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期看的作品最多的就是三毛的,有人說過,一個女人早點讀三毛會幸福的。
的確,讀著三毛的作品成長成熟了,可以坦然應付一切接受一切了,就好像接受了殘酷的生命的洗禮重生了,浴火重生!伴隨著刺骨的痛卻最終豁達的懂得怎樣去愛這個世界以及這世上的人和物。
1991年,三毛被查出宮內膜肥厚,便住進了醫院做手術,一天凌晨,有人發現三毛在浴室用尼龍絲襪自縊了。
就這樣一代才女便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王洛賓在直到三毛自殺後,痛哭的已經站不起來,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
你走了,人間就冷了!後悔吧,後悔安慰不了她的在天之靈!實際上後悔又是在責備自己。
直到三毛去世後,王洛賓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愛著三毛,這一切發現的時候都太晚了。
不知道王洛賓是誰,一定聽過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只要聽到這個旋律,不管是誰總會哼哼跟著唱幾句。
這首動人的歌曲,同樣也吸引了三毛,在荷西去世後,三毛是孤獨的,每當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總會喚醒三毛內心深處的靈魂,三毛決定一定要見見這首歌的作者,到底是誰能夠寫出這麼厲害的一首歌。
三毛一個人踏上了尋找王洛賓的旅途,兩個人年齡相差30多歲,但是第一次見面就相見恨晚,這段忘年戀並沒有發展多久,三毛曾經表白過王洛賓,但是卻遭到了拒絕,知道三毛去世後,王洛賓用一首歌說出了這裡面的原因。
三毛和王洛賓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三毛唱了王洛賓的那首《橄欖樹》:「你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作為回禮,王洛賓也為三毛唱了一首《高高的白楊》,這首歌是王洛賓的經歷,一個青年在結婚前夜被捕入獄,他的未婚妻在丈夫入獄後擔憂成疾,不久就過世了,這個青年為了悼念未婚妻留起了鬍鬚,青年變成老頭時鬍鬚已經垂到胸前,而未婚妻的墳頭上長滿了丁香花。
三毛聽完之後很是感動,兩人聊了很久,在三毛回到臺北之後,兩人一依舊保持著書信聯繫,漸漸的,三毛便對王洛賓暗生情愫,在書信中已經由從前的「親愛的王洛賓先生」改成了「親愛的」,直到第二次來到王洛賓家後,她大膽地向王洛賓表白。
77歲的王洛賓知道了三毛的心意,也並不是對三毛無意,王洛賓知道這段忘年戀可能會不被外人所祝福,考慮到世俗的眼光和自己的子女,王洛賓拒絕了三毛。
三毛非常傷心,她收拾行李回到臺灣。就在離開王洛賓的一百多天後,三毛的死訊傳來,王洛賓拿著三毛的信失聲痛哭,並將藏在自己心裡的話都寫在了他給三毛唯一的一首情歌裡: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切莫對我責怪。
這首歌道出了兩人相知卻不能在一起的原因,三毛在幻想的國度中等待,王洛賓知道彼此只能遙遙相望就一直徘徊糾結。但兩人所陪伴過的日子卻是非常難忘的。
三毛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一種夢想,一種獨一無二的人生。
她的作品樸實無華,卻最能看出對生活最濃烈的熱愛與追求。
賈平凹說:」三毛不是美女,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遊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於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
司馬中原說:「讀三毛的作品,發現一個由生命所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裡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
想要更加詳細的了解到三毛,一定要看看這本《撒哈拉的故事》裡,三毛最經典的作品就是《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夢裡花落知多少》,這三本書中都記錄了和愛人荷西相識、相知、相愛,傾倒了全世界的華文讀者。
或許,我們終究會有那麼一天:牽著別人的手,遺忘曾經的他。——《雨季不再來》生命短促,沒有時間可以再浪費,一切隨心自由才是應該努力去追求的,別人如何想我便是那麼的無足輕重了。——《夢裡花落知多少》
三毛,她總能用最平實的文字,觸碰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你感同身受,讓你產生共鳴。
這三本三毛的經典之作,推薦給你,願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