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2020-12-22 祁華勝

布施,絕不是為我所用之術,而是道; 它的本質就是自我對他人的分享,再同時接受他人的分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

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人上人是願望還是境界,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驗證。

毫無疑問,利益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獨佔的東西,謀略也不能和太多人分享,有且只有一種,利益可以大家分,主意必須自己拿。

其實動物和人很多地方是共通的,動物也有思維,也有智慧,只不過我們站在人的立場看不到而已,實際上,世間萬物,皆有靈,唯獨人類自己的靈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賦予意義,我們才能在芸芸眾生脫穎而出。

開發大腦的智慧,需要我們讀更多書,走更多路,思考和踐行,在紅塵滾滾中找到真我,正智,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遠離觀念、道德、倫理、文化、哲學這些圈子,由內而外生發智慧。

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我主義,不要站在對立統一的角度去思考,換個角度,對於自身認知世界、宇宙、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莫向外求,心內有佛,向心內求。

人的動物本能是利己的,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決定的,動物都有領地意識,通過控制資源和分配資源的權力獲得地位。但同樣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就跟狼群一樣,除了有狼性法則,還有頭狼理論,同樣,人群之中也有人王,領袖,而作為領導,如何分配資源,分配利益,分配任務這些都是必修課。

芮小丹說丁元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丁元英有那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境界,我們完全看不到丁元英利己,或者精緻,實際上私募基金操盤也好,格律詩扶貧也好,丁元英是參與者,同樣丁元英也是既得利益者,只不過局內人,和局外人都看不到丁元英得到了什麼。

丁元英用社會實踐驗證自己的天道輪迴之路,他想讓芮小丹看到的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是上帝視角之下的「神跡」,而造就這個神話的主體是參與遊戲的所有人。

什麼是究竟、什麼是圓滿、什麼是無量。我想說,為人民服務就是究竟,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就是圓滿,啟迪眾生的智慧和慈悲就是無量。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水最擅長的事情看起來是隨波逐流,實際上是道法自然,無為不爭。水的德行是最高的,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但是水的循環和新陳代謝是永恆的,水因為不爭所以強大,水因為養育萬物而功德圓滿。

愛也是如此,無論人類為了繁衍還是永生,愛就像一條無形的水,滋潤我們的靈魂,慰藉我們的生活,讓原本複雜的生活在平淡中心安,在寧靜中致遠。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看起來是對立的,但是也是統一的,有分別心的是人,利己也好,利他也罷,都是資源共享,相互依存,相互轉換,相互陪伴。

沒有絕對的利己和利他,每個人都在利己和利他中平衡和均衡,都在掌握這個度,剛剛好。出奇意外的是有人把利他做到了完美,同時他也受到別人愛的供養。

學會布施,無所謂是誰的,而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錢財、權力、名望、聲譽,看起來是我們自己的,其實是別人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永遠是統一的,沒有平白無故的因,也沒有毫無意義的果,因果之間都是人世間的事情,利益和愛。

可以這麼想,愛本身也是一種利益,只不過這種利益足夠封閉,容不下第三個人,放不下對愛的執念和偏執,得不到永遠在騷動,偏愛的有恃無恐。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多站在別人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我們就看到的不僅是自己的利益,還有大家的利益。對於這一點來說,只有大家好了我們才會好,如果一味為自己好,很快就會沒朋友。

亞里斯多德喜歡研究事物本身變化的情德理,情是人和人之間的規矩,德是人和物之間的規矩,理是物與物之間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外圓內方也好,內圓外方也好,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規矩就是道理。

人性是逐利的,人性不變的特性,很多,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說每編古文經典裡面都藏著人性的規律。人性本身是自私的,利己的,但是我們要修行養性,就是防止自己的人性把自己拉入深淵。

真理的總和即大道,道即真理,老子指出,天道與人道二者是有區別的,奉行天道的人應該損有餘而補不足。他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意思是:天道是減損有餘的,增補不足的。人道就不是這樣,而是減損不足的,增補有餘的。

老子認為,天道的運行規律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學會布施,無所謂是誰的,而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得道的秘訣就是慈悲,就是救苦救難,在紅塵中修行,幫助更多的人。每個人都在追求利益,但是求而不得,也有人為了別人活著,為了守護大家的利益而存在,人民忘不了他們,祖國忘不了他們。

強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要利他,通過自己的強大潛移默化影響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磁場,與強者通行,你也能成為強者一樣的人。

想要智慧的過一生,就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被利益和勝利衝昏頭腦,錢也好,權也好,不如自己自由自在,自己即使富甲天下也要想得兼濟天下。

