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遠山/文 一想到宜家,給中國消費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超大面積的商場,齊備的各類家居物品乃至好吃的冰激淋。一直以來,來自北歐的宜家對於線下消費者的服務熱度,完全可以媲美餐飲界的海底撈,也成為零售巨頭的服務標杆之一。
然而,宜家也有高冷的一面。相比於線下經營,對於線上電商,宜家的步調遲緩。但近日,高冷的這面被打破了:宜家宣布正式入駐天貓,開設全球首個第三方平臺的線上官方旗艦店。宜家天貓旗艦店將提供約3800種宜家產品,包括眾多熱銷的產品如漢尼斯系列和諾德維肯系列產品,消費者將同樣能享受送貨、安裝和退貨服務。上線初期,將首先服務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消費者,之後將逐步拓展至全國其他省市。
宜家在中國市場試水線上的時間還不到2年,這說明它對於開展線上業務一直比較謹慎。雖然宜家在官網已經推出了網上商城服務,還成立了數字創新中心。但之前給人的感覺是不溫不火。
或許是由於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黑天鵝」事件,為緩解線下客流短期內無法完全恢復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必須尋找新的消費通路;或許是因為近年來業績放緩,開拓線下商場之外的第二增長極成為緊迫任務;宜家最終選擇與最大的電商平臺天貓合作,擁抱網上直播賣貨等新模式。與此同時,宜家還上線宜家家居APP。顯然,宜家希望能夠打造線上用戶閉環,讓更多習慣於網購的年輕人成為其客戶增量。
宜家終於向以數據為核心推動傳統經濟轉型的新零售「低頭」,或許也反映出,作為又一家傳統零售業巨頭,宜家不能僅僅保持線下服務的優勢,而是要通過新零售以及數位化營銷,形成多樣化的用戶消費體驗,尤其是當80後、90後一代由於工作忙碌,越來越多喜歡休息時間「宅」在家裡,網購所需商品,然後等待快遞送貨上門。這意味著,宜家如果繼續堅持單一的線下服務模式,很有可能會導致年輕消費者的流失。
應當說,宜家、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零售巨頭所代表的還是歐美傳統購物模式。在歐美國家,人們習慣於周末前往家樂福、沃爾瑪,購買生鮮日用品,去宜家集中採購所需家居物品。這也讓消費者通過集中式採買節省了時間,提升了消費體驗。
曾幾何時,中國消費者對於這一模式也非常歡迎。畢竟,超大面積的商場、舒適的購物環境、品類齊全的商品,都能讓國內消費者的各類需求得以滿足。
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消費環境發生了巨變。巨無霸商場的優勢逐漸喪失。商場面積再大,貨品再多,也無法與網上商場虛擬貨架上的海量SKU相比。消費者開車去商場採購,仍然要花費不少時間,相比隨時隨地手機瀏覽商品頁面,一鍵下單,其成本仍顯高昂。
更重要的是,宜家、家樂福、沃爾瑪的線下服務再好,仍然屬於以「貨品」為中心,而天貓等電商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跟蹤分析用戶瀏覽軌跡,深度挖掘其個人需求變化及個性化喜好,從而提供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薦,提升轉化率。網紅或者店主直播,又能與客戶進行實時交互,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形成更為緊密的社群關係。天貓的會員制,更能幫助合作夥伴形成高粘性用戶,實現企業對用戶的精細化運營。
進駐天貓的宜家擁抱新零售,也就必然要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服務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宜家不僅能收穫新的用戶群體,還能實現用戶數據的可挖掘、可分析、可追溯,最終反向定製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消費群的需求。這或許才是宜家最終決定與天貓合作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資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