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2020-11-30 佛法精粹

作者:生如法師

世尊在靈山會上,手拿天人奉獻的一枝花面對大眾弟子微微笑,一眾人天懵懂,只有大迦葉以笑回應世尊,世尊以肉眼天眼法眼佛眼見大迦葉頓悟禪宗之心,遂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與摩訶迦葉。這就印證了大迦葉的頓悟,於是大迦葉成為了娑婆世界第一代禪宗祖師。

涅槃妙心,是指每個眾生自己的真心自性,常在涅槃,微妙現法,是最真實的法相,可是這個法相卻沒有任何世間相,無色聲香味觸法相,眾生的七識由於無明遮障就不識這個涅槃妙心。在這個公案中,不但世尊的涅槃妙心時時彰顯,大迦葉的涅槃妙心也時時彰顯,乃至於無數人天大眾的涅槃妙心也時時彰顯。怎奈眾生就是不識啊!心被無明障住了,靈性智慧開啟不出來,慧眼不現前,奈何?

只有那大迦葉不愧為佛陀的第一大弟子,懂佛的心,見佛陀手拿花朵示眾之時,慧眼覷破佛陀的妙精明心,於是微笑起來,自己的妙精明心也被佛陀看透,師徒之間就有了心的交流,心心相印,不用文字語言。禪宗妙法就在眾目澄澄之下傳授完畢,後邊還有一段文字補充,就是世尊說的那段:我有涅槃妙心……。

禪宗之法為什麼可以教外別傳呢?因為傳的妙心妙法,如果只能局限於文字語言,那就不妙了,妙心妙就妙在能在一切法中行,不挑剔任何法,妙心妙法非關語言文字,什麼法上都行,處處都是祂。何處不是祂?清淨的汙穢的有聲的無聲的,有文字的無文字的,活靈活現在一切法上。

世尊四十九年用語言文字講出了三藏十二部經典,處處都彰顯涅槃妙心,這是教門理門,但還是有點繞。這回世尊給大眾示現個最直接的,最乾脆的,最爽快地,直指人心的,一句話都不用說,就那麼搖曳一枝花於大眾面前。哎!大眾干著急呀!心想這是幹什麼?世尊葫蘆裡有什麼藥?想不明白。大迦葉不用想,一下子就頓悟了,這是意根頓悟。意識是漸悟,因為意識得想啊!凡是用想的,都不真,祖師看見一棒子都得打死,情思意解漢,有什麼出息?教外別傳的法,就是痛快就是麻溜,不容你想,等你想的時候,大雁早已經飛走了,黃瓜菜早都涼了。誰在這時候還敢搔首弄姿、抓耳撓腮的,直接一棒子,這是什麼所在容你左思思右思思,思前想後的?不是道器,打死不冤枉。

正法眼藏是什麼意思?只有這隻眼最正,其餘眼都不正,生生滅滅的,無明煩惱的,自身不能獨立的,非要有所倚靠的,肯定不正。藏,是含藏的意思,涅槃妙心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能生成一切法,萬法蘊含在其中。這就非常妙了,無中生有,幻化世間,讓大眾依靠和執取。

相關焦點

  • 儒門教外別傳:《莊子》才是儒家大乘「修真指南」
    於是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外別傳。後達摩東渡,持此正法眼藏、秘密心印,輾轉付囑。禪宗一脈,因此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花花葉葉,枝枝蔓蔓,生機流轉,周遍乾坤。在中華道統的傳承裡,也有類似的故事。莊子在《天下篇》自述,商周以後,天下大亂,道術崩裂。百家諸子不見天地之純,執其一偏,失其大體。
  • 什麼是「涅槃」?大部分人可能都理解錯了
    其趨向於涅槃的目的是絕對一致的,區別就在於其所求證的究竟境界和最高理論上分出了深淺。那麼到底該如何去理解涅槃呢?此處筆者偏向於用禪宗法門略作解釋,禪宗宗旨正如佛祖靈山會上拈花傳法:「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正法眼藏:見性即見自性光明
    正法眼藏是禪門頓教的重要傳承。頓教的修行就是「見性」,意思是照見自己的佛性。那麼究竟怎樣才是見性,這恐怕是大多數人迷惑的地方。其實在「達摩大師血脈論」裡,達摩大師對何謂 「見性」做了非常具體的開示,那就是,「見性」乃見「自性光明」。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五燈會元.卷一》曾經提到,在靈鷲山法會時,佛陀接過大梵天王所獻的蓮花之後,高高舉起,弟子們莫明其妙,唯有大迦葉尊者默默報以一笑,釋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 王宗嶽教外別傳「八卦九宮樁」
    遂開始學王宗嶽教外別傳——金蟾行功青龍太乙十三式 。 是入門也 。積餘數十年之經驗,深感得到此拳十意的好處 。然餘獨愛其八卦九宮樁的基本功。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故原公之同好,共登壽域,非徒技藝之末也軟。 如果,九宮樁體認到了自已的身上後,而願進一步探索金蟾行功十三式的奧秘時,我思毫無保留地貢獻全豹,續成拙著也。
  • 武道精義:貓之妙術
    氣乃一身之流,豁達之時,則得心應手,妙術無盡。和時,則不以力鬥,雖金石亦折。但若心神微動,則皆顯露於形,神態失於自然,故對手不以心服,對吾懷有敵意,縱施何等妙術,終難奏效。是須無心以應自然。士者,須常養此心,再練此道,故明生死之理至先。其心不偏不倚,不疑不惑,不以機智思慮,心氣和平無物,坦然應變,此為自在。此心稍動,則理於形外。有形狀,則有敵有吾,相對而爭,陷此之境,則變化妙用皆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