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的寫意畫 空靈的紀事詩

2021-01-15 金臺資訊

近期,以葉嘉瑩先生為主人公的文學傳記片《掬水月在手》公映,得到評論界和觀眾普遍好評,觀眾中再次掀起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潮。該片於10月16日在全國院線公映,也成為近兩個多月來一部現象級影片。不久前,《掬水月在手》又剛剛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可謂實至名歸。至12月,該片已超過坂本龍一的《終曲》,創紀錄片票房紀錄。觀看此片,能讓人深切感受到老一輩學者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懷,可以從一位96歲詩人的學詩經歷,感受中華古典詩詞的魅力,當然,還可以面對面地聽葉嘉瑩先生親口講述她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章節和以前難以在文字中看到的個人生活。儘管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傳主葉嘉瑩先生在廣大觀眾中的影響力,但影片本身的藝術創新與藝術成就,也很值得總結探討,並給予評價。

《掬水月在手》的價值首先就在於以電影手段再現了一代詩人、教育家葉嘉瑩的主要人生經歷,採集、保存了近年葉先生的影像、口述資料,僅此一點,就意義重大。而該片的藝術特色與藝術成就也是豐富多面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富有東方魅力的中國傳統敘事美學來記錄、敘述、表達,把歷史內容與文學表現較好結合,為文學傳記片開出創新之路。這部影片,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說是一幅工筆的寫意畫,一首空靈的紀事詩。

電影誕生以來的100多年,其實就是一個以「記錄」為原點逐漸演化的歷史,紀錄片本身也從最初的對生活片段的簡單記錄,到「對事實的創造性處理」,發展到容納巨大歷史文化內容的長片,完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發展周期。在紀錄電影中,人物傳記作為一大類型,有其特殊性,因為它必須處理與人物有關的大量歷史內容。如何剪輯傳主的生平事跡,如何在一個有限時長裡,儘可能表現傳主最主要的方面,並給予恰當地呈現,這是一部人物傳記片首要解決的問題,這當然也涉及創作者和拍攝者對傳主的認識與評價。《掬水月在手》借鑑中國傳統繪畫以空間表現時間的手法,以四合院的各個部分,大門、廂房、脈房、內房等為章節,講述了葉嘉瑩一生的幾個重要段落和重要方面,極具創意。電影本身就是一部時間作品,而導演卻以空間思維來建構整個作品,仿佛織錦,經緯交織,使影片擺脫了一般傳記電影線性敘事的束縛,而得以立體地、縱深地表現傳主豐富的人生。

影片的成功,還在於較好地處理了幾組關係,首先就是細節與總體的關係,所謂「工筆的寫意畫」,此之謂也。影片從總體上看,當然具有明顯的寫意的框架和筆法,不僅在結構上以「詞」提綱,以空間寫時間,以點帶面,截取葉先生人生中重要事件和轉折點;而且從頭到尾多處的空鏡頭,如同中國畫中的大留白,這些虛寫都是典型的寫意。但影片對真實細節的記錄、描述,又不惜大量特寫鏡頭,又是工筆的,其工筆之細,細到一個眼神、一片落葉,甚至關注到葉先生頸上的一根髮絲。但是,影片中又多處出現從飛機上俯瞰的鏡頭,有對北京城的俯瞰,也有對山川的巡視,這既是傳主的視角,也是歷史的眼光。

由總體與細節關涉到虛與實。影片以實寫虛,以虛統實,虛實相生。影片不加掩飾地使用紀錄片中的「自我映射」方法,把拍攝者的拍攝過程袒露給觀眾,大大增強了影片的臨場感與真實感。但是,這種高度的現場感,又被影片的總結構統攝,與片中大量的空鏡頭形成一種很強的藝術張力,造成具體和抽象、現實與超越的強烈對比與對撞,最後形成一種奇妙的交融。影片用這種方式,把個人與時代,傳主的體驗與觀眾的「同情」,還有觀影的當下與詩詞的永恆結合在一起。

