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 多寶塔碑 (局部)
■顏真卿 麻姑仙壇記(局部)
■柳公權 玄秘塔碑(局部)
陳志平,湖北鄂州人,美術學博士,現為暨南大學教授、暨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校美術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文研院邀訪學者。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目前首例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38歲所書《羅婉順墓誌》的面世,豐富了我們對顏真卿書法的認識。儘管公眾對作為經典的顏真卿書法並不陌生,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真跡被發掘,他書法的多樣化面貌也逐漸引起世人的注意。
由此,我們也不妨再次梳理顏真卿書法變化的脈絡,並將其置回歷史的時空,重新探討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暨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陳志平教授接受了本刊的專訪,他認為,「顏真卿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王羲之,以篆入楷是他的新創。」
簡介
陳志平,湖北鄂州人,美術學博士,現為暨南大學教授、暨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校美術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文研院邀訪學者。
從《羅婉順墓誌》可看出 筆勢外拓的典型顏氏書風的形成
收藏周刊:為何《羅婉順墓誌》的書法跟我們一貫對顏真卿書法的認知區別較大?
陳志平:這有多個原因:首先,以往我們對顏真卿書法的認知,多來源於拓片,拓片的視覺效果會比原碑文字偏肥,而且沒有立體感。其次,顏真卿的碑刻分為「大字深刻」和「小字淺刻」兩類,這次出土的墓誌屬於小字淺刻,字畫偏瘦,再加上石面不平,沒有顯示出顏書的典型風格,儘管已經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但是在沒有鐵的否定性證據之前,我們還是相信考古發掘的真實性。將此墓誌置於顏真卿33歲所書的《王琳墓誌》和41歲所書《郭虛己墓誌》之間進行對比,我們發現三方墓誌並沒違和感,風格上可以形成序列,反映出顏真卿書法早年受到褚遂良、徐浩影響的痕跡。不過,筆勢外拓的典型顏氏書風也正在形成,這些都可以從《羅婉順墓誌》中得到證實。
收藏周刊:您說這三塊墓誌的書風可以形成序列,但跟後面《多寶塔碑》似乎相差比較遠?
陳志平:對。這裡有一個關鍵點需要注意,就是三塊碑都是「墓誌」,顏真卿在寫墓誌時也許會使用某種適應性的風格。《多寶塔碑》(全稱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涉及佛教的內容,可能與「經書體式」有關。對於具有多方面創造能力的顏真卿而言,將《多寶塔碑》寫得更加嚴謹、腴潤、沉穩,與前三方墓誌拉開一定的距離,在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均不難理解。
收藏周刊:我們可以給顏真卿書法劃分出幾個階段嗎?
陳志平: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時期,在41歲《郭虛己墓誌》之前,算是早期,包括《多寶塔碑》(44歲書)、而中期則包括《東方朔畫贊碑》(46歲)、《李玄靖碑》(51歲)、《鮮于氏離堆記》(54歲)、《郭家廟碑》(56歲)等;晚期則是60歲以後,包括《麻姑仙壇記》(63歲)、《顏家廟碑》(69歲)等。
《麻姑仙壇記》
是顏氏中晚期書風轉變的拐點
收藏周刊:三個階段的書風分別有何特點嗎?
陳志平:《麻姑仙壇記》是顏氏中晚期書風轉變的拐點。他早期的作品由於學習褚遂良比較多,用筆清勁,到晚期,筆劃就趨肥了,而且體勢更加開張,結體平正,充滿了力量感。褚遂良的楷書更多表現為以隸入楷,使用分書的筆法,傳承了二王以來的楷書寫法。為了突破陳規,顏真卿選擇了以篆入楷,這與顏氏家族儒學傳統有關,儒學的核心是「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顏真卿接受了家學的薰陶,非常重視文字學。將篆書的筆法融入到楷書裡面,是自然的過程,從而形成了壯實的點畫和外拓的筆勢,這使得他的書風突破了王羲之以來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
收藏周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認為「天下第二行書」,是否可以理解為他的行、楷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陳志平:顏真卿行書代表作是「魯公三稿」,也是自成一格,與他的楷書波瀾莫二。從《祭侄文稿》和《爭座位帖》的用筆來看,他的師承也跟楷書相似,飽含篆籀氣是主要特點。第二,筆勢外拓開張也貫通了他的楷書和行書,體現了「平畫寬結」的結構,區別於王羲之以來的「斜畫緊結」。他的行書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跟王羲之相提並論,但跟王羲之又有明顯的不同。王羲之是從鍾張傳統過來的,而顏真卿則直接切入到秦漢篆隸,從這一點來講,顏真卿突破了王羲之傳統。
宋代與唐代書法最大的不同
在於書法開始強調背後的「人」
收藏周刊:如果我們把顏真卿放回唐楷裡去跟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這樣的書法家來比的話,他屬於怎樣的位置?
