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處世,善利萬物而不爭

2020-12-25 騰訊網

楊瀾在一檔節目中分享過這樣一件事。在日本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個只有石子布局的枯山水花園,它的院子裡,一共有十五塊石頭,但是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你最多只能看到十四塊.

楊瀾在節目中說:它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提醒修行的人,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世界全部的真相,所以要保持一種謙卑和敬畏的心態.

《易經·謙卦》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意為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則為大吉。

人生本是一場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的修行。所以,無論身居何位,別忘了保持謙卑之心,它是一種高級的人格魅力,越謙卑,越高貴。

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丹尼爾·卡尼曼曾回答,如果擁有魔杖,我會消滅什麼?我會消滅過度自信。

網友分享自己遇到的一個愛炫耀相親男的事。總是自誇,只要聊天涉及到自己,他總是先把自己誇一通。網友暗示不喜歡,男生依然炫到停不下來,最後,網友提醒他太高調,男生卻說自己在生活中就是這樣的人。殊不知,做人最忌諱的就是,太有優越感。

很多時候,你看似不可一世的優越感,只會暴露你的低級。而且炫得越露骨,越顯得愚不可及。

就像查爾斯·達爾文說的: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生活中,總有人喜歡炫耀自己的身份,以此來抬高自己地位。就是所謂的一個人越缺什麼,越喜歡炫耀什麼。

而真正有實力的人,從不炫耀自己和高估自己。他們往往會理性分析,並保持謙卑,克制的態度。

倉央嘉措說: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你自己。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謙卑往往容易被貼上「懦弱」的標籤,其實不然,謙卑不僅是一種高級的教養,更是一種令人如沐春風的人格魅力。

時時保持謙卑之心,不僅能讓你規避無謂的爭端,遠離自命不凡的膨脹,更能讓你從低處深入的認識自己的局限,不斷提升自己從優秀向卓越邁進。

精神層次越高,知識儲備越豐富的人,越是謙卑,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著足夠的認知,也因為見過更多的世面,而對他人,對世界保持著開放,平和與探索的態度。

《從優秀到卓越》一書的作者研究了優秀的公司,與從優秀發展到卓越公司的區別,結果發現,後者公司的領導人往往很謙卑。當公司出現問題,需要謀求改變的時候,領導者能悉心聽取他人的意見,讓公司有長遠發展。

馬雲曾在阿里巴巴18周年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我們的員工能記住,今天阿里巴巴大了,但跟未來相比,我們只是一個孩子。值得驕傲,但我們不能驕橫。我們必須明白,也必須擁有一顆謙卑的心。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我們的員工必須是謙卑的。

真正謙卑的人,一定是尊重自身局限性,擁有理性的頭腦和開放的思想,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大智若愚,懂得謙卑法則的人,更容易走上坡路,也更容易攀得高,走得遠。

說起高貴,一下子就讓人想到了董卿。多年前,董卿主持的央視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的時候,有一期令我多年難忘。以中華驕傲主題請來的著名的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這一期。老先生年事已高,坐在椅子上,給孩子們講自己小時候的學習故事,為了和老先生更好地溝通,董卿多次半跪在座椅旁邊,始終微微仰視著老先生。

她恰如其分的跪地,優雅謙卑,又讓人如沐春風,引無數網友點讚熱評。謙卑的人,心中有善,眼裡有光,氣質中都自帶高貴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輝。

曾國藩說:謙卑含容是貴相。境界越高的人,越謙卑樸素,虛懷若谷,因為他們明白,天寬地闊,自己實在渺小如蜉蝣,只有謙卑低頭做事,才能不斷抵達至善至美之處。

李嘉誠曾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勉勵廣大學子:建立自我,需要謙卑,謙恭,謙遜。

有思想,有智慧又謙虛的人,是有量度,能長期處理複雜壓力的問題解決者,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觀點,並非唯一有效可行的選擇。

成功後的李嘉誠,依然保持著謙卑的態度,也正是這種謙卑態度,成就了李嘉誠的事業,也讓他的人格走向高貴。

《堅毅》一書中曾給出了謙卑的兩個層面的解釋:一種是社交層面,一種是智力層面。

社交層面的謙卑,核心是誠實,考慮周全,成熟以及無私,而智力層面的謙卑由好奇心,願意從他人身上學習,對新知識虛懷若谷等品質構成。社交和智力的謙卑加在一起,才定義了真正的謙卑。而真正的謙卑,就是一種本事。