如果說,「工筆的寫意畫」更多地體現在具體鏡頭的運用、內容結構的布局,那麼,「空靈的紀事詩」則更多地是導演的美學追求的體現。導演陳傳興說,這部電影,他要「找尋一種中國的敘事美學」,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詞的方式。「是不是有可能用一種很特殊的電影敘事方式,即中國古詩詞的方式」。中國古典詩詞的表達方式是什麼?是比興,是隱喻,是以象映象,即近旨遠,是掬水月在手。果然,導演借用中國詩詞的比興手法,運用大量隱喻,儘管有的只能用「片段濃縮凝聚的一種方式,交錯的出現」,但仍給人一種空靈、寂寞之感。

一部作品成功與否,主要是看它是否成功地表達了創作者意欲表達的內容,對一部傳記紀錄片而言,還要看這種表達是否貼合傳主的獨特性。文學傳記片既要表現傳主的經歷和成就,但又不可能拍成一個影像版的簡歷年譜,而要讓觀眾樂於接受影片,較好地理解內容,同時還要得到一定的藝術薰陶和藝術享受。《掬水月在手》的內容是紀事的,但氣質又是空靈的,其含蓄克制、清淨淡雅的風格,恰與葉先生的淡泊自守、隱忍弱德相表裡。影片中的葉嘉瑩先生,既是簡單的又是華麗的,既是溫和的又是堅強的,既近在眼前又遠在雲端。這與我們在日常現實中接觸葉先生的感覺恰是一致的。

總之,《掬水月在手》以文學化的影視語言為觀眾呈現了一位有豐富歷史文化內容的葉嘉瑩先生,影片不僅以一種中國特色的敘事美學表現了葉先生的詩詞經歷,反過來,也以葉先生的詩詞人生豐富了中國傳統美學和紀錄電影的內涵。其藝術探索與創新,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是一種電影美學思想的展現;不僅對電影是有價值的,對當下弘揚中國古典詩詞也是有價值的。相信經過時間的沉澱,此片的藝術價值會有更豐富恰當的展現。

