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圖解顏真卿《祭侄文稿》疏密變化27例

2021-01-19 書法名家鑑賞


疏密變化,是經典中常用的變化手法之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書,對於疏密變化的運用,要更強烈、更明了些,除了對字中部空間的明顯強調以外,局部細節也有明顯的用心。下面從作品中挑選一些字例,來體現顏真卿對於疏密變化的處理的智慧。《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書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本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裡,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被元人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原卷前後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璽、天水園印及歷代鑑賞收藏印鑑數十方,還有鮮于樞、張晏、周密等人題跋。宋《宣和書譜》有著錄,清乾隆時入內府,原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①。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②。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③: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④,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改「被迫」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⑤。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⑥。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⑦?嗚乎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塗去)河關。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⑧(「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舍」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嗚呼哀哉尚饗⑨!

注釋:

①維乾元元年……三日壬申:「乾元」,為唐肅宗李亨年號。「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庚午朔」:那個月的朔日是庚午日。「三日壬申」:那個月的初三日是壬申日。祭祀就發生在九月初三日。

②第十三叔……丹楊縣開國侯真卿:「第十三叔」,顏真卿在從兄弟十五人中排行第十三。「銀青光祿夫」闕「大」字,應為銀青光祿大夫。「蒲州」,地名。「丹楊縣」,地名。742年(唐天寶元年)丹楊郡移置潤州(今鎮江),同時改曲阿縣為丹楊(陽)縣。

③以清酌庶羞……季明之靈口:「庶」,各種;「羞」,通饈,食物。「庶羞」,指各種食物。「季明之靈口」的「口」表示字不識。一釋作「曰」字,一釋作「今」字。

④惟爾挺生……方期戩穀:「挺生」:挺拔生長,亦謂傑出。「夙標劭德」,夙標,《晉書·王敦桓溫列傳》:「韞文武之奇才,見賞通人,夙標令譽。」「階庭蘭玉」:喻能使門楣光輝、有出息的子弟。《晉書·謝安傳》:「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夙標幼德」的「幼」字,一釋作「劭」字,劭,高尚美好之意。

⑤何圖逆賊閒釁……亦在平原:「閒釁」,「閒」同「間」,亦作「間釁」。伺隙;乘隙。《文選·張衡〈東京賦〉》:「巨猾閒釁,竊弄神器。」薛綜註:「閒,候也;釁,隙也。」「常山」即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平原」即今山東德州陵縣。

⑥仁兄愛我……孤城圍逼:「歸止」,止:助詞。《詩.齊風·南山》:「既回歸止,曷又懷止。」「爰開土門」:爰,乃,於是。土門,今河北井陘,唐時為戰略要地。「蹙」:緊迫。

⑦父陷子死……百身何贖:「遘」;遭遇。

⑧嗚呼哀哉……及竝同還:「河關」:河,黃河;關,指蒲津關。二者合稱,指蒲州。顏真卿時任蒲州刺史。顏真卿在《蒲州刺史謝上表》中說:「此州之地,堯舜所都。表裡山河,古稱天險。」「比」;親近。「櫬」,《說文解字》棺也。「首櫬」指盛裝季明首級的棺木。「及茲同還」的「茲」字,一釋作「竝」字,即「並」。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十「竝」:並也。從二立。一起。顏真卿《祭伯文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有「脫於賊手,並得歸京」句。[8]

⑨撫念摧切……尚饗:「撫念摧切」,撫念:悼念。摧切:傷痛摧心深切。[9]

翻譯

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農曆九月的朔日是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 (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加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之蒲州刺史。授勳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現今用清酒和多種美食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詞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來就很出眾,平素已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廟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長於我們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常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和作個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盡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你既已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土門打開以後,兇逆(安祿山)的威風大受挫折。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後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對這樣的慘禍,難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念及你(季明)遭遇這樣的殘害(被殺後只留頭部,身體遺失).就是一百個軀體哪能贖回你的真身?嗚呼哀哉!

我承受是上的恩澤,派往河關(蒲州)為牧。親人泉明,再至常山,帶開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撫恤、思念之情摧絕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靈震顫,容顏變色。 請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擇一塊好的墓地。你的靈魂如果有知的話,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作客。嗚呼哀哉!


