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歷朝歷代名將武廟榜,一聖、一亞、十哲、六十一將

2020-12-15 奇正國學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古往歷代名將,武廟一聖、一亞聖、十哲、六十二將。中華浩瀚歷史中,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將領,戎馬一生,後世留名,受人敬仰。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特意修建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良將十人從之。稱(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在之後歷代多次調整增加。 至宋微宗宣和五年,人數增加到了七十二人。分成主祭一人,配享一人,殿內兩側十哲,殿外東西兩廡六十一人。

聖王一人:呂尚

河內郡汲縣人,(今山河南衛輝市)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周朝「太師」「軍師」,周武王的首席智囊,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呂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 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主要功績: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建立齊國。

亞聖一人:張良

潁川城父人(今河南寶豐)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了張良的生平。

主要功績:助劉邦建立漢朝;助劉盈保住太子之位。

殿內兩側十哲

管仲

潁上人(今安徽潁上縣)春秋前期齊國恆公拜相,被譽為華夏第一相、聖人之師、法家先驅、華夏文明保護者。

主要功績:輔佐桓公九合諸侯,首霸春秋。禮讓天下開法家先驅,編纂《管子》。

孫武

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今山東省北部)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子胥」舉薦,被吳王重用。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主要功績:著《孫子兵法》,柏舉之戰大敗楚國。

樂毅

中山靈壽人,(今河北靈壽西北)戰國後期,燕國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後因燕昭王猜忌投奔趙國。

主要功績: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統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奪七十餘城,是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諸葛亮

徐州琅琊陽都人(山東臨沂市沂南)東漢末年,蜀漢丞相,聯合東吳孫權在赤壁大戰之中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輔佐劉備建立蜀國。著作《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兵法二十四篇》。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主要功績: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協助劉備建立蜀漢,五次北伐。

李勣

曹州離狐人(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隋煬帝末年投身瓦崗軍,隨李密降唐。後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唐朝開疆拓土主要戰將。出將入相,功勳卓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去世後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

主要功績:破東突厥,滅高句麗,平定磧北。

田穰苴

春秋末期齊國人,(今山東北部)田穰苴是繼呂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

著作《司馬法》入選武經七書。雖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穰苴文能附眾,武能威敵。又曰:法令孰行。穰苴斬莊賈以徇三軍。又曰:不戰而屈人之兵。穰苴士卒爭奮而燕、晉解去是也。

主要功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著作《司馬法》

範蠡

春秋末期楚國宛地三戶人,(今河南南陽淅川縣)。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因不滿當時楚國的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國,被越王勾踐重用,助越王勾踐大興越國,功成名就後卻退出朝野,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都成為巨富,後又三散家財。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世人尊稱為「商聖」「財神」,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

著作《範蠡》、《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盧氏本草經》。

主要功績:助越王勾踐復國,商聖。

韓信

淮陰人(今江蘇省淮安市境東南)秦末漢初、西漢開國功臣、被劉邦重用,官拜「大將軍」「左丞相」,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 ,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 ,派人降服燕國 。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 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 ,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 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籤訂鴻溝協議。 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 失敗。 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因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後被軟禁,起了謀反之心,誘導陳豨謀反,被呂后得知,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韓信於長樂宮鍾室,並夷滅三族 。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主要功績:西漢開國功臣、垓下之戰擊敗項羽

李靖

雍州三原人(今陝西三原縣)隋末唐初傑出軍事家,名將,善於用兵和謀略。晉陽起兵後,開始效力唐朝,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冊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逝,陪葬昭陵。

著作《李衛公兵法》《六軍鏡》。

主要功績:滅蕭梁,破輔公祏,滅東突厥,平定吐谷渾。

郭子儀

華州鄭縣人(今陝西渭南)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武舉高第,安史之亂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兩河,後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輔佐廣平王李豫收復兩京,遷司徒,冊封代國公。乾元元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去職賦閒。寶應元年,平定河中兵變,冊封汾陽郡王。廣德元年,在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764年),抵抗僕固懷恩引叛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剝奪實權。建中二年,去世,陪葬建陵。

著作《進賜前後詔敕自陳表》《請車駕還京奏》《論吐蕃書》

主要功績: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擊敗吐蕃、党項的入侵。

殿外東西兩廡六十一將

白起

郿邑人(今陝西眉縣常興鎮),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古今中外十大殺神之一。

孫臏

戰國初期齊國人(今山東菏澤)齊國軍師。

廉頗

中山苦陘人(今河北定州市)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李牧

趙國柏仁人(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古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曹參