相關焦點

  • 齊白石的草蟲畫算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工致和寫意只是兩種方法
    說起齊白石的畫,最讓人嘆為觀止的當屬於那些帶有草蟲的畫。齊白石學畫之初就是從工筆入手,難怪他的草蟲造型比例準確,表現工致細膩。像這樣細緻的草蟲很少有人能做到,古代倒是有很多大師能做到,這個時代太浮躁了,很多人太急。
  • 家裡掛山水畫時,你是否知道工筆山水畫與寫意山水畫的區別
    山水畫的畫法多樣,曾經以描寫繪畫手法精工和粗狂分為寫意山水畫和工筆山水畫,後來以水墨色彩的形式分為水墨山水畫、青綠山水畫、潑墨山水畫、焦墨山水畫、金箋山水畫。在此為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工筆山水畫與寫意山水畫的區別。
  • 齊白石畫草蟲,工筆和寫意相結合,不拘泥於古人
    齊白石不會想到在他去世63年之後,曾經畫的草蟲拍出了1.13億,相對比齊白石早年的賣畫生涯形成鮮明的對比。早年的齊白石做起北漂之後,一幅畫以一元兩元的價格無人問津,也曾請過吳昌碩為自己寫過潤格,但是並不理想,不曾想到在他去世幾十年之後經常拍出過億的作品。
  • 千年花鳥畫,兩大鼻祖,後代都在學他們|工筆|寫意|中國畫|畫家|花鳥...
    他畫過一隻小烏鴉在洗澡,在一個盆裡面撲。這也是宮廷裡面養的那種鳥,鳥要洗澡,一動的時候,身上那些毛有的地方溼了,有的地方蓬鬆了,他就用那種寫意的辦法,稍微皴一皴,感覺特別生動,他弄得非常好。所以宋徽宗的這種工筆裡邊完全有寫意,那種神氣,那種靈動都有。
  • 都說寫意畫好,好在哪?如何欣賞呢?
    那怎樣才是寫意畫呢?而寫意畫又該怎樣欣賞呢? 對於中國畫來說,筆者認為,寫意應該是包括寫意筆墨和寫意精神的結合。寫意:一是寫,二是意。
  • 陳莊|對於中國寫意畫,素描色彩不是洪水猛獸!
    我對素描與寫意的一點體會這些年,有關寫意與工筆,國畫與素描的爭論層出不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我看來,素描不是洪水猛獸,寫意只是代表中國繪畫的一種形式。當然,中國畫裡的寫意,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哲學和美學,我本人也是畫寫意的,我欣賞造型嚴謹的寫意畫,寫意,可不是寥寥幾筆,信口開河。
  • 暨 禽鳥寫意之畫眼的理論與研究
    我認為要畫好禽鳥神態的喜、怒、哀、樂、急、病......等。也要首先描畫好其眼睛。做到「以目傳情」才能畫出禽鳥的神韻。從這一思想觀點出發和經過多年繪製禽鳥的總結,撰寫本文。並列舉了歷代畫家代表之作,總結了工筆寫意的筆法,提出(寫意之畫眼)眼球轉動,來表達禽鳥情感的理論。
  • 紫藤花的寫意、沒骨、工筆、白描畫法,這下全了!
    畫前看清花的這些特點,先從正面的花開始畫起,然後逐朵向左右上下畫。一串花成錐形,所以兩側的花逐步畫成半側、正側、背面,下端是花苞。花枝上端被盛開的花遮蔽,下端才見連著花苞的花枝。
  • 貓頭部的畫法,工筆寫意貓的畫法詳解,萌貓的各種畫法示範
    貓頭部的畫法畫貓頭,首先要布局貓在畫面中的位置及貓的動態,從而決定貓頭的朝向與神態。貓的重點是畫頭,頭畫是成功的。整件作品一半成功。貓的頭部從正面看是橢圓形的,但是當畫出貓的頭部時,貓的輪廓不應該太圓。速寫畫法速寫即用最簡練的線條將對象的主要動勢或神態快速描寫,為以後的創作提供素材。採用的工具一般為鉛筆或鋼筆。
  • 易劍賦的水墨畫充滿了詩的美和深度的意境
    新世紀初開始專業研究中國畫工筆寫意動物,近年主攻水墨山水,作品畫風獨特,筆墨張揚,骨肉豐滿,氣勢恢宏。特別是近來獨創的水墨山水畫,要麼大膽潑墨潑彩,筆墨變化豐富。要麼筆墨細膩,畫面淡雅空靈,意境高深。一經推出即受到業界專家好評。
  • 陳之佛工筆花鳥,賞心悅目!
    陳之佛(1896~1962),現代美術教育家、工藝美術家、畫家,他不僅是中國圖案畫的拓荒者,也是提升、發展中國工藝美術的導師,付出畢生心血,在中國工筆花鳥畫的領域裡創造了奇蹟
  • 當代工筆畫第一人陳小梅即將登陸東方收藏
