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提起戰國四大名將,很多人都能說得上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作為四大名將之首當之無愧,次之我認為李牧應該排在第二位,李牧生於後戰國時期,帶領著後長平時期的趙國,連卻強大的秦國,與其交手最多的就是王翦。雖然最終趙國破滅,但是和趙王遷昏庸,自毀長城有很大的關係。
至於王翦與廉頗,咱就不做評價了,倆人一個依靠著強大的資源攻擊,另一個擅長依靠資源防守,美其名曰穩,穩倒是挺穩的,就是挺燒錢的。
「長平之戰」我認為是白起的「封神之戰」,這一戰奠定了白起戰神的稱號與戰國第一名將的地位,這一戰他打破趙軍,坑殺趙降卒45萬,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其尤愛殺降卒也為他招了不少的黑。其中的一名黑粉就是趙匡胤。
武廟歷史以及武廟十哲
中華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觀念發展的都極具特點,賊喜歡建立個廟來緬懷先人,例如唐朝貞觀年間大規模的興建孔子廟,叫文廟。自古以來中國就喜歡文武雙全,於是在唐玄宗時期,又開始興建武廟,主要是以紀念姜太公。
雖說是紀念姜太公吧,但是好歹不能讓姜太公自己孤零零的在那裡坐著吧。咋也得找點配角來襯託一下,於是中國歷史上的各大戰神就被安排到武廟當陪襯了。
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等人被安排到武廟被稱為武廟十哲。這裡面的這些人都是曾經叱吒疆場,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的當代戰神。這座武成王廟奠定了唐朝好武的王朝性格,後期的藩鎮割據和唐朝的國風是有一定的關係的。以至於發展到最後,朱溫篡位建立後梁,形成了唐朝末年長達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只要是有兵的大將,沒有不琢磨著搞點事情。動不動的幾座城池就敢稱帝。
趙匡胤篡位後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將白起踢出了武廟
五代十國曆時五十多年,終於被趙匡胤慢慢結束。話說趙匡胤也是靠著手中的士兵,有樣學樣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當上了大宋的帝王。話說人老趙如果不是當將軍,放在現在拍電影還真的能成為一名影帝,自己當帝王,搞的還像是被逼的,我不想當啊,他們非要讓我當的,事到如今我也就勉為其難當了。還有就是大家都別那麼認真好吧,我老趙是不會為難大家的,只要大家乖乖的聽話,都有肉吃。
並且趙匡胤登基之後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對於那些藩鎮割據的首領,全部實施優撫政策,招安為自己所用。對於柴氏子孫也很是優待,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他本身就比較的比較的仁愛,另一方面就是他自己當時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逐個擊破,於是選擇了這樣一個穩妥的方式。
趙匡胤當時去拜訪武城廟,看到了白起,於是指著白起雕像說道:「此等狂徒,也配進武廟?」在他的眼裡,雖然白起生涯未嘗一敗,但是就是他殺害趙國四十五萬投降將士這事就為趙匡胤所不恥,於是將他踢出了武廟,隨他而去的還有戰神吳起。後面調整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總感覺後面的這個陣容弱弱的缺少點血性。
後記
趙匡胤是不是真心覺得白起行為不恥咱不得而知,話說白起殺投降將士也不是說白起自己就願意殺人,他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麼多年也是為秦昭襄王背了黑鍋了。
趙匡胤的行為在當時是宣告的一種態度,代表他的統治理念吧,就是你們好好的過來聽我的話,我是不會虧待你們的,至於趙匡胤本人真實的想法,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