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幾人能看懂?

2021-01-14 泡果奶這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顏真卿聯絡他的兄長起兵,意圖討伐叛軍。就在第二年的正月,他的兄長和兒子被抓捕,並且先後被殺害,至此顏家三十餘口被殺。乾元元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並且將親人的骸骨帶了回來,看到自己親人的骸骨,顏真卿悲憤不已,一氣呵成,《祭侄文稿》由此問世。

一、生前無名,死後聲名鵲起

顏真卿也算得上是比較奇怪的一個人,他生前默默無聞,雖然有不少著作,但是一直不溫不火,直至死後,聲名鵲起。毫無疑問,他是一名出色的書法家,也很能理解,書法家被世人接受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他成名的經歷也就不是特別的奇怪了。

顏真卿首先是忠臣,其次才是書法家,作為琅琊顏氏之後,他沒有丟他們家族的臉,他學識淵博,是從張旭,擅長將各種不同類型的書法結合,形成讓人震驚的顏氏楷書。他的書法展現了他的人品,將自己的高尚忠正完美的體現在了作品之中,是藝術與做人完美結合的一個代表。

二、《祭侄文稿》,一氣呵成之作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國家處於危難之際,作為一名忠臣,平原太守顏真卿怎麼可能會看著國家人民陷入危險呢?於是他連同自己的兄長,義無反顧的扛起來抗擊叛軍的大旗,義無反顧的走進戰爭之中,維護國家的安寧。

就在這一場戰爭之中,顏真卿的兄長滿門三十餘人死於敵人倒下,直至三年後,國家安寧,他才差遣手下,找到自己侄子的骸骨。看到骸骨的時候,顏真卿實在是無法忍受內心的悲痛,於是他將自己的痛惜以及對反賊的憎恨,通過筆尖描寫出來,寫成了《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也就是後世所熟知的《祭侄文稿》。

三、真情宣洩,心靈與藝術的結合

《祭侄文稿》不僅僅是顏真卿的文學作品那麼簡單,更多的是顏真卿真情實感的宣洩之作。在這篇文章中,顏真卿將對自己親人的思念和對朝廷的失望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他對於叛軍的痛恨也能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一個很好的體現,這樣的文章是藝術與心靈完美結合的代表,也是顏真卿的代表之作。

整篇文章是顏真卿情到深處的宣洩,行文流暢,筆速極快,並沒有過多地停留,這完全是因為顏真卿一腔憤慨無處抒發,當找到筆尖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所有感情慶祝期間,一氣呵成,反而對於書法上的效果又或者是文章的結構沒有過多的斟酌,充分證明了這一篇文章是顏真卿用心譜寫的結果。

四、隨手之作,影響千古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樣的隨手之作或許沒有什麼過多的可取之處,實際上卻不是。顏真卿的這一作品,恰巧形成了「顏行」書派,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使得中國的行草書法在歷史上更加的五彩紛呈,後世的眾多行書大家都受到其不少的影響。

書品如人品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在那個特殊且動蕩的年代,顏真卿既是書法大家,又有滿腔學問,關鍵是還具備了「兼善天下」的家國情懷。忠君報國貫徹了他的一生,他的橫豎撇捺之間無不在展現著他的愛國之情,其中有蘊含著不少生活中的血與淚。他的書法流動著生命的活力,一筆一畫之間淨是豪情,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不得不說,顏真卿無愧於人們對他的無限讚譽。