泗水郡沛人(今江蘇沛縣)西漢開國功臣,攻下兩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後拜為相國,漢朝第二位相國。

周勃

沛郡豐縣人(今江蘇豐縣)西漢開國名將,封威武候。

李廣

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西漢名將,匈奴人稱其為飛將軍,連續數年不敢侵犯。

霍去病

河東平陽人(今山西省臨汾西南),西漢中期名將、軍事家,漢王朝最年輕的戰神,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鄧禹

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馮異

潁川父城人(今河南省寶豐縣東)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

吳漢

南陽宛縣人(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

馬援

扶風郡茂陵縣人(今陝西楊凌)東漢開國功臣,官職「伏波將軍」。

皇甫嵩

安定郡朝那縣人(今寧夏彭陽)東漢末期名將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名門。

鄧艾

義陽棘陽人(今河南新野)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

張飛

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勇武過人,與結拜兄弟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呂蒙

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東漢末年名將,曾擊敗關羽。

陸抗

吳郡吳縣人(今江蘇蘇州)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杜預

京兆郡杜陵縣人(今陝西西安)魏晉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文廟武廟都上榜。

陶侃

鄱陽郡梟陽縣人(今江西都昌)東晉名將。

慕容恪

昌黎棘城人(今遼寧義縣)十六國十大名將之一,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宇文憲

代郡武川人(今內蒙古武川縣)北周宗室大臣。

韋孝寬

京兆杜陵人(陝西西安南)武威太守韋旭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杰出的軍事家北周名將,精通諜戰,一生南徵北戰,戰功赫赫。

楊素

弘農郡華陰縣人(今陝西華陰市)隋朝開國功臣、詩人、軍事家。

賀若弼

河南洛陽人,北周隋朝時期名將。

李孝恭

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省秦安縣)唐朝宗室、名將。

蘇定方

冀州武邑縣人(今河北武邑縣)唐朝初年名將,驍勇善戰,從小就隨父親徵討叛賊。

王孝傑

京兆新豐人(今陝西臨潼東北)唐朝名將。少年時便從軍入伍,四處徵戰。屢立戰功。武則天執政後,累遷右鷹揚衛將軍。

王晙

太原晉陽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唐朝時期宰相、名將。

李光弼

營州柳城人(今遼寧省朝陽)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

吳起

衛國左氏人(今山東曹縣)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田單

臨淄人(今山東臨淄市)戰國時期齊國名將。

趙奢

趙國邯鄲人(今河北邯鄲市)戰國後期趙國名將,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

王翦

頻陽東鄉人(今陝西富平縣)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彭越

碭郡昌邑人(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名將。秦朝末年在魏地舉兵起義,後來率兵歸順劉邦,拜魏相國,封建成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大名將之一。

周亞夫

沛郡沛縣人(今江蘇豐縣)西漢時期名將,官至丞相。

衛青

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

趙充國

隴西上邽人(今甘肅天水)西漢名將。

寇恂

上谷昌平人(今北京市)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五位。

賈復

南陽冠軍人(今河南省鄧縣西北)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三位。

耿弇

扶風茂陵人(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

段熲

武威姑臧人(今甘肅武威)東漢名將。

張遼

雁門馬邑人(今山西朔州市)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關羽

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運城)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中國武聖,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周瑜

廬江舒人 (今安徽廬江西)東漢末年名將,三國美男子之一。

陸遜

吳郡吳縣人(今江蘇蘇州)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羊祜

西晉泰山郡南城縣人(今山東平邑)魏晉時期著名戰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王浚

太原晉陽人(今山西太原市)西晉時期名將,出身於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學多聞,美姿貌。多謀善戰。

謝玄

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東晉軍事家、名將。

王猛

東晉北海郡劇縣人(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

王鎮惡

北海郡劇縣人(今山東昌樂)東晉名將,前秦丞相王猛孫。

斛律光

太安狄那人(今山西省壽陽縣)北魏到北齊時期名將、軍事家,相國斛律金之子。

王僧辯

太原郡祁縣人(今山西祁縣)南朝梁名將,右衛將軍王神念次子。

于謹

北朝時期洛陽人(河南洛陽)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將領、戰略家,八柱國之一。

吳明徹

南兗州秦郡人(今江蘇南京市六合區)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南齊南譙太守吳景安之孫,南梁右軍將軍吳樹之子。