相關焦點

  • 顏真卿泣血寫下的《祭侄文稿》 到底有多珍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5日電(任思雨) 1月16日,日本東京博物館將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顏真卿傳世名品《祭侄文稿》也將展出,引發了熱議。  兩岸網友都非常擔心,《祭侄文稿》作為極其珍貴的文物,長途跋涉展出可能會導致難以彌補的損壞。
  •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幾人能看懂?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顏真卿聯絡他的兄長起兵,意圖討伐叛軍。就在第二年的正月,他的兄長和兒子被抓捕,並且先後被殺害,至此顏家三十餘口被殺。乾元元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並且將親人的骸骨帶了回來,看到自己親人的骸骨,顏真卿悲憤不已,一氣呵成,《祭侄文稿》由此問世。
  • 顏真卿憑這幅字,完全超越了王羲之,是書法史上另一位「書聖」!
    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偉大的,其書品與人品千古傳誦,唐人之後,幾乎無人不受顏真卿的影響,其影響力也曾一度超越了王羲之!顏真卿的行草書有「顏氏三稿」,分別是《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爭座位帖》,而在這「三稿」當中,無論技法還是藝術成就,以《爭座位帖》為最!這話不是我說的,清朝的書法理論家王澍這樣說道:
  • 顏真卿:他的三件書法作品為何迥然不同?
    顏真卿研究書法的人都知道顏真卿這個偉大的書法家。我教小孩啟蒙寫書法練的也是顏體楷書。今天我們研究一下為何顏真卿的三件書法作品《多寶塔碑》、《勤禮碑》、《祭侄文稿》為何風格絕然不同,而且都成為他書法代表作也是書法史上的傑作?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何種啟示?
  • 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三種書法境界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 顏真卿手書墓誌出土,他的書法是大時代的背影
    2020年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在發掘唐代元氏家族墓葬時,出土顏真卿手書的墓誌,墓誌中的撰文為顏真卿早年書法次發現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法真跡!根據墓志銘的記載,墓主人——元大謙,字仲和,北魏常山王七代孫。
  • 張旭光為老師歐陽中石寫的悼文,被奉為當代《祭侄稿》?
    張旭光與歐陽中石《祭侄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在祭奠亡侄時,寫下的一篇悼文,同時該文稿又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當代《祭侄文稿》」作何解釋呢?正常來說,會有兩種解釋:一是張旭光的這篇悼文堪比顏真卿的《祭侄稿》,二是張旭光的書法水平堪比顏真卿。但仔細分析後,兩種解釋又都說不通。
  • 逸之談:顏真卿書法藝術有什麼特點?
    顏真卿, 祖籍山東臨沂, 是唐代大臣、書法家, 字清臣。他曾經出任平原太守, 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 封魯郡公, 世稱「顏魯公」, 逝於貞元元年, 終年77歲。顏真卿在書史上處於承先啟後地位, 他的書法作品有500多卷, 稱冠千古。
  • 【翰墨流芳】顏真卿「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又稱《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書於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書,文稿一篇。凡36行,計410字,現藏上海博物館。此稿與《祭侄稿》、《爭座位帖》世稱「三稿」。《祭伯父文稿》公元758年作,是年之前,因其侄顏季明橫遭殺戮,且歸葬時已失身軀,僅存頭顱。
  • 「三大行書」是按照書法水平排列,還是時間順序排列?
    《書法問集》搜集網絡中書法相關的問題,本文是《書法問集》613篇。「天下三大行書」這個榜單,因為有《蘭亭集序》被稱「天下第一」之後,才開始有這個榜單。不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是差不多同一個水平線的。雖然顏真卿在書法史的地位比蘇軾高,也可以說書法水平比蘇軾高。但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都是極致情緒下所寫的東西。真是要說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蘇軾的《寒食帖》的字好多少,或者是高多少其實並不竟然。
  • 陝西考古發現唐代顏真卿墓志銘、珍貴碑刻書法遺存!
