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只能湊30個農民打仗,中世紀歐洲真那麼窮嗎?

2020-12-12 七追風

最近在家看電視劇,偶然看到了英國人拍的《孤國春秋》,被其中的某些情節深深震撼到了。

《孤國春秋》劇照

故事發生在公元9世紀後期,維京人入侵不列顛,佔領了大片領土。男主尤特雷德原先是撒克遜貴族後代,但是父親被維京人殺死,他自己也被維京人綁架,撫養長大。長大之後的尤特雷德,開啟了奪祖業的復仇之旅……

如果你看過這部劇,一定會記住這樣的情節: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想要留住男主,於是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把某已故郡長的女兒嫁給了他——你看這多美,財色雙收了吧。其實這就是個大坑,當了郡長是不錯,而且還有了自己的領地,但是——已故郡長欠了教會的錢,男主要幫忙還清才行。另外,這算個什麼破領地啊,男主自己說手下一共就20個農民和他們的老婆孩子……

本以為這是編劇的套路,就為了給男主製造困難。結果,窮瘋了的男主帶人假扮維京人外出搶劫,遇到了另一位國王求助。這位國王說了,只要男主幫忙搶回自己被佔領的堡壘,就願意支付多少多少錢……

這位國王表示:你們有20個人,我能湊30名戰士,咱們一準兒能贏。

後面的結果是,男主看到攻佔堡壘的是強大的維京人,果斷陣前倒戈,和維京人聯合把國王與他的「戰士們」滅掉了。在劇中,這30名戰士明顯就是農民,還有不少人是舉著糞叉子上戰場的……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立馬蹦出了曾經看過的《楚漢傳奇》,當年劉邦還是個小亭長的時候,就能帶著烏央烏央一群人打群架了。不會的,太誇張了,《孤國春秋》也許是預算不足,也許是故意憋大場面呢。

但是,以我看英劇的經驗,這事兒沒這麼簡單。

於是,翻看了書架上《企鵝歐洲史2》,找一找那個時代的不列顛諸島,看看真實的情況到底怎麼樣。

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國家分布

劇中的男主是薩克遜貴族遺孤,歷史上,盎格魯-撒克遜人大概公元3世紀的時候開始入侵不列顛,但目前的考古證據顯示,他們大概公元6世紀中期才建立永久定居點。最初,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定居點非常分散,並且一直保持了數百年之久——這就形成了日後的很多小「王國」。

公元6世紀以後,現在的英格蘭東部地區,有史料記載的王國至少有9個,還有一些根本沒有記錄下來。而這些有記載的王國,所統治的領地都非常小,充其量也就是現在英國一兩個郡的大小。而且,這些王國本身還被分割成更小的「單元」,有些可以稱之為「地區」,有些沼澤地不為人知的聚居點,也許還自稱「王國」呢。

《企鵝歐洲史2》中有一組數據:「這些小單元的面積各不相同,但通常在100平方千米左右,相當於懷特島郡的四分之一,肯特郡的四十分之一……」

而同時期的愛爾蘭地區,也是各種分裂,在中世紀早期至少存在100個以上的國王。但是,有些國王非常寒酸,領地內的臣民少得可憐。很多小王國的全部居民,也許只有幾個家族而已,國王全靠這些人種地交租過日子。

這麼看的話,《孤國春秋》裡展現的情況,還真的比較符合史實。至少男主的領地內,只有那孤零零的幾座破房子,20個農民家庭,不算太誇張。至於說那位國王,王宮就是一座高大一些木房子,裡面的布置就跟山大王的大廳一樣,也難怪他只能湊30個農民上戰場。

如果這麼一比較的話,威塞克斯王國的阿爾弗雷德真的很強大了。

那麼,他們為啥這麼窮呢?

《孤國春秋》劇照

《孤國春秋》中所表現的時代,不僅是不列顛諸島,包括歐洲大陸在內,日子都不富裕。中世紀的歐洲人,直到公元11世紀,才慢慢解決了糧食危機,能吃飽飯了。

窮,首先就是沒糧食。11世紀之後,歐洲人才終於摸索出了三圃制的耕作方法(把土地分為面積大概相等的休耕地、春播地和秋(冬)播地三部分),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土地和牲畜。而在劇中的時代,歐洲人根本不懂得利用土地,在17世紀之前,「甚至在不錯的年成,收成也可能低到只有種子的四五倍,他們沒有用於收穫、打穀或晾乾的機械設備,通常也不具備防水的倉儲條件。」(節選自《企鵝歐洲史6》)