韓擒虎

河南東垣人(今河南新安縣)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韓雄之子。

史萬歲

京兆杜陵縣人(今陝西省西安市)隋朝名將,北周常州刺史史靜之子。出身西域史國,擅長騎射,好讀兵書,15歲隨父從軍。北周武帝時,其父戰死,以忠臣子授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

尉遲敬德

朔州鄯陽縣人(今山西省朔州市)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門神之一。

裴行儉

絳州聞喜縣人(今山西聞喜東北)唐朝初年軍事家、名將、政治家、書法家。

張仁亶

華州下邽人(今陝西渭南臨渭區)唐朝宰相、名將。

郭元振

并州陽曲縣人(今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唐朝時期宰相兼名將。

李晟

州臨潭人(今甘肅省臨潭縣)唐朝中期名將,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之子。擅長騎射,勇武絕倫。以良家子身份從軍,跟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徵討吐蕃,號稱「萬人敵」。鎮守西陲,屢立戰功。

《新唐書》卷十五 禮樂五所記載的「武廟十哲」的史料: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

《宋史》卷一百零五 《禮志八》記載: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

武廟

下面七十二將以現代省份列歸,給大家看看你的家鄉有沒有名將。

陝西人:李靖、郭子儀、白起、張仁亶、史萬歲、耿弇、王翦、王孝傑、楊素、韋孝寬、杜預、馬援,共計12人。

河南:韓擒虎、于謹、謝玄、賈復、賀若弼、鄧艾、吳漢、鄧禹、馮異、範蠡、張良、(呂尚也算在內),共計12人。

甘肅人:李晟、段熲、趙充國、李孝恭、李廣,共計5人。

山西:郭元振、裴行儉、尉遲敬德、斛律光、王僧辯、王浚、關羽、張遼、衛青、王晙、霍去病,共計11人。

山東:王鎮惡、王猛、羊祜、彭越、田單、吳起、孫臏、孫武、諸葛亮、李勣、田穰苴,共計11人。

江蘇人:吳明徹、陸遜、周亞夫、陸抗、曹參、周勃、韓信,共計7人。

安徽:周瑜、呂蒙、管仲,共計3人。

北京:寇恂,1人。

河北:趙奢、蘇定方、張飛、廉頗、李牧、樂毅,共計6人。

遼寧:李光弼、慕容恪,2人。

內蒙:宇文憲,1人。

江西:陶侃,1人。

寧夏:皇甫嵩1人。

這就是武廟一聖、一亞、十哲、六十一將,後來宋朝總合七十二將,我這裡給大家分開了,大家覺得此榜是否合理?如果加上近代,覺得誰能入榜呢?個人覺得「彭德懷」可以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名將。