陳志平:即便是放回唐代,進行橫向對比,以篆入楷仍然是顏真卿的獨創。另外,他的楷書與行書是相貫通的,具有蕭散的一面。歐陽詢和虞世南楷書和行書則嚴謹有餘,蕭散不足。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說:「回視歐、虞、褚、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顏真卿)蕭然出於繩墨之外哉!」顏真卿迥出於唐代,與他尚法而不為法囿的書法實踐有關。此外他的忠烈人格也將他塑造成書法史上的唯一,他人品與藝品的高度統一,在書法史上無人能出其右。僅從藝術的角度看,跟他可比的唐代書法家是張旭,張旭的草書一流,楷書也造詣極高,但他在道德修為上沒有達到顏真卿的高度。因此宋代朱長文認為,唐代三大書法家,顏真卿排名第一,張旭排名第二,李陽冰排名第三,是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的。
收藏周刊:到了唐代,是什麼原因使得楷書達到如此的高度?
陳志平:唐代的楷書是一代之書。在唐代之前,書法藝術仍從屬於字體發展完善的階段。從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到楷書,正(規矩)和草(自由)兩種力量彼消此長,到唐代必然出現「草」的極致(狂草)和「正」的極致(唐楷)。唐代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在於既有李白,又有杜甫;既有狂草大家張旭、懷素,又有楷書大家歐、虞、褚、顏。兩個極端,並轡齊驅。誠如蘇軾所慨嘆的「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因此,宋代的書法家需要尋求突破,不能再沿著唐人的道路繼續前行,必然轉變方向,這一轉變就是「歸本於人」和「先文後墨」。宋代與唐代書法最大的不同在於書法開始強調背後的「人」,所以,有了宋代尚意的說法。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篆書、隸書、楷書等字體概念轉而被顏體、歐體、柳體等以人命名的書體所取代。
接受了王羲之秀美的傳統
或會認為顏真卿書法偏「霸」
收藏周刊: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有「卑唐」的說法,甚至說「法唐碑者,無人名家」?
陳志平:康有為是晚清的,在那個時候往前看書法發展,會發現一個現象,王羲之以來的帖學傳統自從唐宋以來大行其道,但到了晚清卻慢慢衰弱了。康有為把目光投到唐以前,因為王羲之帖學的發展是唐宋以後的主流,康有為要改變書壇面貌,必需選擇以古為新,追溯唐以前的書脈。需要一提的是,王羲之所在的時代,書法也分南北,王羲之屬於南派傳統。北派傳統則是以篆隸為源頭,崇尚形學,以「衛派」為主脈,包括衛覬、衛瓘、衛恆這一系。漢魏以降,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南派傳統一支獨大,而「衛氏」家族為代表的北派則日趨式微。在主張碑學的過程中,康有為注重字形,強調視覺效果,重新將古已有之的書法「形學」傳統拈出,也回應了西方造型美術的經驗。康有為認為唐碑受到了王羲之書風的影響,使得書法形態格局偏小,人工氣息偏濃,這與他追求的樸茂天真的美學祈尚有距離。他更加崇尚漢碑和魏碑,從這個角度看,唐碑因為人工化、程式化的元素太多,必然為他所不取。
收藏周刊:北宋米芾對顏真卿的評價好像並不高,甚至說他的書法「平淡無趣」。
陳志平:批評顏真卿的人很多,但從這些批評聲音裡可以看到顏真卿與王羲之書風的差別,凡是批評顏真卿的人,幾乎都對王羲之頂禮膜拜。通常來說接受了王羲之秀美的傳統,可能會認為顏真卿書法有點「霸」。這也說明了顏真卿書法在歷史上非常具有獨特性和創造性,批評他的聲音從另一方面重構了顏真卿在書法史上有別於王羲之的偉大傳統。
【來源:新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