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絕不是為我所用之術,而是道; 它的本質就是自我對他人的分享,再同時接受他人的分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
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人上人是願望還是境界,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驗證。
毫無疑問,利益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獨佔的東西,謀略也不能和太多人分享,有且只有一種,利益可以大家分,主意必須自己拿。
其實動物和人很多地方是共通的,動物也有思維,也有智慧,只不過我們站在人的立場看不到而已,實際上,世間萬物,皆有靈,唯獨人類自己的靈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賦予意義,我們才能在芸芸眾生脫穎而出。
開發大腦的智慧,需要我們讀更多書,走更多路,思考和踐行,在紅塵滾滾中找到真我,正智,要提升自己的專注力,遠離觀念、道德、倫理、文化、哲學這些圈子,由內而外生發智慧。
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我主義,不要站在對立統一的角度去思考,換個角度,對於自身認知世界、宇宙、自身的角度來看問題,莫向外求,心內有佛,向心內求。
人的動物本能是利己的,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決定的,動物都有領地意識,通過控制資源和分配資源的權力獲得地位。但同樣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就跟狼群一樣,除了有狼性法則,還有頭狼理論,同樣,人群之中也有人王,領袖,而作為領導,如何分配資源,分配利益,分配任務這些都是必修課。
芮小丹說丁元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丁元英有那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境界,我們完全看不到丁元英利己,或者精緻,實際上私募基金操盤也好,格律詩扶貧也好,丁元英是參與者,同樣丁元英也是既得利益者,只不過局內人,和局外人都看不到丁元英得到了什麼。
丁元英用社會實踐驗證自己的天道輪迴之路,他想讓芮小丹看到的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是上帝視角之下的「神跡」,而造就這個神話的主體是參與遊戲的所有人。
什麼是究竟、什麼是圓滿、什麼是無量。我想說,為人民服務就是究竟,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就是圓滿,啟迪眾生的智慧和慈悲就是無量。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水最擅長的事情看起來是隨波逐流,實際上是道法自然,無為不爭。水的德行是最高的,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但是水的循環和新陳代謝是永恆的,水因為不爭所以強大,水因為養育萬物而功德圓滿。
愛也是如此,無論人類為了繁衍還是永生,愛就像一條無形的水,滋潤我們的靈魂,慰藉我們的生活,讓原本複雜的生活在平淡中心安,在寧靜中致遠。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看起來是對立的,但是也是統一的,有分別心的是人,利己也好,利他也罷,都是資源共享,相互依存,相互轉換,相互陪伴。
沒有絕對的利己和利他,每個人都在利己和利他中平衡和均衡,都在掌握這個度,剛剛好。出奇意外的是有人把利他做到了完美,同時他也受到別人愛的供養。
學會布施,無所謂是誰的,而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錢財、權力、名望、聲譽,看起來是我們自己的,其實是別人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永遠是統一的,沒有平白無故的因,也沒有毫無意義的果,因果之間都是人世間的事情,利益和愛。
可以這麼想,愛本身也是一種利益,只不過這種利益足夠封閉,容不下第三個人,放不下對愛的執念和偏執,得不到永遠在騷動,偏愛的有恃無恐。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多站在別人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我們就看到的不僅是自己的利益,還有大家的利益。對於這一點來說,只有大家好了我們才會好,如果一味為自己好,很快就會沒朋友。
亞里斯多德喜歡研究事物本身變化的情德理,情是人和人之間的規矩,德是人和物之間的規矩,理是物與物之間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外圓內方也好,內圓外方也好,我們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規矩就是道理。
人性是逐利的,人性不變的特性,很多,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說每編古文經典裡面都藏著人性的規律。人性本身是自私的,利己的,但是我們要修行養性,就是防止自己的人性把自己拉入深淵。
真理的總和即大道,道即真理,老子指出,天道與人道二者是有區別的,奉行天道的人應該損有餘而補不足。他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意思是:天道是減損有餘的,增補不足的。人道就不是這樣,而是減損不足的,增補有餘的。
老子認為,天道的運行規律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學會布施,無所謂是誰的,而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得道的秘訣就是慈悲,就是救苦救難,在紅塵中修行,幫助更多的人。每個人都在追求利益,但是求而不得,也有人為了別人活著,為了守護大家的利益而存在,人民忘不了他們,祖國忘不了他們。
強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要利他,通過自己的強大潛移默化影響更多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磁場,與強者通行,你也能成為強者一樣的人。
想要智慧的過一生,就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被利益和勝利衝昏頭腦,錢也好,權也好,不如自己自由自在,自己即使富甲天下也要想得兼濟天下。
人只有脫離利益(個人利益)的立場才能看到更多,因為屁股決定腦袋,一旦選擇守護自己的個人利益,就容易局限在自己思維的泥沼裡不能自拔,因為利益本身就像囚徒困境一樣限制我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