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成為聖人前,讀過大量的古籍,以及問遍了身邊的老人,吸取先人的經驗再結合當時的情況,在龍場頓悟出了心學,心學講究的是「自心出發,從心開始」,不少人都對心學很是追捧,奉為「聖經」。
其實,心學也是很接地氣的思想,畢竟他從民間來,也要回到人群中。就例如:「鷹鼻鷂眼不可交,矬子殺人不用刀」這句俗語,雖然已經無法追溯到這句話到底是從誰的嘴裡說出來的,但是王陽明對此句話表示認同,並認為老祖宗的觀人術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都知道「相由心生」,很多時候我們的眼睛是不會欺騙我們的,人的長相分別有兩種,一種是體貌、一種是心靈。你可能會說,現代人的臉已經看不出來什麼了,但是你要知道顏值是可以美容保養,但是精神面貌則是需要修養和內在來呈現的,心靈正氣凌然則面貌正而不邪,精神長相是一種看不見卻人人都有的面貌,這換到現代的詞語也可以說的是「氣質」。
鷹鼻鷂眼不可交
鷹鼻大家可能知道也會有畫面感,就是老鷹的鼻子,彎而帶鉤的鼻子。大鷂(yào)眼,鷂,則是一種鳥類,鷂的眼睛兇殘且泛黃。古代時候,很多人都認為,老鷹和鷂鳥都是非常厲害的猛禽,這兩種猛禽都是生性兇狠殘暴,很少有天敵,便是同類觸及利益也會自相殘殺。
凡這類面相之人大都是陰險毒辣狠辣的的人。鼻子形狀或許是天生的,可是人的眼神則是後天形成,假如一個有鷹鉤鼻的人總習慣性用一種陰鬱狠毒的眼神看人,不免讓人心生恐怖,聯想到古代時候的殺手。
矬子殺人不用刀
有句老話說「矮樹根多,矮人心多」,還有一句老話「人無三寸高,肚裡蔵把刀」,兩句話的意思都是在說個子矮小的人,內心是很複雜的且敏感的,因為個子矮小,讓人看不起,自小常常被欺負譏諷,飽受羞辱,內心深處充斥著叛逆、報復心態。因為長久忍辱負重,心機重、城府深,一般不會光明正大地與人爭持對抗,要麼不動手,要麼置人於死地。
壞人不一定長相兇狠,好人也不一定面目祥和,但是當你接觸到這個人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他人肢體或是相貌上傳達出來的信息,善人不見的刻意強調自己是善人,惡人也不會告訴你自己作惡多端,所以說古人說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長點心眼,保護自己總是沒有錯的。
有些人說「不要以貌取人」,但是你要知道「以貌取人」其實還是比較公平、準確的,筆者曾在朋友圈中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
性情寫在唇邊,幸福與美好露在眼裡。姿態看得出才氣風範,步態由此可見自我認知。神情裡有近來心態,眉宇間是往日光陰。衣著顯審美,髮型表性格。職業看手,涵養看腳。
一系列的見解看上去有一些絕對化,卻也頗有一定的道理。
奧黛麗赫本一直被認作是女神,不單單是因其美貌,美貌的不少,並不能被全世界的人記住,也不是因為文憑學歷,比她文憑學歷高的數不勝數。
但她用她的一生詮釋了「精神長相」這個詞,她在臨終遺言裡這麼說:
若要優美的嘴唇,就需要講親切的話;若要討人喜歡的眼睛,就需要看見他人的好處;若要纖細的身材,就將你的食物送給疾苦挨餓的人們;若要優雅的姿態,走路時要注意路上的行人不止你自己一個。
其實「精神長相」就是這麼的簡單。
一個人真正的資本,並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錢,更並不是學問,反而是自身的,不容易伴隨著時光變化而消退的「精神長相」。
世界喧囂,人心浮躁,若要身心安穩,秘訣就是讀一讀王陽明
現代人的浮躁是常態,來自社會的壓力,也來自自己的「內心」,王陽明的思想則正是對我們對症下藥,幫助我們解決內心中的各種煩擾。學習王陽明「心學」,悟透其中的道理,再結合現實中的疑難雜症,可不就是對症下藥,解脫心中煩擾。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知行合一 王陽明傳》,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是一本有趣且充滿智慧的人物傳記,另一本則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
所以我們說,人這一輩難道不應該多讀一讀王陽明的一些道理嗎,能懂的人太少,但是當你懂得了,你可能會有種截然不同的灑脫和穎悟,這也是王陽明的魅力所在。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