,將其踢出武廟十哲

2020-12-15 李時針的時針

簡介

提起戰國四大名將,很多人都能說得上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作為四大名將之首當之無愧,次之我認為李牧應該排在第二位,李牧生於後戰國時期,帶領著後長平時期的趙國,連卻強大的秦國,與其交手最多的就是王翦。雖然最終趙國破滅,但是和趙王遷昏庸,自毀長城有很大的關係。

至於王翦與廉頗,咱就不做評價了,倆人一個依靠著強大的資源攻擊,另一個擅長依靠資源防守,美其名曰穩,穩倒是挺穩的,就是挺燒錢的。

「長平之戰」我認為是白起的「封神之戰」,這一戰奠定了白起戰神的稱號與戰國第一名將的地位,這一戰他打破趙軍,坑殺趙降卒45萬,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其尤愛殺降卒也為他招了不少的黑。其中的一名黑粉就是趙匡胤。

武廟歷史以及武廟十哲

中華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觀念發展的都極具特點,賊喜歡建立個廟來緬懷先人,例如唐朝貞觀年間大規模的興建孔子廟,叫文廟。自古以來中國就喜歡文武雙全,於是在唐玄宗時期,又開始興建武廟,主要是以紀念姜太公。

雖說是紀念姜太公吧,但是好歹不能讓姜太公自己孤零零的在那裡坐著吧。咋也得找點配角來襯託一下,於是中國歷史上的各大戰神就被安排到武廟當陪襯了。

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等人被安排到武廟被稱為武廟十哲。這裡面的這些人都是曾經叱吒疆場,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的當代戰神。這座武成王廟奠定了唐朝好武的王朝性格,後期的藩鎮割據和唐朝的國風是有一定的關係的。以至於發展到最後,朱溫篡位建立後梁,形成了唐朝末年長達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只要是有兵的大將,沒有不琢磨著搞點事情。動不動的幾座城池就敢稱帝。

趙匡胤篡位後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將白起踢出了武廟

五代十國曆時五十多年,終於被趙匡胤慢慢結束。話說趙匡胤也是靠著手中的士兵,有樣學樣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當上了大宋的帝王。話說人老趙如果不是當將軍,放在現在拍電影還真的能成為一名影帝,自己當帝王,搞的還像是被逼的,我不想當啊,他們非要讓我當的,事到如今我也就勉為其難當了。還有就是大家都別那麼認真好吧,我老趙是不會為難大家的,只要大家乖乖的聽話,都有肉吃。

並且趙匡胤登基之後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對於那些藩鎮割據的首領,全部實施優撫政策,招安為自己所用。對於柴氏子孫也很是優待,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他本身就比較的比較的仁愛,另一方面就是他自己當時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逐個擊破,於是選擇了這樣一個穩妥的方式。

趙匡胤當時去拜訪武城廟,看到了白起,於是指著白起雕像說道:「此等狂徒,也配進武廟?」在他的眼裡,雖然白起生涯未嘗一敗,但是就是他殺害趙國四十五萬投降將士這事就為趙匡胤所不恥,於是將他踢出了武廟,隨他而去的還有戰神吳起。後面調整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總感覺後面的這個陣容弱弱的缺少點血性。

後記

趙匡胤是不是真心覺得白起行為不恥咱不得而知,話說白起殺投降將士也不是說白起自己就願意殺人,他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麼多年也是為秦昭襄王背了黑鍋了。

