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海上鋼琴師》講述他在維吉尼亞號郵輪上長大,擁有無人可比擬的鋼琴天賦,在船上用音樂徵服了無數的人,卻從未曾踏足過陸地。一直到廢棄的維吉尼亞號在海上要被炸毀,1900仍不肯下船,選擇了與船俱亡的故事。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看到結尾處火光沖天的郵輪在海中央爆炸,而1900正身處船中,他臨死前對著鏡頭淡然的一笑曾帶給我深深的震撼,他連死都不怕,為何就是不願踏足陸地?重溫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在1900拒絕下船的回應中找到了答案,給了身處迷茫中的我們帶來了富有啟示性的思考意義。
或許說遠方沒有盡頭,當下更值得珍惜,蘭波說:「生活在遠方」。遠方之所以被描繪得那麼詩意和令人嚮往,是因為在眼前苟且的襯託下,它成了人們想要逃避當下的一個目標和寄望。但是遠方是沒有盡頭的,因為遠方一旦抵達便又成了當下,然後又有新的遠方在召喚著。多少人就是在不斷的追逐與轉換中,忽略了當下,蹉跎了歲月。
或許賺錢娶妻買豪宅,是多少塵世俗人窮盡努力在奮鬥的目標。但是1900卻用「不適合」三個字棄絕了這一切。看似簡單的「不適合」三字,背後卻是1900看透了人性後,忠於自我的恪守。他雖未曾踏足過陸地,卻從船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中,看到了陸地的一個個縮影。大多數人們都滿懷愁容,吸菸的貴婦似和丈夫不和,流淚到妝都花了的女子在旋轉跳舞,偷了別人西裝的偷渡客混進了頭等艙尋找豔遇,木無表情的男子滿腹心事的像有什麼東西放不下……
或許他們從彼岸奔向此岸,即將到達美國這個遠方,但是他們的臉上依然有著遮擋不住的迷惘,遠方的到達並沒有讓他們扔掉心中的苦悶。如果融入塵世,四處追逐卻依然滿懷愁容,那為何還要捨棄當下?1900在船上生活的30年間,一船又一船的人從他身邊經過,與他交談,述說著陸地的美好與他們的故鄉。
因為人們在他的音樂裡得到慰籍,他也在音樂的輸出中體現了自己的價值,這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當下。這當下,遠比虛無縹緲塵世幸福來得更具吸引力。這其實隱喻了人們對當下缺乏耐心,急功近利的心態。當我們放棄當下選擇遠方的時候,其實也就放棄了當下可以拓展的更多可能性。如果不是把遠方視作真正的夢想所在地,而僅僅視它為逃避當下的一個藉口,那麼即使把下一個遠方變成了此在,也沒法驅趕心中的悵惘。真正能驅趕心中悵惘的,不在於對遠方的不斷追逐,而在於對每一個當下的把握。
其實1900曾經動過一次下船的念頭,那是唯一的一次。他想去陸地上聽聽海的聲音,還想去看看那個在船上邂逅的讓他心動的姑娘。他首次拿起行李,向岸上走去。但當他行至舷梯中間後卻停住了,他凝神遠眺著高樓林立的城市森林,那是他即將要融入的都市,他對它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