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學家發現了16種「超黑」的魚類,它們吸收了超過99%的照射在其皮膚上的光,其他深海魚類幾乎看不到他們。
研究人員於周四在《當前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他們是在加利福尼亞蒙特雷灣附近200多米深的下網後發現該物種。在這些深度,陽光直射不到的地方,許多深海物種發展出通過生物發光來照亮黑暗水域的能力。
但是,如果深海魚不想被發現怎麼辦?為了對抗生物發光,一些物種進化出了超黑皮膚,它特別擅長吸收光。僅有少數其他物種具有這種奇怪的特徵,包括天堂鳥以及一些蜘蛛和蝴蝶。
當研究人員第一次看到深海物種時,並沒有立即發現它們的皮膚是超黑的。然後,這本新論文的合著者海洋生物學家凱倫·奧斯本(Karen Osborn)注意到她拍攝的那張魚的照片有些奇怪。
「我之前曾試圖拍攝深海魚的圖片和什麼都沒有拍到,在這些照片上你看不到任何細節,」奧斯本告訴有線。「我向它們照射兩個閃光燈,而所有這些光卻都消失了?」
在顯微鏡下檢查魚皮樣品後,研究人員發現,魚皮中含有一層稱為黑素體的細胞器,其中含有黑色素,而黑色素是使人的皮膚和頭髮變色的色素。這層黑素體吸收了大部分射向它們的光。
奧斯本告訴《連線》雜誌: 「但是沒有吸收到側面射入的光,而是被周圍堆積的所有相鄰顏料吸收。」 「因此,他們所做的就是創建這個超高效,非常少材料的系統,在該系統中,他們基本上可以只用顏料顆粒而不用其他任何東西來構建一個吸收光的陷阱。」
奇怪而可怕的深海物種,例如鳳頭大鱗魚,尖牙和太平洋黑龍,所有這些在深海中的出現都只不過是微弱的輪廓而已。
但是有趣的是,這種獨特的隱身技巧並沒有被共同的祖先傳承給這些物種。相反,他們各自獨立地進化出了它。因此,不同物種將其超黑度用於不同目的。例如,鮁龍魚只有在其青少年時期,當它是相當無助的時候才具有超黑皮膚。
其他魚類,例如使用生物發光誘餌捕食獵物的單翅目魚類,可能進化出超黑皮膚,以避免反射其自身產生的光。同時,像角膜梭菌(C. acclinidens)這樣的物種的腸具有超黑的皮膚,可能會吸收他們食用的生物發光魚類的光。
鑑於這些新近描述的物種只是該團隊在加利福尼亞海岸發現的物種,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深黑超黑魚在深海中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