趙匡胤的行為在當時是宣告的一種態度,代表他的統治理念吧,就是你們好好的過來聽我的話,我是不會虧待你們的,至於趙匡胤本人真實的想法,只有天知道。

相關焦點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其實這三人是一升兩降,張良向上升了一級,成了配,陪伴在姜子牙太公旁邊,地位比十哲還高一籌。那白起呢?白起差點被直接移出武廟,後以圖形的形式存在,地位比起十哲來,還是差了很多。是白起在能力不夠還是戰績不夠?要知道白起可是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存在,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論戰績之輝煌,戰國兩百餘年裡,無人出其右。
  • 秦始皇的功臣,和諸葛亮齊名,為「武廟十哲」,趙匡胤卻把他踢走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為了表彰歷代名將,他就給歷代名將修建了一所廟宇——太公尚父廟,用來祭祀和供奉。廟宇中姜子牙是主祭,張良是配享,另外還有十個名將在兩側。唐朝是軍事大國,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唐玄宗自然對歷代名將非常推崇,不惜為他們修建廟宇。
  •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討厭名將白起,甚至將其踢出武廟?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唐朝時期唐玄宗為了祭祀歷代的名將所建立的廟宇。最初建立的時候,這所廟宇的主神乃是周朝的丞相姜子牙,副神是漢初「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張良。除此之外,還有數十位名將分列左右。而白起就在左列之首,古人以左為尊,可見對白起的推崇。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早的武廟是用來供奉姜太公呂尚,那麼,作為最早武成王從祀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02秦武安君白起白起,戰國後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一。曾指揮齊軍擊退了晉、燕兩國聯軍的進犯,因功被授予大司馬之職,因而被後人稱之為「司馬穰宜」。而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疏遠了田穰宜,隨後又將其罷黜,田穰宜不久便抑鬱而亡。
  • 古往歷朝歷代名將武廟榜,一聖、一亞、十哲、六十一將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古往歷代名將,武廟一聖、一亞聖、十哲、六十二將。中華浩瀚歷史中,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將領,戎馬一生,後世留名,受人敬仰。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特意修建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良將十人從之。稱(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在之後歷代多次調整增加。
  • 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一。田穰苴(生卒不詳),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唐肅宗時,入選武廟十哲。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宋朝武廟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宋朝武廟中,張良被尊為亞聖與姜尚一起位列武廟十哲之上。
  • 宋太祖趙匡胤參觀武廟,指著白起塑像怒道:此等兇徒不配待在武廟
    秦昭王五十年,白起被秦昭王賜死,一代名將沒有死於沙場敵人之上,反而被自己效忠的君主所殺,令人唏噓。不過秦國百姓對於白起還是頗為憐惜的,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為他建立祀廟(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再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講究因果輪迴,講究種善因來世可得善果,作惡行要入無間地獄遭受酷刑,不得超生。
  • 武廟十哲,中國古代兵家的巔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古代祭祀姜子牙和歷代良將的廟宇,唐肅宗上元年間,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子相若,以歷代良將為十哲陪祀,這十哲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分別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和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 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吳起幫扶的兩個國家,魏國和楚國都是秦國東出的障礙,直到吳起死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才逐漸強大起來,一直等到魏齊馬陵之戰後,田忌與孫臏將魏武卒主力消滅,秦國才敢於挑戰魏國的權威,收復河東之地。   因此,秦國的人都拿吳起當偶像,白起的名字也就是這樣來的了。   那麼,為何戰國四大名將中有白起,卻沒有吳起呢?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而其軍事生涯最為著名的便是城濮之戰和崤之戰,我們便來說說崤之戰,此戰乃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場伏擊戰。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卻被晉所阻。前628年冬,秦國便趁著金文兵病逝,晉襄公剛剛繼位的時機,長途奔襲鄭國,但卻被鄭國發覺,秦國只好改變計劃,滅掉了晉國的鄰國滑國後班師。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到了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蜀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入選武廟72名將,其餘三將為何沒有入選?
    在中國古代存在文廟與武廟之分,文廟祭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然後是其72門徒陪享。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明清時期——關羽),陪享的是自春秋到唐時期由官方遴選出來的72名將。(唐朝選64位,宋時進行修改並增加至72位)72將又分三個等級第一等大軍師——張良第二等共10人,分別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左右各一排各五人,稱為十哲。
  • 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戰國三人人選,除了白起還有誰?
    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以此和文廟(孔子廟)相對應。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唐朝最早立武廟,是平定安史之亂後,一要對平叛將士論功行賞,二要對那些安史降將盤踞的藩鎮加以籠絡,因此唐朝才設立武廟,通過褒揚歷代名將武之忠義,以示朝廷對武將的重視,從而穩定唐朝各地的藩鎮將領。
  • 三國時名將如雲,登武廟72將有11位,為何最強的魏卻只佔兩名?
    喜歡歷史的人們或許聽說過武廟10賢72將的故事,760年,唐玄宗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置的廟宇,以姜太公為主神,十人分列左右,分別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孫武、諸葛亮、吳起、樂毅、韓信、白起、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勣。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曹操名將雲集,為何只有張遼入選武廟七十二名將?其他人輸在哪?
    說起武廟七十二將,其實這是宋代做出來的排名。其中三國時期共有有12人上榜,分別是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羊祜、王濬。可以看到,曹操手下名將雲集,卻只有張遼一人入選,這是為何呢?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公元263年,鄧艾在魏滅蜀之戰中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也即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呢?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並非秦始皇手下大將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並非秦始皇手下大將秦始皇統一全國,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還有前人打下的基礎,戰國四大名將光秦國就佔了兩個,白起和王翦之中,白起又身為四大名將之首。趙國大將廉頗為了抵禦秦軍在長平設立了三道防線,值得一提的是廉頗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三道防線緊密相連,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作戰便在廉頗豎起的第一道防線的山谷中,秦軍作戰勇猛,攻下第一道方先後佔領了光狼城。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自然有其國人之處,秦軍時期正高,其實高昂,趙軍受挫很重,廉頗分析敵我形勢,決定採取一勞永逸的策略,退兵到第二道防線,堅守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