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當今社會此理論描述了社區失序的五個階段:
1.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遷出社區。
2.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因擔心自身安全,對區內的事務漠不關心。
3.地區的監察力下降,社區的治安進一步惡化。
4.區內更多的居民遷走,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則更加退縮,減少外出時間。
5.外來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區,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

而這也就是之前的杭州殺妻案件發生後,此小區出現大量的人員搬出,或者晚上不敢出門上廁所,小區房子很難出租等現象。
再從一些我們日常常見的情況來看,例如你去景區旅遊或者爬山,原本路邊乾乾淨淨,不知什麼時候,有第一個瓶子出現,之後那個地方就會陸陸續續的出現很多的瓶子,奧尼爾造成環境汙染,所以那第一個亂人瓶子的人就成了環境汙染的第一扇破窗。原本在安安靜靜的環境了,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喧譁,情緒激動,慢慢的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跟著大聲喧譁和情緒激動等等的情況。

從以上各種例子我們能夠思考破窗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從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亂子,才能做大事。持之以恆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會讓集體的每一個人都愛惜這個集體,這樣一個集體的發展才是長久地。
我是雲小雲,期待與你共同成長,把你想要知道的在評論裡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