因為土地基本沒有肥力,歐洲人又不會選種耕作,糧食產量低。那時候他們手頭的鐵製工具又很少,砍伐森林開墾荒地困難重重——大家能保證不餓死,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種情況下,就算擁有很大地盤的領主,也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像男主這種領地內只有20個農民家庭的,應該非常之多。

沒有糧食,就無法供養多餘的軍隊。面對敵人只能臨時徵召農民,訓練不足、兵器不夠是很常見的。

在真實的歷史中,能很輕易找到例子。美國學者拉爾斯·布朗沃斯所著的《維京傳奇》中,記載了一件事情。公元868年(和本劇算是同一時代了),維京人控制了約克城。威塞克斯王國和麥西亞王國聯合起來,組建大軍殺向了約克城。維京人領袖伊瓦爾意識到自己兵力不足,要避免正面決戰,於是決定據守不出。

雖然維京人也缺少糧食,但盎格魯-薩克遜人的聯軍,更撐不下去。除了糧草不足,聯軍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他們的士兵基本上都是農民組成的。隨著圍城時間越來越長,農民開始擔心他們的農活——馬上就要收割莊稼了。

威塞克斯王國的士兵們,士氣低落,抱怨連連,他們有些人都開始打包回家了……最終,聯軍只好和維京人講和,回家了。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吧,指揮官攔住一個準備逃跑的士兵,要懲罰他,士兵抱怨說:不打了,要回家收糧食了,不然今年指定餓死,領主也別想吃飽飯了。

再看看《孤國春秋》裡,那位可憐的國王帶著一群農民打仗,確實不是瞎編的。

我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他們要是真這麼窮,維京人到底來搶啥啊?

維京人入侵

這確實是個大問題,真要是當時的不列顛諸島都窮的叮噹響,維京人也沒有必要殺過來搶劫了。這說明,他們還是有存貨的。

還是那個可憐的國王,他告訴男主自己有錢,最後還真有,就在他的「王座」下的木板夾層裡,藏得很嚴實。結果,男主被維京人耍了,沒拿到。幸好,他們又找到了國王藏起來的另一箱財寶——就埋在王宮前面的垃圾堆裡。

當然,我們的關注點不在這裡,而是男主拿了裡面的一個銀制十字架,送給了自己領地的主教。記住,男主雖然得到了這片領地,但是欠著教會一大筆錢呢!

於是,一個十分諷刺的情節出現了:對男主恨的咬牙切齒的主教,一看到那十字架,眼睛都直了!好,看你這麼懂事兒,欠的債全免了。

不得不說,男主好手段。

講真的,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還真有些金銀珠寶。但是,就像劇中所表現的,大多數都被教會弄走了。而維京人來搶劫,一方面針對的是大城市和國王,更重要的就是針對教會。

公元9世紀的時候,維京人開始從愛爾蘭大舉入侵。在此之前,他們一直搶劫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根據他們的經驗,修道院非常富有。比如法國的聖丹尼斯修道院,曾經為了贖回被維京人綁架的修道院院長,支付了686磅黃金和3000磅白銀——這可不是一般的富有。

把法蘭克王國搶的差不多了,維京人才轉頭來不列顛群島,他們知道,就算盎格魯-撒克遜人不太富裕,他們的修道院中,也有很多金銀珠寶。所以最初,維京人都是直奔修道院。

從公元793年開始,維京人就開始了對修道院的大規模搶劫,而且他們幾乎每次都滿載而歸。不列顛島上的各個修道院,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不僅如此,修道院還成了各種進口貨物的銷售場所。虔誠的教徒會捐獻自己的財富,因為修道院的神聖地位以及相對安全的環境,地方的貴族甚至把財富「儲存」在這裡。

修道院裡都是財富,也沒有什麼防備能力,只能任由維京人大肆搶劫殺戮。但是,因為人們虔誠的信仰,就算是遭遇了重大損失,修道院還是能很快緩過來。

你看在《孤國春秋》這部劇中,男主專門給主教送去了銀制的十字架,藉此免除了自己的債務。想像一下,肯定還有別人送來財寶,讓教會再度富有起來。與此同時,就算維京人殺害了很多修士修女,也不用太擔心,因為會有很多人加入進來——就像男主的妻子一樣,成了修女。