相關焦點

  • 顏真卿泣血寫下的《祭侄文稿》 到底有多珍貴?
    《祭侄文稿》。  1984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陸續精選出70件名作列為限展品,規定每次最多僅能展出42天,展後須休息三年以上,《祭侄文稿》也在其中。它上一次展出還是在2008年的「晉唐書法展」。  很多人說,這種文物是「展出一次,傷害一次」。
  • 「三大行書」是按照書法水平排列,還是時間順序排列?
    「天下三大行書」這個榜單,因為有《蘭亭集序》被稱「天下第一」之後,才開始有這個榜單。還要再強調一遍,因為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才會有接下來的天下第二、天下第三行書。天下第一是促成這個排行榜的關鍵,天下第二和天下第三更多的是按照時間排列的。
  • 書法-圖解顏真卿《祭侄文稿》疏密變化27例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書,對於疏密變化的運用,要更強烈、更明了些,除了對字中部空間的明顯強調以外,局部細節也有明顯的用心。下面從作品中挑選一些字例,來體現顏真卿對於疏密變化的處理的智慧。《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書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 《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第二第三是哪篇?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作為全篇背誦的課文之一,科教授現在仍然能把《蘭亭集序》倒背如流。 記得當時老師告訴科教授《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那時候科教授還沒意識到行書其實還有「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
  • 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三種書法境界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 張旭光為老師歐陽中石寫的悼文,被奉為當代《祭侄稿》?
    老師去世學生心裡難過,將難過付諸於筆端屬人之常情,因為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但是,張旭光寫的這篇悼文卻有點意外,有人竟將其奉為「當代《祭侄稿》」。張旭光與歐陽中石《祭侄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在祭奠亡侄時,寫下的一篇悼文,同時該文稿又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 【翰墨流芳】顏真卿「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又稱《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書於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書,文稿一篇。凡36行,計410字,現藏上海博物館。此稿與《祭侄稿》、《爭座位帖》世稱「三稿」。《祭伯父文稿》公元758年作,是年之前,因其侄顏季明橫遭殺戮,且歸葬時已失身軀,僅存頭顱。
  • 電視劇《顏真卿》被禁播真相……
    為了書法能更上一層樓 他去求拜「草聖」張旭為師 因其愛喝酒,以頭髮蘸墨書寫,行為怪異 也被世人稱作「張顛」 顏真卿為了求學
  • 顏真卿:他的三件書法作品為何迥然不同?
    顏真卿研究書法的人都知道顏真卿這個偉大的書法家。我教小孩啟蒙寫書法練的也是顏體楷書。今天我們研究一下為何顏真卿的三件書法作品《多寶塔碑》、《勤禮碑》、《祭侄文稿》為何風格絕然不同,而且都成為他書法代表作也是書法史上的傑作?這種現象對我們有何種啟示?
  • 人格從儒聖,書風追書聖,多維度瞻仰顏真卿
    這樣一個家族傳承,必然造就了顏真卿在人格修養上處處以儒家思想為準繩,養成公忠體國、凜然正氣的廟堂君子風範。書如其人,顏體書法的寬博大氣、厚重雄健正是顏真卿人格修養的外化。歐陽修說:顏魯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 顏真卿冷門作品有哪些?一定猜不到,不是《文殊帖》、《寒食帖》
    顏真卿書法冠絕古今,罕有人可以匹敵。提及《祭侄文稿》,眾人皆大呼:「天下第二行書」!為何僅僅排於第二名?王羲之若在天有靈,一定會說「顏真卿才配第一」。人們稱王羲之為「書聖」,當以顏真卿為「書仙」才對。顏真卿是「字如其人」的楷模,早年曾向張旭學習筆法,曾寫有《張長史十二筆法意》,講述自己學習筆法的經歷。唐代學者呂總稱讚「真卿其行書,鋒絕劍摧,驚飛逸勢」。
  • 顏真卿手書墓誌出土,他的書法是大時代的背影
    元大謙夫人羅婉順墓志銘(顏真卿書)天寶五年(746),顏真卿38歲,任長安縣尉,為其書寫墓志銘!這是目前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期書法真跡。709-785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書,而在許多人心目中卻是第一行書。
  • 由「天下第二行書」說起
    而內行人說這是藝術,通篇塗改的「天下行書第二」《祭侄文稿》或許就是個例子。 但當我們對這些因素稍微加以了解後才發現,其實這些名作並不難讀懂。反而對我們自己也是一種成長。 Part 1 因飽含情感而被譽為「行書第二」的《祭侄文稿》 鋪開原稿,映入眼帘的是滿篇歪歪扭扭的文字和反覆塗改的字跡。
  • 只知天下第一、第二行書,哪你知道天下第六行書嗎?
    說起天下行書,很多人都會出現一個王羲之《蘭亭序》,也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此兩帖也分別稱之為天下第一、二行書。然而,卻還有一個帖曾經被譽為天下第六行書,但知之者卻寥寥無幾。接下來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天下第六行書的緣由。
  • 陳志平:顏真卿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王羲之
    收藏周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認為「天下第二行書」,是否可以理解為他的行、楷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陳志平:顏真卿行書代表作是「魯公三稿」,也是自成一格,與他的楷書波瀾莫二。從《祭侄文稿》和《爭座位帖》的用筆來看,他的師承也跟楷書相似,飽含篆籀氣是主要特點。
  • 長安又見顏真卿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如今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作為顏真卿晚年書法代表之一的《顏氏家廟碑》,便書有「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著有傳世名作《顏氏家訓》的南北朝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是顏真卿的五世祖。雖然出身望族,顏真卿的青少年時代卻坎坷不平。幼時失怙,他在母親與家族親人的教導下刻苦讀書。「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先祖的家訓一直激勵著他勤學苦學。
  • 篆籀筆意,八副顏真卿行書集字對聯欣賞,氣韻太足了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他寫的楷書端莊雄偉,大氣磅礴;行書氣勢遒勁,後世也稱其楷書為「顏體」,對後人學習書法產生巨大的影響。與趙孟、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 逸之談:顏真卿書法藝術有什麼特點?
    顏真卿, 祖籍山東臨沂, 是唐代大臣、書法家, 字清臣。他曾經出任平原太守, 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 封魯郡公, 世稱「顏魯公」, 逝於貞元元年, 終年77歲。顏真卿在書史上處於承先啟後地位, 他的書法作品有500多卷, 稱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