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志(標清)
「今天的科室早會到此結束,請大家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
話音剛落,隨著「譁嗒」一聲, 58歲的婦科大夫老蔣突然摔倒在地。不僅眼歪口斜,而且右側肢體也麻木得不能動彈。
經過醫生的一系列檢查和判斷,老蔣被診斷為腦梗死。所幸的是,發病後的老蔣得到了醫生的及時救治,第一時間採用了溶栓療法,疏通了被堵塞的血管,這才沒有釀成嚴重後果。
老蔣為什麼會突發腦梗死呢?導致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是什麼?怎麼預防?
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個「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醫體融合,預防卒中」。為此,健康界有幸採訪了中國卒中學會會長王文志教授,與大家一起聊聊卒中的那些事兒。
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
卒中俗稱腦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通常分為缺血性卒中(即腦梗死)和出血性卒中(即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兩大類。
據2020年近期發布的《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顯示,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卒中。我國卒中的死亡人數約佔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而帶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200萬例。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中國已成為卒中終生風險最高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高達39.3%。
「運動作為預防卒中、強身健體的良好預防方式,人人皆可行。」針對今年中國卒中日的主題—— 「醫體融合,預防卒中」,王文志教授解釋,該主題是為了倡導運動與醫學防治相結合,更好地防治卒中,這與健康中國行動計劃不謀而合,同時也是世界卒中組織的呼籲。
然而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而體能運動卻越來越少。「在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當中,體力活動缺乏是一個很重要的危險因素。」曾經有調查數據發現,中國85%的成年人體力活動不足。那麼到底運動量多大合適?王文志教授強調,合理運動非常重要。每個人應根據年齡以及個人體質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活動計劃。對於一些高齡老年人,應該根據自身情況評估運動方式和活動強度,不建議每天走幾萬步、跑幾公裡;對於一些中年人或者一直堅持鍛鍊的人,他們的運動強度應該要更大一些。 同時建議減少久坐時間,保持坐姿一小時左右後,一定要起身活動3-5分鐘,可以有效預防和避免卒中的發生。
控制危險因素尤為重要
在我國,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如何預防卒中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預防為主」是近年來神經科領域對於卒中的統一共識。卒中的預防又可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即防首次發病、二級預防是防復發。在一級預防當中,對於從未發生過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人群而言,重點是控制危險因素。那麼,卒中的常見危險因素有哪些?存在危險因素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預防卒中的發生?
王文志教授介紹,除了運動缺乏以外,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房顫、年齡>50歲等都是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是首要「元兇」。據國內研究顯示,收縮壓每升高10mmHg,卒中的發病風險增加49%;舒張壓每增加5mmHg,卒中發病風險增加46%。
「一旦發現並確診患有高血壓,千萬不能僥倖,要每天堅持服藥,血壓控制達標很關鍵。」王文志教授指出,卒中一級預防中推薦<140/90 mmHg作為標準降壓目標,在可耐受的前提下,可進一步降至≤120/80 mmHg的理想血壓水平;二級預防中則推薦標準降壓目標為<140/90 mmHg,如能耐受的情況下可降至≤130/80 mmHg的理想血壓水平。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僅次於高血壓。在腦血管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佔20%~30%患有糖尿病,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其發生腦梗死的危險機率較非糖尿病患者都要高2~4倍。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會損傷血管和幹擾膽固醇代謝,進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加速。「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才能起到對血管的保護作用。」王文志教授建議, 糖尿病控制目標需要個體化,推薦將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餐後血糖<10.0 mmol/L。糖尿病患者應在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及生活方式幹預基礎上,聯合他汀類藥物降低卒中風險。
對於確診房顫等明確可改變的腦卒中危險因素,王文志教授則強調要早發現、早治療、早控制,堅持服用抗凝劑。
既往研究表明,大量飲酒可增加腦卒中的發病風險,但適量飲酒可預防卒中。對於這一說法,王文志教授認為目前還缺乏更強的證據,「2019年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基於中國本土的大型前瞻性人群研究結果揭示,適量飲酒對卒中沒有保護作用,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增加腦卒中的發病風險。」王文志教授指出, 改正生活當中抽菸喝酒的不良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控制鹽攝入量,保持良好心情,勞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卒中的早期預防。
提高篩查高危人群可避免多數卒中發生
所幸的是,預防卒中並不是束手無策的!在控制危險因素的同時,加強卒中篩查可以提高卒中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逐步降低發病率增長速度,減少因卒中致殘致死率,延長國人的健康壽命。
「很多卒中是完全可以通過篩查和積極預防避免的。」王文志教授介紹,2019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腦卒中人群篩查及綜合幹預技術方案》要求對高發地區40歲以上常住居民開展卒中危險因素的篩查和風險評估,對篩選出的低危人群進行健康宣教和定期體檢,對中危人群根據個體特點進行幹預指導,對高危人群進行進一步檢查,並開展綜合幹預。
卒中篩查、幹預流程
目前,卒中高危人群篩查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頸部血管超聲,主要篩查頸動脈斑塊。除此之外,還有自我篩查和體檢篩查。「卒中高危人群不一定會得中風。」王文志教授表示, 只要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危險因素,就可以避免或延緩卒中發生。
不少人都存在疑問,除了卒中高危人群,正常人群在平時生活中是否也要預防性服用阿司匹林或者他汀類藥物?王文志教授表示,「在卒中預防當中,首先要判斷自己是否為高危個體,高血壓、糖尿病等單個危險因素並不能預測患者在5年或10年是否會發生卒中,我們需要進行綜合評估。」
近年來,美國、歐洲和中國的指南均強烈推薦腦卒中的早期評估。評估方法包括弗萊明翰卒中風險評估量表、腦血管功能積分、匯集隊列方程。為了提高評估方法的實用性,專家學者還研發了卒中風險測評APP。「這個APP可以根據年齡、性別、種族、體重指數、吸菸、飲酒和膳食、體力活動、壓力等19項危險因素,通過手機APP評估,用於預測20歲以上人群的5年及10年卒中發病風險。醫生會根據這個結果來判斷普通人群是否需要預防性服用阿司匹林或者他汀類藥物。」王文志教授認為,如果年紀較大,且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越來越明顯,可以考慮服用阿司匹林。但是70歲以上的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易引起胃腸道和腦出血,應當慎重服用。「在卒中的一級預防當中,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他汀類藥物。」
快速識別卒中,把握黃金救治時間
卒中的黃金救援時間為4.5小時,文章開頭提及的老蔣就是因為第一時間採用了溶栓治療,有效改善了預後。那麼如何快速識別腦卒中呢?
「早期識別卒中和轉運患者有兩個方法,FAST檢測法和中風120。」王文志教授介紹,FAST檢測法,即:
F:Face(臉),對著鏡子做出咧嘴笑、張嘴的動作, 如果出現臉歪或嘴角偏斜,便是異常;
A:Arm(胳膊),雙手水平伸直,然後數10-20秒, 如發現一側下垂,便可能是無力;
S:Speech(言語),說話時是否口齒不清,詞不達意;
T:Time(時間),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發現以上的任何症狀, 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儘快送至附近有條件的醫院進行診治,要把握好最佳治療時機。
中風120是一種適用於國內的迅速識別、轉運卒中和即刻行動的策略:
「 1 」代表「看到 1 張不對稱的臉」——嘴巴歪;
「 2 」代表「檢查兩隻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單側無力;
「 0 」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正確」——言語不利。
王文志教授提醒,一旦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症狀,一定要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儘快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