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如何通過自己智慧,把原本顛倒的事情、狀態、要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重新顛倒過來,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真理真相,不迷惑在表面的形式上、相上,主要就是在境界上不著相,不住因、不住果、不住念、不住心。
找到一個了「心苦」,不起苦的這樣一個修行狀態。當看到丁元英最後被人接走的那一刻,感覺即便是像他這樣一個大徹大悟之人也無法擺脫自己仍在世俗中輪迴的無奈。大徹大悟之後還是要回歸生活,還是需要和世俗在一起活下去,不可能像海子一樣臥軌,不會像張國榮跳樓,更不會像芮小丹那樣,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
因果律不是因果報應,而是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因果律是天道運行的機制,是秩序,也是規則,不會因為我們看不到就不存在,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南太平洋的蝴蝶,煽動翅膀的作用,會引起北太平洋局部海嘯,不是不存在因果,而是因果的鏈條足夠長。這個世界乃至宇宙,都有特殊的磁場,能量波,量子力、暗物質,不會因為你看不見就不存在。
吸引力法則和地球引力一樣,說的是宏觀格局潛移默化的作用力,優秀的人相互靠攏,並且走向完美,墮落的人被淘汰流浪,星體和星體之間是這樣,人和人之間是這樣,自然界也一樣。
問題來了:《天道》如何能看到因就知道果,見路不走呢?
見路不走是和實事求是,是和優勝劣汰是一體的,只不過階段不一樣,展現形式不一樣,豆豆筆下人物命運塑造都是可以溯本求源的,對於生存老說,宋一坤的不擇手段,甚至是爾虞我詐不是人性的光輝,而是生存必備,一個游離在最底層的人,文化、道德、法律、倫理、都毫無意義,只有生存下去才有資格說發展。所以無錯,特定立場下沒有對錯。
丁元英難道看不到王廟村窮背後的因果,芮小丹落後的因果,甚至是葉馮劉文化屬性的bug嗎?顯然是看到了,但他實事求是地找到一條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是「折衷」方案,但足以讓這些人從生存觀念、生存狀態、思維意識,等層面意識到自己生活在楚門的世界裡,除非你願意自己走出來,不然,燒多少香,拜多少神,一點意義都沒有。
葉子農見路不走的理論依據是每個人都是一個要素,每個人身邊的其他要素都在變,為愛永恆那是情感世界的烏託邦,人性殘酷且毒辣,愚昧且無知,講道理是最低層次的溝通,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能高出一點。但是想要完全文化認同,就得當事人自己覺醒、覺悟、啟蒙,而非神人、聖人醍醐灌頂和洗腦行為可以左右的了,成功學的雞湯樂此不疲,可誰又願意把這種心靈雞湯換湯不換藥的傳輸給別人呢,對於韭菜來說,聽的是商業神話,對於講師來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因果是什麼?因果律是什麼?貫穿始終的規律又是什麼?
規律如來不可思議,萬事萬物都靠著規律而變化,所以無論是《老子》《易經》《論語》說的無非特定行業的規則和規律。老子的道是一種描述宇宙普遍運轉規律的文字篇章,《易經》則是眾經之首,萬經之王,毫無疑問,它把世界底層邏輯通過數據模型分析告訴世人,而特定領域的人又在各自的應用領域有了全新的解讀,而〈論語〉更多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需要遵循道德和倫理的秩序,通過仁和禮來約束人性而已。
現在很清楚一件事《羅織經》《商君書》《甚至六韜三略,都是這一方面的意義大一點,因果是為規律服務的,規律是為世界服務的,那麼人作為最大變量為什麼服務,有人為自己服務,有人為財富和權力服務,有人為人民服務,有人為全人類,或者全物種服務。
因果的關係對立統一,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為彼此,同樣一件事可以是不同世間的因果,也可以是相同規律,不同角度的延伸。
我們通過丁元英孝道行為背後的邏輯來解析一下因果律。
為什麼丁父會腦溢血,為什麼陪伴丁父只有秋紅?丁秋紅不是為了遺產而照顧,而是愛,丁元英出錢了,但是缺少陪伴和愛,唯獨大哥站在幹岸上,才是那個最自私的人。
丁父為什麼要自己拔管子,為什麼丁大哥不同意拔管子?孝順的口碑是行為上的孝,而不是犧牲父親尊嚴和體面的迂「孝」。
養兒防老是血緣本來還是道德綁架?養老是責任,需要綁架嗎?不需要,文化讓人壓抑得抬不起頭,父母欠的這種精神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負債。
養老問題分攤是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巨額費用分攤看似公平但不合理,各人盡各人的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拿著分攤說事情,多半佔便宜的多,真心付出的人根本不在乎個人得失。
丁元英拔管子的因,和丁父死亡的果,之間有沒有關係。準確說,丁父死亡不想拖累兒子,也見不得家庭為他個人生死而返貧,人都會老,都會死,不害怕老、死,就害怕半身不遂,就害怕久病窗前無孝子。
為什麼孝心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所以丁元英用全新的角度讓我們認識孝順、孝道、甚至如何經營家庭,家庭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也不是一個算帳的地方,所以大家都多付出一些,把事情辦圓滿就OK了,何必錙銖必較,戈壁斤斤計較。
因果就是丁父的生病到死亡,孩子和家庭有不可推卸責任,家庭沒有愛,父母孤苦伶仃,孩子都在忙,慢慢的疏遠了本來就欠缺溝通的家庭。而且用愛發電光丁秋紅一個人不行,需要全家總動員,丁元英留學十年不聞不問,大哥也是裝作若無其事,遲早要發生,這也是規律,也是因果,因為缺乏愛和陪伴,所以更容易生病和死亡,因為相互算計而不承擔責任父親撒手人寰。
歸根到底,孩子格局和思維不到,賺錢能力低下,父母教育孩子方式也有出入,這些因都是造成父親死亡的果。
甚至還存在更多的曲曲繞繞,說不清楚,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剛下心頭,卻上眉頭,都不重視,顯然結果比他們想要來得早,對於家庭運營機制的考驗也不是一個量級。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身不由己,還是故作姿態,沒有人能說清楚,問心無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