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中,《雅》的篇幅佔了三分之一,它分為31篇《大雅》和74篇小雅,總共105篇詩歌。雖然《雅》詩不如《風》詩通俗,也沒有《頌》宏大,但卻加兼具了兩者的一些優點,風格莊重舒緩,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不過,歷代以來,人們對「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近現代的一些研究還認為,古人的一些理解是錯的。
最早對「雅」進行解釋的文獻是《詩大序》,它從字的含義方面闡釋,稱「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意思是「雅」的字義為「正」,和「政」含義接近,因為「政」有大小,所以雅也有大小。
《詩大序》對雅的解釋,一直都被古人們認可,直到宋代朱熹開始從內容方面去解釋「雅」字。因為「雅」詩大多都是周代貴族所作,內容用途各有不同,所以他認為《小雅》是「燕享之樂」,大雅是「會朝之樂」,兩者分別是宴會和朝會上的歌謠,因而也有大小之分。
當然,也有人從風格、聲調等其他方面,去解釋「雅」,提出了「樂器說」「紀事說」等看法。晚清學者方潤玉就綜合了各種解釋,總結出了「小雅」多是宴會、抒懷作品,大雅則是史詩、現實諷喻方面的作品。不過,他也並沒有解釋「雅」字的含義。
「雅」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何用它來做這105篇詩歌的大標題呢?
現代學者們通過對先秦歷史的探究,以及對考古發現的分析,認為「雅」就是「夏」,雅夏通用,也讀「夏」音,大雅小雅就是大夏小夏。其實,從一些古籍中,就能找到一些兩字通用的例子。
比如在《墨子》中就稱「大小雅」為「大小夏」,在《韓非子》等書籍中,也能證明這兩個字經常被古人通用。 梁啓超《釋四詩名義》中也說「雅音」即是「夏音」等等。
其實,周人不把自己的詩歌稱作「周詩」,而稱作是「夏詩」,也有一定的歷史緣由。一方面,周人和夏人最初都在現山西東南部一帶活動,他們的歷史地理,甚至文化傳統都破有淵源,周人從心底認可夏文化。
另一方面,相對於商人來說,周人並沒有那麼「正統」,周人以「夏」自稱,也表明了他們的正統地位。
另外,隨著周朝地位的穩固,周人變得愈發自信,這才在周代中期,建立了完善的禮樂系統,還寫出了眾多氣勢恢宏的「夏詩」,來記述和歌頌自己的朝代。至於「大小雅」的區別,應是音樂方面的區別。
當初周人做詩時,估計也沒有想到,幾千年後這些詩歌依然被人銘記,而且還成了後代人「文化自信」的源泉,更不會想到一個雅字,竟然被引申出這麼多種含義。
你覺得「雅」字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