人只有脫離利益(個人利益)的立場才能看到更多,因為屁股決定腦袋,一旦選擇守護自己的個人利益,就容易局限在自己思維的泥沼裡不能自拔,因為利益本身就像囚徒困境一樣限制我們的自由。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水上善如母愛,利萬物而不爭,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指出「上善若水」,水最大的特性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因此,「故幾於道」,也就是水的特性是最貼近道的,下面為大家分享這句話的意思吧:一、水善利萬物二、為而不爭水善利萬物,但是水從來都和萬物不爭,這就是說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就是水具有極高的親和力,人如果親和力強,人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順應一切,故上善若水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今天呢我們就先來學習道德經第八章的第一個要點,上善若水。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許多朋友的辦公室或者家裡的書房也經常會掛這樣一幅字,實際上上善若水就是出自道德經的第八章。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做人不爭是最好的爭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是古人認為人的一種最高境界,做人應當如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質最接近天道,水有「三德」,即滋潤萬物,與世無爭,海納百川。做人能夠海納百川,與人不爭,潔身自好,就能做好自己。
  • 卡夫卡心中的「愛」:利他與利己
    —— 卡夫卡我覺得,愛他人就會利他;愛自己即會利己。我想甲不比乙更好就是指兩者都有不好吧?所以,卡夫卡是不是在說:利他與利己都既可能是正當的,也都可能是不正當的!有一種利他,叫利己的利他;有一種利己,可能是利他的利己。它們可能都是正當的。
  • 雲中吟系列·水德②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老子與莊子並稱「老莊」,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擔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其著《道德經》。在《道德經》中,老子對水最為讚賞。其說曰:上善之水:《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佛教:做不到這「十善」的學佛人,心再誠也不會有福報,切記!
    佛教:做不到這「十善」的學佛人,心再誠也不會有福報,切記!十善是天道對應的心因,是針對前文所談「祛三毒」、「持五戒」的內容,不外乎此十條。歸納起來,分身、口、意三方面。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其實,雖修十善,還都是修人道的內容。人道是天道的基礎。因此,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好,天道自成。天道與人道所修內容雖然相同,但關鍵的不同之處,在於標準的差異。人道的標準是「利己利他」,但不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是三惡道的心因。而天道的標準是「利他利己」,先利他後利己。
  • 「道德經」用7個「善」字,詮釋了水是萬物之源,更是人性之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意思是:擁有高修養的人,就如同水一般,水能滋養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一個人停留在眾人都不願居處的地方,那麼他的境界就很接近「道」。
  • 人生信仰: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中,有一個若功德配天而為《老子》所開創的人生信仰和信念,那就是: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功德齊一而類於大道,就在於「善利不辭」,亦即是藉由修為的德真而實現廣大境界上的德溥。
  • 謙卑處世,善利萬物而不爭
    楊瀾在節目中說:它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提醒修行的人,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世界全部的真相,所以要保持一種謙卑和敬畏的心態.總是自誇,只要聊天涉及到自己,他總是先把自己誇一通。網友暗示不喜歡,男生依然炫到停不下來,最後,網友提醒他太高調,男生卻說自己在生活中就是這樣的人。殊不知,做人最忌諱的就是,太有優越感。 很多時候,你看似不可一世的優越感,只會暴露你的低級。而且炫得越露骨,越顯得愚不可及。 就像查爾斯·達爾文說的: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
  • 《老子》——處世當水般柔弱
    2.如水般柔弱,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十分喜歡用「水」來比喻「道」,以此來體現道的特點「柔順而不爭,利萬物而不取」,即「柔弱」。正如他在八章中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
  • 日本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大黃河》最想傳達的是善良和利他
    而這一次,在《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邀請到一位日本陶笛演奏家擔任國寶守護人,他就是宗次郎。宗次郎此次出任「國寶守護人」,源於他和中國、和黃河的一段不解之緣。1986年,中國和日本合拍紀錄片《大黃河》,NHK電視臺邀請宗次郎為紀錄片創作音樂,自此他一舉成名。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首先就是哲學三連問:我是誰,哪裡來,哪裡去。我如何生存,如何實現我的生命價值。如果你有自信和扎克伯格和賈伯斯那樣,就輟學去紅塵歷練,修道不在心中,在紅塵中,在各種利益中,修行未必在深山,紅塵亦是大道場。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道」,水之道無處不在,就好象老子穿越千年,望見千百年的生活。當此浮躁上火時代,水之道德,實在太需要它來解渴了。
  • 犬屋敷:當你有了超能力,你會選擇利己還是利他
    ,兩人在救人和殺人之間找到自我的存在感。犬屋敷:利他故事從兩條線路開始,犬屋敷知道自己變成機械怪物後很害怕,然而在他第一次救了流浪漢之後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之後他不斷的熟悉了自己的能力,開始幫助他人,印象最深的是搗毀黑幫總部,救了一對情侶,對惡人只毀了眼睛,限制了行動,卻是留了性命
  • 邕城留白地之處,萬物歸墅當此原著
    山之巍,見萬物崢嶸水之善,利萬物而不爭伴水而居,得山之高遠得水之博大,得林之靜謐天賦極境 難得一墅南向盡瞰大美邕江,極目皆是絕美盛境宋韻風骨 寫意桃源承皇家園林文脈沿襲故宮主次軸、院落的組合肌理四季水廊為軸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 世道無常,越「爭」越失:不爭,才是你的「天命」
    坐在臺上的教授這麼說到:「生活像水,人像茶,兩者相融,才能細細品味,甘香四溢。」水是「源源不斷,細水流長」的代表,而茶,則是甘苦相伴,以淡為主的象徵。凡是「水」,利萬物而不爭,因為它自己就是萬物之源。凡是「茶」,淡雅宜人而不爭,因為它本就是「香韻」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