農民窮,領主也窮,教會聚攏著財富,然後維京人來搶,這就是那個時代。一個小國王湊30個農民打仗,悽慘但是很真實。

相關焦點

  • 歐洲的中世紀非常幸福,國王、地主、農民各得其所
    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大致有三個等級:國王、封建主、農民。國王的權力並不大,唯一的權力就是:如果臣子們違反法律,他可以依法處置,或者沒收他的莊園。歐洲的國王不專制,也沒能力專制。國王們要坐穩寶座,首先自己要遵守法律,只能娶一個老婆,而且不能離婚。國王的統治必須公正,如果隨意懲罰或者殺害百姓,臣子們就沒義務效忠,國王的結局會很悲慘。國王與封建主都是地主,地主就是貴族,貴族們分為五個等級: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還有勳爵與騎士兩個特殊階層。貴族們既是封主,又是封臣。
  • 中世紀的騎士究竟是什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有些類似我們古代的士
    壹墨帶你走進歷史長河,發掘沉睡在時間中的秘密(原創文章,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關注)想到騎士,我們第一印象就是歐洲的中世紀騎士,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許多年輕人,都想成為一個騎士。成為騎士,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光宗耀祖的事情。同時,騎士是一個爵位,是當時爵位裡最低的一種。騎士這個爵位,有些類似我們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士。由大貴族或者是國王冊封,效忠當地的某一個領主。同時還會有採邑和屬民,可以說是最低等級的封建統治者。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這樣頻繁,可能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的必然現象,可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獨一無二的現象。西歐直到8世紀,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此後一直到16世紀,歐洲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發生農民起義的次數用一雙手的手指都能數得過來,不超過七八次。而且,歐洲所謂的農民起義更像是一場帶點暴力性質的社會運動,規模小,破壞力輕微,更沒有帶著改朝換代的目的。
  • 中世紀農民的「白日夢」:天上掉烤肉、河裡葡萄酒、美女隨便選
    歐洲中世紀的農民,就算不遇到戰亂、天災和瘟疫,也僅僅是勉強吃飽飯而已。 中世紀農民 一年到頭都要想著怎麼交稅,畢竟領主、教會和國王,都眼巴巴的看著呢。所以,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只能「白日做夢」——今天要講的,就是中世紀的一個「白日夢」。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
  • 從歐洲中世紀史看美劇《權力的遊戲》
    而且,因為原著是虛構的,那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那麼,我們就試圖從歐洲中世紀歷史的角度來解讀劇中的一些主要設定,來理解劇中的一些有趣的設定。所以國王對領主並沒有絕對的支配權,只能通過世俗的約定行使國王的權力,更多的則是共同利益將各級領主綁在一起,比如共同對抗蠻族的入侵。在《權力的遊戲中》,我們可以看到,維斯特洛大陸被分為了七個王國,什麼北境、多恩、高庭之類的,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一個國王,而在君臨城裡的則是共同的國王。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難怪有學者評價道歐洲就是一個天然的火藥桶,一點就燃。從英法百年戰爭到拿破崙霸業,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所有戰爭的策源地。那麼歐洲中世紀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和今天有什麼不同?首先中古時期的歐洲和人們今天印象中的歐洲是不一樣的,今天的歐洲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所以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秩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能理解的世界面貌。
  • 文化客廳NO.50丨黑死病後,中世紀英國農民叛亂
    在歐洲的中世紀有一場大瘟疫,就是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大流行,這場災難直接導致2500萬歐洲人喪命。在這場疫情之後嚴苛的勞工法律以及英法百年戰爭造成的沉重稅負,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裹挾教士與城鎮居民揭竿而起,向英格蘭王國的權力中心——倫敦進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1381年英格蘭農民起義。
  • 中世紀的歐洲真如電影中整潔嗎?不洗澡、滿地糞便,顛覆你的認知
    但如果跟你說在堂堂朝會城堡中,人們隨地大小便,是不是會感到不可置信,然而不必驚訝,這在中世紀的歐洲,一切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中世紀歐洲的髒亂在中世紀的歐洲,國王們經常對國家進行巡視,然而這些巡視除了鞏固統治、激發臣民愛國之心外,還有一點就是為了躲避骯髒的王宮。
  • 中世紀的歐洲歷史,為何沒有「官逼民反」「農民起義」的現象