山本常朝的《葉隱聞書》中有言:不生完美之念,不起自大之心,更無卑下之想,只是行進在道上,以終其一生。

塵世喧囂,人心浮躁,願我們都能存謙卑之心,45度做人,90度做事,活出屬於自己的繁華人生。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水上善如母愛,利萬物而不爭,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 《老子》——處世當水般柔弱
    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柔弱」的處世哲學,道雖柔弱,卻能無窮無盡,綿延不絕,並從中引出「柔弱」的主張,在此基礎上有提出「處卑「、」不爭」的觀念,更是提倡如水一般柔弱不爭的處於世中,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眾多的哲學思想,而「柔弱」作為老子的處世哲學之一有著重要的影響。
  • 《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指出「上善若水」,水最大的特性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因此,「故幾於道」,也就是水的特性是最貼近道的,下面為大家分享這句話的意思吧:一、水善利萬物二、為而不爭水善利萬物,但是水從來都和萬物不爭,這就是說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就是水具有極高的親和力,人如果親和力強,人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 人生信仰: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中,有一個若功德配天而為《老子》所開創的人生信仰和信念,那就是: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功德齊一而類於大道,就在於「善利不辭」,亦即是藉由修為的德真而實現廣大境界上的德溥。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順應一切,故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今天呢我們就先來學習道德經第八章的第一個要點,上善若水。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許多朋友的辦公室或者家裡的書房也經常會掛這樣一幅字,實際上上善若水就是出自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是上等的善,大善,這種善像水一樣,所以說上善若水。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
  • 世道無常,越「爭」越失:不爭,才是你的「天命」
    凡是「水」,利萬物而不爭,因為它自己就是萬物之源。凡是「茶」,淡雅宜人而不爭,因為它本就是「香韻」的源頭。無論是茶也好,水也罷,都以「不爭「成就它們的雅量和美好。要知道,水發於山谷而細流動,茶長於山樹而自留香。它們生來便擁有這一切,無論爭與不爭,都不會改變這種局面。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做人不爭是最好的爭
    」厚德載物「意思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的。厚德載物,告知我們做人要以德為先,有德才能有得。德是做人的品質和境界。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是古人認為人的一種最高境界,做人應當如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質最接近天道,水有「三德」,即滋潤萬物,與世無爭,海納百川。做人能夠海納百川,與人不爭,潔身自好,就能做好自己。
  • 謙卑、謙恭、謙遜、謙和
    今天和大家來聊聊關于謙卑這樣一個話題。謙卑很多人會把它與謙恭、謙遜、謙和混為一談,其實它們之間是有很大的區別。謙卑其實是一種經過掩飾以後的人格體現或者是品行體現,它其中包含著一種討巧的成分在裡面,這種謙卑更多的是壓制了自己個性的健康發展。
  • 邕城留白地之處,萬物歸墅當此原著
    山之巍,見萬物崢嶸水之善,利萬物而不爭>一磚一瓦細琢,復刻巔峰時代的雅韻將中國古典人文意境娓娓道來不負城市與山水的重託這般融合,是原著的至美萬物歸墅
  • 「道德經」用7個「善」字,詮釋了水是萬物之源,更是人性之本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意思是:擁有高修養的人,就如同水一般,水能滋養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一個人停留在眾人都不願居處的地方,那麼他的境界就很接近「道」。
  • 人到中年處世四大智慧:心事要明,才華要藏,立身要高,處世要退
    君子行為心地坦蕩,言行一致,不會故意裝出一份道貌岸然的樣子去邀名取利,也不會用巧言令色來博取他人的歡心,更不會用欺詐的手段去獲得眼前的一點小利。一個有著高深修養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沒有一點不可告人之事。據說宋代大儒歐陽修就曾有一副對聯:「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與人言。」
  • 要有豐富的現代知識,有處世的善巧方便,才能更好地發揚禪宗
    「有善華嚴者,乃賢首宗之義虎也。對眾問諸禪曰:『吾佛設教,自小乘至於圓頓,掃除空有,獨證真常。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為佛。嘗聞禪宗一喝,能轉凡成聖,則與諸經論似相違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為正說;若不能入,是為邪說。」聽了這一提問,許多禪者都看著淨因禪師。在徽宗皇帝參加的這一法會上,這一問題無疑關係到宗自身能否立世的關鍵所在,如果禪不能攝教義,即非正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