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顏真卿聯絡他的兄長起兵,意圖討伐叛軍。就在第二年的正月,他的兄長和兒子被抓捕,並且先後被殺害,至此顏家三十餘口被殺。乾元元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並且將親人的骸骨帶了回來,看到自己親人的骸骨,顏真卿悲憤不已,一氣呵成,《祭侄文稿》由此問世。
一、生前無名,死後聲名鵲起
顏真卿也算得上是比較奇怪的一個人,他生前默默無聞,雖然有不少著作,但是一直不溫不火,直至死後,聲名鵲起。毫無疑問,他是一名出色的書法家,也很能理解,書法家被世人接受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他成名的經歷也就不是特別的奇怪了。
顏真卿首先是忠臣,其次才是書法家,作為琅琊顏氏之後,他沒有丟他們家族的臉,他學識淵博,是從張旭,擅長將各種不同類型的書法結合,形成讓人震驚的顏氏楷書。他的書法展現了他的人品,將自己的高尚忠正完美的體現在了作品之中,是藝術與做人完美結合的一個代表。
二、《祭侄文稿》,一氣呵成之作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國家處於危難之際,作為一名忠臣,平原太守顏真卿怎麼可能會看著國家人民陷入危險呢?於是他連同自己的兄長,義無反顧的扛起來抗擊叛軍的大旗,義無反顧的走進戰爭之中,維護國家的安寧。
就在這一場戰爭之中,顏真卿的兄長滿門三十餘人死於敵人倒下,直至三年後,國家安寧,他才差遣手下,找到自己侄子的骸骨。看到骸骨的時候,顏真卿實在是無法忍受內心的悲痛,於是他將自己的痛惜以及對反賊的憎恨,通過筆尖描寫出來,寫成了《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也就是後世所熟知的《祭侄文稿》。
三、真情宣洩,心靈與藝術的結合
《祭侄文稿》不僅僅是顏真卿的文學作品那麼簡單,更多的是顏真卿真情實感的宣洩之作。在這篇文章中,顏真卿將對自己親人的思念和對朝廷的失望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他對於叛軍的痛恨也能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一個很好的體現,這樣的文章是藝術與心靈完美結合的代表,也是顏真卿的代表之作。
整篇文章是顏真卿情到深處的宣洩,行文流暢,筆速極快,並沒有過多地停留,這完全是因為顏真卿一腔憤慨無處抒發,當找到筆尖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所有感情慶祝期間,一氣呵成,反而對於書法上的效果又或者是文章的結構沒有過多的斟酌,充分證明了這一篇文章是顏真卿用心譜寫的結果。
四、隨手之作,影響千古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樣的隨手之作或許沒有什麼過多的可取之處,實際上卻不是。顏真卿的這一作品,恰巧形成了「顏行」書派,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使得中國的行草書法在歷史上更加的五彩紛呈,後世的眾多行書大家都受到其不少的影響。
書品如人品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在那個特殊且動蕩的年代,顏真卿既是書法大家,又有滿腔學問,關鍵是還具備了「兼善天下」的家國情懷。忠君報國貫徹了他的一生,他的橫豎撇捺之間無不在展現著他的愛國之情,其中有蘊含著不少生活中的血與淚。他的書法流動著生命的活力,一筆一畫之間淨是豪情,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不得不說,顏真卿無愧於人們對他的無限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