    自打秦朝建立以後,一直到清朝結束,數十個朝代的更迭大多因農民起義導致。翻閱歷史,所有的農民起義無外乎一句「官逼民反」。與此同時,遙隔萬裡以外的歐洲大陸,雖然也有著中世紀漫長的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現象卻十分罕見,沒有出現中國歷史上,那種動輒數十萬規模的農民起義。歸根結底,它是有多重原因所致。一.歐洲的封建時期,受教皇控制信仰是個十分重要的精神寄託。
  • 髒亂差的中世紀歐洲:貴族幾個月不洗澡,國王長滿寄生蟲
    提起中世紀的歐洲,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黑暗"這個詞。平民百姓的一生受王權和教會的操縱和奴役,活在愚昧和迷信中,身體和靈魂被控制和剝削。不僅如此,中世紀的歐洲戰爭不斷。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歐建立了如法蘭克、西哥特、高盧等許多國家,這些國家相互徵戰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 中世紀黑暗時代:是誰把歐洲推向地獄?基督教也有很大「功勞」
    當時歐洲的社會生產力低下,導致基本的生活都接不上趟,能省則省,省到連澡都不能洗,畢竟修建浴場也需要成本,不可能在饑荒的年代進行浴場的修建。其中的國王和貴族還能偶爾洗一洗,底層百姓就別指望了,因為底層百姓窮到連像樣的澡盆都沒有,更買不起昂貴的肥皂,且天主教表示,洗澡有損元氣,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乾脆放棄了洗澡這種奢侈又麻煩的事。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作者:郭學明1.什麼是封建制度中世紀前期歐洲長達4個多世紀處於動蕩、戰亂和分裂狀態。9世紀開始,逐步形成了封建秩序。中世紀歐洲各國沒有常備軍,軍事力量靠封建制度下的兵役義務。圖:中世紀騎士裝備2.封建社會的農奴封建制度下,絕大多數土地都在國王、教會和貴族(騎士)手裡,這些人是不種地的,土地由農民耕種。
  • 騎士亂世的中世紀西歐,國王是如何慘澹經營的?
    在國王急需用錢時,皇家領地的管事需要將收入提前支付給國王,有時還為國王提供無息墊資,管事成為國王的銀行家。查理五世經常從尼德蘭領地獲得無息墊資。提高農業生產率是國王和領主提高收入的可能方法之一,但是歐洲農業剩餘增加的時期晚於國家形成時期,農業剩餘在中世紀一直停滯不前。
  • 你所不知道的中世紀歐洲城堡裡的秘密
    國王皇后攜王子公主、公爵騎士歡聚一堂,夜夜笙歌美酒狂歡,這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如煙花般絢麗的盛宴,實際生活中的城堡卻和你想像中的大相逕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歐洲城堡,探究城堡裡的秘密。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一、城堡是戰爭的產物。從本質上說,城堡就是軍事戰備要塞,而不是華麗的宮殿。
  • 貴族生活那麼「香」,中世紀歐洲貴婦,為何甘願選擇做修女?
    直到中世紀結束,歐洲社會出現了大量貴婦入院修行的現象。歐洲中世紀貴族婦女出世修行是宗教氛圍和世俗利益交織的結果,是由特定的歐洲中世紀文化環境所導致。貴婦們放棄奢華的生活,戴上修女面紗,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是合理平常的事情。
  • 歐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大部分像是「村鬥」?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歐洲的氣候條件較好,嚴重的自然災害相對較少。古代歐洲的核心區域西歐地區,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比較均勻,水旱災害相對較少。這樣,國王對貴族地盤內的農民並不直接管轄,農民被剝削嚴重時,鬥爭的對象也是封建領主,而不翻地高高在上的國王。也就是說,歐洲的農民起義,類似我們說的「反貪官不反皇帝」。
  • 中世紀歐洲有多「髒亂差」?國王身上長滿了寄生蟲,隨時隨地方便
    一、中世紀歐洲「不洗澡」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時代,歐洲的沐浴文化一度相當繁榮,古羅馬帝國消亡之後,西哥特人、墨洛溫王朝都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這些繁榮都不過是曇花一現。隨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處於中世紀時代的整個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政治格局是世俗權力和教會兩極共存的。
  • 「福利佳、賺得夠、不用996」中世紀行會生活真那麼好嗎?
    而手工業行會則是在歐洲中世紀盛期出現的組織,進入13世紀後,隨著手工業生產的擴大,出現了商人行會之外的大批手工業者,他們開始模仿商人行會的組織和條規組織自己的互助組織,這就是中世紀手工業行會。14世紀倫敦的紡織工行會,每年都向國王繳納18馬克白銀,用以維持其壟斷特權,可以保證自己的工資遠遠超過農村地區的紡織工。
  • 裂地分矛,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國中之國」與王權的對抗
    封建制度是緣起於法蘭克人,在日耳曼人的原始部落中,有權有勢的統治階級對自由民提供保護,而出於交換,自由民則作為附庸向這些人效忠,並履行參軍打仗的義務,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隨著國家的建立中慢慢形成了早期封建主與附庸的關係,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標誌著歐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徹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