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生活,最大的優點就在於獨家獨院的居住方式,既可以防範疫情,又可以避免城市「鴿子樓」因隔音不好,而造成的鄰裡矛盾。而且,農村生活沒有城市的擁擠和浮躁。
而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村年輕人的爭相進城,「一夜」成為城裡人,已經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除了部分農村年輕人,需要掏空幾代人的積蓄進城買房以外,剩餘農民的進城意願,近幾年卻有連續下降的趨勢。
其實,無論是對於已經進城,還是還未進城的農民而言,對於進城這件事,大多都存在底氣缺失的情況。因為成為「城裡人」,生活卻變得更拮据,是農民最害怕的事情。
「一夜」成為城裡人,都有哪些後果?
如果未來大批農民「一夜」成為城裡人,產生的直接後果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首先,大量農民擁擠於縣城,需要面臨的不只是生活成本的上漲。隨著以縣域為中心的城鎮化布局開展,大量農民擁擠於縣城後,需要面臨的不只是因水費、物業費,所造成的生活成本上漲。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將面臨嚴重的崗位競爭,而在以「學歷為重」的社會環境中,即便是環衛工等最底層的工作,很多農民也可能無力參與,只能繼續赴外地打工。
與此同時,失去農民的支撐後,食物的供應和價格或將出現波動。農村的「小農種植」模式,已經實現了連續17年豐產。而且,農村的「散養模式」,也仍舊是目前國內養殖業的主要模式。而大量農民進城後,作為替代者的社會資本,在以利益為重的前提下,很可能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減少而影響食物供應。同時,養殖業壟斷的形成,也很容易使肉類產品價格出現波動。
而面對以上「一夜」成為城裡人的兩大後果,影響的不僅僅是農民的吃飯問題,對於後續的糧食生產,也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關於城鎮化率,並非上漲的速度越快越好,與進城農民收入的上漲速度和農業生產模式升級的速度同步,才是其中的關鍵。我們不應只盯著城鎮化率這個數字,而應重點著眼於農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上。
農民進城的底氣缺失,城裡人卻來湊熱鬧
面對農民進城底氣缺失的情況,很多城裡人卻表現出急迫返鄉的意願,他們該不該湊這個熱鬧?
首先,就農業發展而言,確實需要城裡人帶來新鮮「血液」。因為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其經營利潤已經很低,農產品的區域性過剩問題,也讓很多農民因「滯銷」吃了虧。而與此相對的是,農村的第二、三產業,卻沒有容量的限制,這也是國家推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原因。而城裡人能為農業帶來的新鮮「血液」,便是休閒、旅遊農業的開展,雙方均能獲利。
除此以外,若以農民的宅基地為目標,城裡人便不該湊熱鬧。農民的宅基地,它本質上是一種保障性福利,對於不願進城或進城失敗的農民而言,它是農民最後的依靠。正因如此,如果是以農民的宅基地為目標,大力主張開放宅基地「異地交易」,建設小產權房以供出售,那麼城裡人就不該湊這個熱鬧,農民的保障,還是應該放在農民手裡。
面對城鎮化,農民應該注意什麼?
面對接下來即將繼續推進的城鎮化,農民最應該注意的是以下2點。
首先,先「保本」,再考慮進城。對於農民而言,目前最大的資本就是宅基地和土地,只有將其歸屬進行明確,農民才不會吃虧。因此,建議農民一定要及時通過宅基地和土地確權,先做到「保本」,之後再根據自身的條件,考慮進城事宜。
其次,不要偏信宅基地異地交易。近期,鼓勵開放宅基地異地交易的呼聲很高,但農民要知道,其中最大的獲益者並不是農民自身,而是開發商。其帶來的直接後果,不僅會讓宅基地貶值,而且更容易因購置商品房,而掏空農民的家底。因此,建議農民不要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