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經常會選取名家大師的文章,這篇課文節譯自1945年12月6日錢鍾書在上海對美國人的演講,主要介紹了中外詩歌在形式上的不同點,以及對待中國詩歌以及中國詩歌研究的正確態度,既批評中國人自信於中國本土文化的心理,又直指了西方人片面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本文篇幅較長,論述貫通中西,廣引博徵,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採,且評論見解生動奇巧,顯示出了作者語言的幽默睿智,學習本文有利於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中外詩歌的態度,激發熱愛詩歌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國詩的本質特徵,學會比較中外詩歌在形式上的不同點。
2.梳理文章的寫作脈絡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法和比較閱讀法,提高閱讀中外詩歌的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閱讀和研究中外詩歌的正確態度,激發熱愛詩歌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來揣摩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錢鍾書先生闡述的中國詩特徵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學方法
對比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作品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圍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錢鍾書,就是這位學貫中西的鴻儒——錢鍾書先生,他的眾多著作至今在國內外學術界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藝論文《談中國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註閱讀
全班學生在認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自主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
1.默讀全文,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部分,開篇從比較文學的視野,交代了作者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第二部分,作者在與外國詩歌的對比閱讀中,說明中國詩歌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第三部分:作者辯證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本質特徵。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中國詩的本質特徵。
明確:(1)早熟而缺乏變化,「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裡而的輕鳶剪掠」。(3)中國詩深厚情韻,富於暗示性,如「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裡看到了無垠」。(4)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原因是,中國的詩格較輕,且中國古代詩人「對於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相應板書。)
(三)品析語言,合作交流
1.學生自主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本文語言在形式上的特色,並在文中舉出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以四人為小組,先自主學習再組內交流,教師巡場指導。
2.派代表總結髮言,其他組可以補充,教師引導。
預設:
(1)引用:豐富、巧妙、貼切。感受豐富,如引用豐富,將西方的「何處是」與中國詩歌對比,如「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加以說明中國詩的藝術和思想體系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引用貼切,引用陶淵明、李白的詩和歌德、雷格的詩歌為了說明兩國的詩內容相同,作風暗合,能切中要點地表達了觀點。
(2)比喻:生動、趣味、深刻。比喻生動,如把中國詩的「比重」比喻為「好比蛛絲網之於鋼絲網」,又將中國的詩歌之短比作「輕鳶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將中國詩的狂放特質比喻為「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學良心和鑑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來深刻指出評論家對於評論的對象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類喻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規律,文中諸多處比喻都無不體現出錢氏語言之妙。(相應板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自述感受: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錢鍾書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發言,並說明理由。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別人對錢鍾書評價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錢鍾書的了解。
2.師生共同總結,並布置作業:聯繫課文,比較閱讀中國詩人舒婷《致橡樹》和外國詩人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評說這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點。
五、板書設計
以上是高中語文《談中國詩》教學設計,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備考資料,請查看教師招聘面試備考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政熱點」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