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不受限行和限購的約束不談,深度體驗過純電動車的朋友可能與我有相同的感受。純電動車的優勢很明顯,它能帶來比燃油車更直接的動力和更暢快的加速體驗。但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充電時間長以及不少人會受到電動車裡程焦慮的困擾,這也導致了不少消費者對電動車直接說了No!那假如有一臺電動車既能帶來強勁的動力,又能為你消除裡程焦慮,你會為此改變主意嗎?
賽力斯SF5定位為一款中型增程式電動SUV。其四驅高性能版車型率先在2020重慶車展中上市,官方指導價33.9萬元。在隨後開幕的2020成都車展中,賽力斯SF5又增加了兩驅高性能運動版和四驅高性能運動版這兩款車型,官方指導價24.9萬元和27.9萬元。
可能一些消費者對於增程式電動車不是特別了解。賽力斯SF5的動力系統是由增程器、動力電池和電動機構成。增程器中的1.5T渦輪增壓發動機不參與車輛的直接驅動,它是在電池電量低的情況下驅動發電機運轉,發電機給電池充電的同時,又能給驅動電機提供電力從而驅動車輛前行。
我本次道路試駕的車型為兩驅高性能運動版,儘管這款產品在動力系統的帳面數據上看沒有高性能四驅版那麼的亮眼,但後驅255千瓦(約合346.8馬力)和520牛·米的電動機依然不可小覷。
燃油車和電動車的輸出特性完全不同,燃油車需要等待發動機轉速的攀升,而電動車當踩下加速踏板時,它就能帶來最大的扭矩輸出。這樣的輸出特性,再加上520牛·米的最大扭矩,讓我在駕駛賽力斯SF5之前,就有了一種在城市道路或低速路況時不好控制的心理暗示。可能工程師也想到了這點,為這款車型提供了經濟、舒適、運動、自由和彈射五種駕駛模式,以及高速、山地、泥地和雪地四種道路模式,而且能量回收系統、轉向系統和制動踏板也可分級調節。
調節到舒適模式,踩下加速踏板。不管是起步還是低速蠕行狀態,賽力斯SF5的動力表現給了我非常柔和的印象,沒有任何的突兀感。而當你想要加速超車時,只要加速踏板再深入一些,它便能帶給你想要的動力回饋,讓超車的過程遊刃有餘,能夠乾淨利落地完成。
若你想要追求刺激,可以切換至運動模式。此時被沒收的動力全部進行了釋放,並且加速踏板的響應也更加的靈敏,需要右腳更加精準地進行控制。
能量回收系統是提升純電續航裡程或燃油經濟性非常重要的環節。賽力斯SF5為我們提供了關閉、舒適、高和強四種能量回收模式。其實,在這款車型中能量回收系統沒有必要完全關閉,因為當鬆開加速踏板,處於舒適模式下的能量回收系統幾乎沒有拖拽感,與駕駛燃油車別無兩樣。而在城市低速路況下行駛,我卻更喜歡用強模式,此模式下能量回收系統的拖拽感很強,此時的你只要控制好加速踏板,大部分的制動工作可以由能量回收系統代勞。
賽力斯SF5的轉向系統也分為了標準、舒適和運動三擋可調。舒適模式下,方向盤的轉向力度非常輕,此模式對女性駕駛者非常友好,但對於男性駕駛者來說可能會因此缺少一些手感。因此,我更喜歡方向盤轉向力度偏重的運動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賽力斯SF5方向盤的指向性非常的出色,阻尼感也十分線性,這在同級別產品中非常少見。
在懸架系統方面,賽力斯SF5採用的是前雙叉臂式/後多連杆式的獨立懸架,懸架調校給我的主觀感受是偏向於舒適性。在通過坑窪路面時,路面所傳遞的大部分震動會被懸架系統輕鬆化解,就算一些沒有完全過濾掉的震動,也會經過處理最終傳遞至你的身體,能夠給你厚重且有質感的印象。此外,得益於前雙叉臂懸架更好的支撐性,車輛在急剎或者快速通過彎道時,懸架對車身的支撐性也很到位,車身不會出現多餘的擺動或過大的側傾,可給你足夠的信心。
賽力斯SF5繼承了SF5概念車的部分設計,在前臉個性的前提下,又擁有著很高的品牌辨識度。雖然,這款新車定位為中型SUV,但由於其整體的外觀設計偏向於轎跑風格,車頭較為扁平化,車身較低且車身線條十分流暢,使得賽力斯SF5給人的視覺感受有些偏小,沒有像蔚來ES6和榮威MARVEL X等同級別產品看上去更有氣勢。因此,它是一臺偏向運動化的SUV產品。
賽力斯SF5在配置上非常豐富,不僅擁有智能網聯化的車機系統,而且前排座椅支持加熱/通風/按摩功能,主駕駛座椅也配備了座椅記憶功能。除此以外,賽力斯SF5還標配了SERES 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其中包括了FCW前碰撞預警、AEB自動緊急制動、AEB-P增強版自動緊急制動(識別行人)、LKA車道居中保持、RCTA後方交通橫穿預警以及DOW側方開門預警等眾多主動安全配置。
寫在最後:賽力斯SF5不僅具備電動車動力響應速度快的特點,同時還能帶來令人印象深刻的加速感受,而且你能想到的配置在這款車型中均有配備。最為重要的是,你再也不用為找不到充電樁所擔憂,解決了想要購買電動車消費者的痛點。當然,對於一個新品牌和新車型來說,24.90萬-33.9萬元的售價可能會讓一部分消費者繼續保持觀望。但在我看來,賽力斯SF5的推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可以通過賽力斯SF5給消費者展現賽力斯這個新品牌的技術硬實力。
(圖/文 網通社 張錦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