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國民黨女兵的印象都是從電視劇中得來:年輕、漂亮、多才多藝,穿衣打扮更是從裡到外透著利索勁,她們的命運,一般情況下會愛上男主角。
最早是在北伐戰爭時,當時國軍中央軍校在武漢招收了大約200名女兵。抗戰時期,由於兵源不足,開始大規模地擴大招收女兵,尤其是抗戰後期的十萬青年十萬軍運動。根據現存的南京檔案館歷史文獻記載,1944年-1945年從軍的數十萬大中學生當中,女青年約佔10%。
在引進歐美軍事裝備,軍事顧問的過程中,都逐漸模仿歐美的制度招收了一定數量的女兵。在當時的街道上,老百姓經常看到剪著短頭髮、身穿軍裝、緊握長槍。
圖為海軍女兵。當年,在戰時首都重慶附近的山區,國民黨開辦了一所臨時海軍學校,校長就是陳紹寬,到1944年為止,已有200名軍官在此接受了海軍基礎訓練。戰後海軍徵集1000名士兵,組成海軍的骨幹力量。
這張照片拍攝於1947年的瀋陽,女兵坐在高高的軍服上面,容貌清秀。女兵出現之後,許多人開始覺得十分彆扭,後來發現女兵做的比男人都好,且更加細心,於是女兵從此走上了中國歷史大舞臺
電視中的國民黨女兵,這種制服是當時借鑑了美軍女兵的服裝設計製作的。
有一個時期,電影中表現的民國女兵,被醜化成風騷放蕩的形象,其實這既醜化婦女形象,也不符合當時情況。當年中國遠徵軍的1萬餘名女兵,能夠活著回來的只有寥寥幾人,其他全部身死滇緬戰場
這些女兵一般都是從事諜報、通信、醫療等特殊職位,國民黨軍統局的譯電員姜毅英,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就破譯日軍機密的奇人。圖為電視中的國民黨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