相關焦點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早的武廟是用來供奉姜太公呂尚,那麼,作為最早武成王從祀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02秦武安君白起白起,戰國後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位居「武廟十哲」左列第一。03齊大司馬田穰宜田穰宜,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齊國名將,位居「武廟十哲」右列第二。
  • 武廟十哲,中國古代兵家的巔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古代祭祀姜子牙和歷代良將的廟宇,唐肅宗上元年間,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子相若,以歷代良將為十哲陪祀,這十哲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分別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和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很多人可能會說封王拜相,當然,封王拜將已是極致,再想向上估計就只有造反一途了;但是除了當皇帝外,對於武將而言,還有一個至高成就,那就是入選武廟。武廟始建於唐朝唐肅宗時期,供奉的是武成王(武聖)姜子牙,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後在唐德宗時期,在禮儀使顏真卿的建議下,又在武廟中列古今名將六十四人圖形,在宋朝時擴增為七十二人,與文廟相呼應。
  • 白起乃戰國名將之首,趙匡胤為何如此討厭他,將其踢出武廟十哲
    簡介提起戰國四大名將,很多人都能說得上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作為四大名將之首當之無愧,次之我認為李牧應該排在第二位,李牧生於後戰國時期,帶領著後長平時期的趙國,連卻強大的秦國,與其交手最多的就是王翦。
  • 秦始皇的功臣,和諸葛亮齊名,為「武廟十哲」,趙匡胤卻把他踢走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為了表彰歷代名將,他就給歷代名將修建了一所廟宇——太公尚父廟,用來祭祀和供奉。廟宇中姜子牙是主祭,張良是配享,另外還有十個名將在兩側。唐朝是軍事大國,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唐玄宗自然對歷代名將非常推崇,不惜為他們修建廟宇。
  • 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唐肅宗時,入選武廟十哲。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其著作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宋朝武廟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宋朝武廟中,張良被尊為亞聖與姜尚一起位列武廟十哲之上。
  • 蜀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入選武廟72名將,其餘三將為何沒有入選?
    在中國古代存在文廟與武廟之分,文廟祭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然後是其72門徒陪享。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明清時期——關羽),陪享的是自春秋到唐時期由官方遴選出來的72名將。(唐朝選64位,宋時進行修改並增加至72位)72將又分三個等級第一等大軍師——張良第二等共10人,分別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左右各一排各五人,稱為十哲。
  • 宋太祖趙匡胤參觀武廟,指著白起塑像怒道:此等兇徒不配待在武廟
    白起的這一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的決策,雖然說對於秦國來說,利大於弊,但是對於白起本人而言,卻讓其直接成為歷史罪人。秦昭王五十年,白起被秦昭王賜死,一代名將沒有死於沙場敵人之上,反而被自己效忠的君主所殺,令人唏噓。不過秦國百姓對於白起還是頗為憐惜的,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為他建立祀廟(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 武廟72將:蜀漢入選2位,東吳3位,曹操麾下良將千員卻只有2位?
    自古文臣武將眾多,當時在位皇帝為了緬懷先烈,專門為他們修建了文廟和武廟,供後人祭祀上香祈福祭拜。文廟與武廟的祭祀體系大體一致。在三國時期武將層出不窮,必定會有名將位於武廟中。就來簡單地談談武廟,武廟又稱武成廟,祭祀歷代良將,裡面分別有聖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到了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司馬穰苴又稱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乃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軍事家,相傳留有《司馬兵法》,被尊為武廟十哲之一。齊景公時期,晉國和燕國經常侵擾齊國邊境,令齊景公寢食難安,大夫晏嬰便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齊景公與其談論之後極為滿意,任命其為大將,領兵抗擊晉國和燕國軍隊。
  • 曹操名將雲集,為何只有張遼入選武廟七十二名將?其他人輸在哪?
    說起武廟七十二將,其實這是宋代做出來的排名。其中三國時期共有有12人上榜,分別是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羊祜、王濬。可以看到,曹操手下名將雲集,卻只有張遼一人入選,這是為何呢?
  • 三國時名將如雲,登武廟72將有11位,為何最強的魏卻只佔兩名?
    喜歡歷史的人們或許聽說過武廟10賢72將的故事,760年,唐玄宗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置的廟宇,以姜太公為主神,十人分列左右,分別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孫武、諸葛亮、吳起、樂毅、韓信、白起、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勣。
  • 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戰國三人人選,除了白起還有誰?
    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以此和文廟(孔子廟)相對應。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唐朝最早立武廟,是平定安史之亂後,一要對平叛將士論功行賞,二要對那些安史降將盤踞的藩鎮加以籠絡,因此唐朝才設立武廟,通過褒揚歷代名將武之忠義,以示朝廷對武將的重視,從而穩定唐朝各地的藩鎮將領。
  • 三國殺鹹話科普向:威風凜凜的武廟64將,三國殺武將到底佔幾人?
    自認為對三國歷史了解得已經比較透徹的小鋒,可是一進入到問答遊戲當中感覺自己就跟傻子一樣。什麼這個武將是哪裡的人?他兒子是哪裡的人?還有什麼這個人是哪國的(不知道從哪個邊邊角角挖來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總之就是各種撓頭,短短10道題經常不及格。哎,算了,我還是主動將自己降格為三國小白吧!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
  •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討厭名將白起,甚至將其踢出武廟?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唐朝時期唐玄宗為了祭祀歷代的名將所建立的廟宇。最初建立的時候,這所廟宇的主神乃是周朝的丞相姜子牙,副神是漢初「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張良。除此之外,還有數十位名將分列左右。而白起就在左列之首,古人以左為尊,可見對白起的推崇。
  • 越南武廟神奇操作:供奉18位名將,卻有12位是中國人
    中國古代有文廟和武廟,顧名思義,就是用來供奉文學名家和武學良將的廟宇。文廟又被稱為夫子廟,所供奉的主神都是孔子。武廟就比較複雜了,一直在隨著時間而變化,有些名將會被加進去,有些則會被送走。開元間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封姜太公為武成王,作為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