    (圖1:當代工筆畫第一人——陳長智) 陳長智的父親是中國傳統國畫巨匠陳少梅先生,畢生致力民族傳統繪畫的傳承,有「現代唐伯虎」美譽。工筆畫與「寫意畫」對稱。工筆畫屬於工整細緻一類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等。工筆畫是運用工整、細緻、縝密(精謹細膩)的技法來描繪對象,與「寫意畫」組成中國畫不可或缺的兩大畫種。它「始於唐代,盛於兩宋」, 「丹青」二字源自工筆。 中國的工筆畫歷史悠久,從戰國到兩宋,工筆畫的創作從幼稚走向了成熟。
  • 油畫VS工筆,誰畫出你心中的金陵十二釵!
    工筆 工筆人物是以人物活動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是中國畫裡直接反映現實的畫科。工筆人物畫有淡彩、重彩之分。因題材類別的不同分為人物,道釋,風俗,仕女和寫真。又因畫法樣式上的區別分為工筆人物,簡筆人物,潑墨人物,白描人物和吳裝人物。
  • 客廳畫就選當代寫意花鳥畫巨匠石開老師的作品
    客廳畫就選當代寫意花鳥畫巨匠石開老師的作品!石開,中國當代寫意花鳥畫大家,山東人氏,書畫世家,擅長花鳥畫,從事教育及書畫創作四十餘年,文化部中藝卿雲書畫院書畫家,中國國際書畫名家研究院院士,中藝名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國家品牌戰略委員會理事,系文化部評定的一級美術師、一級書法師,國禮書畫家。其寫意花鳥畫作品,可謂是空靈灑脫,超凡自然,欣賞一下以下這些作品吧。
  • 牡丹畫家推薦|擅長畫寫意牡丹的畫家——石開
    以牡丹入畫,用來寓意人民富貴吉祥,國家繁榮騰飛,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當代畫家石開對畫牡丹就有著真摯的情感,其寫意牡丹作品,廣受廣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靑睞和好評。石開,男,1946年生,山東滕州人,現居北京。原名張佩華,字石開,號五蓮居士、墨香山人。擅長寫意花鳥畫創作,尤喜畫牡丹。
  • 歷久彌新的陶瓷工筆藝術——吳星明
    吳星明老師作品景德鎮陶瓷工筆畫有悠久的歷史,而工筆在唐代就形成為單一的畫種以後沿襲到五代,直到今天工筆畫也是傳統藝術中的主流形態,隨後出現寫意的畫法,經過長期歷史發展景德鎮陶瓷工筆畫已經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 空潭瀉春 古鏡照神——品味著名畫家李洪貞小寫意花鳥畫中的空靈意境
    李洪貞的畫,空靈灑脫、爽朗明快,行筆舉重若輕。看他的畫不覺得累,有一種靈氣往來於畫幅之間。從歷史長河看,寫意花鳥成熟於明清,巨匠不乏,成就斐然。可謂美術史的一座豐碑。綜合地看花鳥畫,可分為兩大體系。一大體系是減筆大寫意。
  • 2020首屆重慶工筆畫雙年展在九龍坡區舉行
    為推動重慶市工筆畫發展,搭建藝術交流平臺,今起到12月15日,匠心·構造——2020首屆重慶工筆畫雙年展在重慶市工筆畫學會美術館(102藝術基地)隆重舉行,這場堪稱藝術盛宴的畫展,每天吸引從四面八方前來參觀的遊客,甚至有從深圳來的遊客,為的是目睹這場藝術的盛宴。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五代時期出現工筆形態的「皇家富貴」與水墨形態的「徐熙野逸」兩種風格。最初在北宋時期出現花鳥水墨形態。南宋時期水墨形態與工筆形態合二為一,出現水墨工筆形態,水墨工筆重墨輕色,屬於「皇家富貴,徐熙野逸」中的野逸一路風格,進而水墨工筆花鳥畫出現,如:趙孟堅的《墨蘭圖卷》、《水仙圖卷》、《歲寒三友圖卷》,還有佚名《百花圖》卷。
  • 王一容工筆花鳥畫賞析:境由心生,裝飾收藏皆宜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比較注重線條的運用,不管是山水、花卉、人物、鳥蟲等等,在現實中看是看不到線條的,但是畫家在宣紙上卻是用線條。因此很多人覺得西洋畫為物,而中國畫一看便知道這就是畫。這其實是繼承了書法的基礎,自古書畫同源便是這樣的道理。中國工筆畫因其工整細膩以及優美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很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