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活著》是餘華創作生涯中的分水嶺,該書於1992年首次發表,靈感來源於餘華聽到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但依然沒有被現實生活所打敗,反而是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於是激發了餘華的創作靈感。
《活著》主要講述了福貴由一位吊兒郎當的地主少爺,變成家裡一貧如洗的普通佃農,後來又被隊伍抓去當了壯丁,最終回到家經歷妻子、兒子、女兒、女婿等一系列人離去的故事。
很多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都會被書中的苦虐情節所感染,其實苦難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人生不是處處稱心如意,充滿了苦難和挫折,但生活又會常常給予驚喜,苦難和快樂並存。
小說中福貴的一生有喜有悲,他出身家庭條件好,祖上遺留下來的一百畝地足夠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但由於自己嗜賭成性,敗光了所有家產,於是家裡變成一貧如洗。故事發生到這裡,福貴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伴著不幸的同時,妻子家珍又幸運地對他不離不棄,這何嘗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福貴從隊伍中回到家後,與家珍和兒子女兒生活在一起,生活條件極其苦困。有一年村裡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田裡的稻子全部淹壞了,眼看著一年的收成全部付之東流,福貴一家子也只能面對現實。生活異常艱苦,可是一雙兒女卻格外體貼懂事。
田裡糧食都沒了,村民都開始挖野菜,野菜也被挖光了,鳳霞依然每天出去找地瓜。小小年紀的孩子吃不飽面黃肌瘦,走起路來也歪歪扭扭,有一次跟福貴出去挖地瓜的時候,還發生了一點意外。
不會說話的鳳霞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地瓜,結果被王四搶了去,兩人爭奪間王四打了鳳霞一巴掌。最後的結果是兩家人各分一半地瓜,但福貴的心裡卻並不好受,他知道鳳霞不會說謊,但就是因為不會說話因此被別人欺負。想到自己小小年紀的女兒每天吃不飽,還要受到這些欺負,福貴心裡不是滋味。
兒子有慶有了機會讀書,但童年生活依然不輕鬆。田裡家裡事情很多,福貴和家珍忙不過來,鳳霞也在一旁幫助父母,家裡兩頭羊的餵養工作就落到了有慶頭上。有慶每天上學前,必須提著籃子打回一籃青草,餵了兩頭羊之後才能吃早飯。急急忙忙扒拉兩口之後,就飛快地往學校跑。
中午跑回家吃飯,有慶也要先割了草才有時間吃飯,吃了飯又得跑著回學校。每天這樣跑來跑去,有慶的鞋子沒幾天就跑壞了,自從福貴批評一次之後,有慶便雙手拿著鞋子赤腳跑了。之後的福貴也內疚自己錯怪了有慶,但懂事的有慶依然不改,鞋子一直要到學校才肯穿到腳上。
福貴的一生大起大落,一路伴隨著他的也有大喜大悲,家人的親情、隊長的關懷、女兒的孝順、兒子的懂事,都是福貴苦難人生的潤滑劑。經歷過種種磨難之後,年老的福貴最終跟一頭老牛相伴,在每個黃昏日後,依然可以看見這個老人平淡、溫和的表情。
生活的本質,其實就是經歷各種苦難和不幸之後,依然能直面生活、樂觀、淡然地繼續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