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熟的?如果推斷下來的話,可以追溯到東漢。
東漢時期的書法家劉德升,創造了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行書」書體,既不像楷書那樣中規中矩,也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識。《書斷》中記載:「德升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正是因為這個,劉德升才被譽為「行書之祖」。
從東漢發展到今天,行書已經成了大家最熟悉的一種書體之一。那麼,縱觀整個書法史,行書又產生了哪些具體的風格呢?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行書的三大體系,一是王羲之,二是顏真卿,第三個,現代高手的最愛。
1、 王羲之的遒美。
王羲之的行書咱們最熟悉了,用筆比較凌厲遒勁,結體技巧也是花樣百出,非常精彩。這麼說吧,絕大多數人學行書,都離不開王羲之。比如說最經典的《聖教序》和《蘭亭序》,如果你也學行書,應該都臨寫過。
不光咱們普通愛好者鍾愛王羲之的行書,歷史上的很多名家也都會從王羲之這取法學習,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比如唐代的李北海、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子昂、明代的王鐸等人。
需要注意的是,王羲之的這種風格,用來寫小字沒有任何問題。一旦寫大了,就有點支撐不起場面了。很多人寫大字容易飄,個人認為,就是因為心中只有王羲之,取法太單一。
2、 顏真卿的變法。
書法史上的行書,就是王羲之一家獨大嗎?當然不是,唐代還出了個顏真卿。
顏真卿的行書,用筆更複雜,不光有我們熟悉的傳統用筆,還加入了一些篆籀筆意。在結體方面,顏真卿也和王羲之不一樣,從向背變成了向相,由「斜畫緊結」變成了「平畫寬結」。最出彩的是,顏真卿的線條,細節變化豐富,不像王羲之那樣華麗。
宋代的書家,比如蘇軾和黃庭堅等人,為什麼他們的行書如此有氣勢?主要就是受到了顏真卿的影響。如果你也想寫出用筆的變化,如果你也想寫出不一樣的線條,不妨試試顏真卿的行書。
需要注意的是,顏真卿的行書是比較難學的,你需要有紮實的用筆功底。如果只是跟著點畫形狀在那描的話,就沒啥意思了。
3、 碑帖融合。
說到書法的演變,不能不提清朝。清朝書家最推崇的是什麼?當然是碑學。特別是在包世臣和康有為等人的大力倡導下,碑學迎來了它的春天,一直影響到現在的書風。
用碑刻的筆意來寫行書,這和王羲之以及顏真卿等人的傳統面貌也是有所區別的。這樣寫出來的行書是啥樣?大家不妨看看何紹基以及趙之謙等人的行書,這就是清代行書的典型風貌。
需要注意的是,清人雖然推崇碑學,但在實際書寫的過程中,仍然離不開傳統的帖學用筆。比如說何紹基,如果沒有顏真卿,光去學碑的話,根本不可能寫成他的那個樣子。帖學的基礎越好,碑帖融合就越容易,取得的成就也就越高,一般都是這樣吧。
除了上面這3類,還有哪些比較獨特的行書面貌?還請大家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