    顏真卿的書法有多美?「無意於書,心手兩忘」!尚在壯年的顏真卿時任長安縣尉,揮筆而就下這一碑遺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發掘了一處唐代貴族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中發現一方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墓志銘。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 「顏局長」顏真卿書法真跡出土!我們找了位專家來品鑑
    羅韜老師看到今天出土的「顏局長」真跡後,說——「這是顏真卿的早期書法,對研究其書法源流有重要意義。顏真卿此時38歲,正是初得張旭授筆法之年,可見此時功力已深,但尚帶有王羲之、褚遂良的印跡,書尚瘦硬。而真正變法成功,在顏氏五十歲以後,才真正形成雄渾圓厚之個人風貌。」
  • 書法也是沒藝術,應該怎樣欣賞書法作品,記住這三個事項!
    第一點:技法層次一副完美的書法作品,才能讓人一字一字辨認書寫內容以及書寫的技巧,欣賞書法的方式主要包括這幾點,結字法和執筆法還有墨法以及章法等等,結字法主要看這幾個層次:平衡對稱,對比和諧,疏密適度,多樣統一,執筆法主要觀察,用筆貴在因體而變、穩實豐富;中側互換,法出有源,筆力遒勁、力透紙背,墨有六彩之說,即「濃、淡,枯、溼,燥、潤」,章法:字與字以及行與行之間要以筆勢連綿
  • 顏真卿:書法只是人生一小塊,剛毅風骨才是為官之道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造詣可以和「書聖」王羲之相媲美,甚至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顏真卿的書法要強於王羲之,蘇軾就曾經說過:「書出於顏魯公」,這就說明在蘇軾眼中,書法的巔峰是屬於顏真卿的,再沒有人可以比得上。
  • 淺談書法中的意境
    書法藝術之美,美在點畫;美在結構;美在章法;美在意境。其中意境之美,是書法美學的核心,也是書法藝術所表現的精神最高境界。通過作品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性靈、意趣和情操,這就是書法意境美。意境之美是富於深刻內涵之美,是建築在書法法度基礎上的美。
  • 人格從儒聖,書風追書聖,多維度瞻仰顏真卿
    -----書法淵源-----正如其思想傳承,顏真卿學書法也十分注重傳承。他學書法追根溯源,始於遠古,從篆籀中起步,走過漢隸,成長於晉人的樹蔭之下。正因為起步於遠古,故顏真卿的書法中往往具有篆籀之意。何謂篆籀之意?
  • 黑白的藝術——折服日本的漢字書法
    主辦方將這次展覽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可見日本人對顏真卿的推崇。(這不禁讓我想到日本人對王陽明的推崇)主辦方對這個主題命名是否過於誇大,我們不做評價,這個主題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我們缺乏對顏真卿作品和生平的了解。顏公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的楷書,在中學課本裡曾經出現的「顏筋柳骨」,正是形容他的楷字。讓我們驚嘆的是,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居然也是顏真卿的作品。
  • 長安又見顏真卿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這方墓誌書丹於天寶五年(746年),那時的顏真卿,書壇嶄露頭角,政壇仍籍籍無名。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認為,這一顏真卿早年書跡,是他早期書法作品纖巧精雅風格的體現,與其晚年作品的渾厚遒勁有所不同。但也有學者認為,相較於顏真卿32歲所書的《王琳墓誌》與41歲所書《郭虛己墓誌》,這次的考古發現與兩者風格頗有差異,是否為他人代筆仍需更多考證。
  • 顏真卿冷門作品有哪些?一定猜不到,不是《文殊帖》、《寒食帖》
    顏真卿書法冠絕古今,罕有人可以匹敵。提及《祭侄文稿》,眾人皆大呼:「天下第二行書」!為何僅僅排於第二名?王羲之若在天有靈,一定會說「顏真卿才配第一」。人們稱王羲之為「書聖」,當以顏真卿為「書仙」才對。人們通常對顏真卿作品的熟知程度,也僅限於楷書與行書作品,其楷書代表作主要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李元靖碑》、《東方朔畫贊碑》、《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等;其行書代表作主要有:《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爭座位帖》、《寒食帖》、《劉中使帖》、《修書帖》、《江淮帖》、《與蔡明遠貼》、《乍奉辭帖》、《文殊帖》、《送劉太衝序》等。
  • 抗擊安史叛軍一戰成名 書法大家顏真卿最終竟被小人所害
    提起顏真卿,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應該是書法大家,顏真卿獨創的顏體字聞名遐邇,是書法愛好者入門必須臨摹的字體,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前一段時間,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跡被送到日本展覽,曾經轟動一時。其實,在唐代,顏真卿並不是以書法家知名的,而是以剛正不阿的忠臣形象為人所銘記,他在安史之亂和李希烈叛亂中的忠貞表現,贏得了後世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