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估計都聽說過某種方言曾經在民國或者共和國初期的國語投票中差一票成為國語的網絡傳說,如果您現在在網上搜索相關內容,還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廣東話、四川話、陝西話和河南話等等方言差一票成國語的故事。但這裡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這都是子虛烏有的傳說(桃花石雜談其它文章曾詳細說明),而且是一個盜版傳說,因為其實這個傳說的正版是「德語差一票成為美國國語」。這個傳說早在公元19世紀初就已經出現,而且相對來說,這個傳說還真有點事實的影子,因為在美國建國後不久,確實針對德語的地位進行過一次投票,而且也確實是以一票之差做出了決定。那麼當時為什麼投票?德意志人嘗試在美國境內建國又是什麼梗?德語在美國的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米倫伯格傳說
米倫伯格傳說是在美國境內至少流傳過100多年的關於德語地位的一個傳說。比較流行的版本是這樣的:在公元1794年,美國國會眾議院曾經就美國的國語進行過一次投票表決,當時英語和德語競爭極為激烈,所以表決的結果竟然是41票對41票的平局。而根據美國憲法,在眾議院投票平局時,通常不參加投票的眾議院議長將出面投出決定勝負的一票,所以這時美國國語的決定權就落到了美國首任眾議長弗雷德裡克·米倫伯格手中。而這個米倫伯格本人就是個德裔,而且只是第二代移民,但在看似德語已經勝定了的情況下,米倫伯格本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票投給了英語,這樣才使英語成為了美國的國語。
而在另外一個版本中,這次投票的重要性降了一個層級,但卻仍然具有重要地位。這個版本說當時不是美國國會投票決定美國國語,而是當時美國首都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在投票決定這個州的官方語言,結果米倫伯格在平局的情況下投下了決定性的一票,使英語成為了賓夕法尼亞州的官方語言。
而另外還有一個版本則聲稱這次投票發生在美國建國之前的公元1774年,當時在美國國會的前身,也就是正在策劃美國獨立的北美大陸會議上,美國建國先賢們針對未來建國後的國語進行了一次投票,結果在平局的情況下,米倫伯格投下了決定性的一票,使英語最終被定為美國的國語。
這些說法早在公元19世紀初就開始在美國流傳,後來德國的一些遊記作家還把這個傳說寫進了自己的美國遊記之中,使其在德國境內也廣泛流傳起來。但從1920年代開始,美國歷史學界出版了大量文章,考證這件事的真偽,最終在公元1940年代,美國的史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即這件事是基於誤傳,其核心內容並不是真的,因此自當時起,這件事在美國就逐漸被稱為了「米倫伯格傳說」。
但說這件事是誤傳,也就是說這件事還真並非完全無中生有。因為在公元1794年,美國眾議院確實就德語的地位進行過一次投票。不過這次投票的目的卻並不是要決定美國國語,而只是針對維吉尼亞州部分德國移民要求將部分美國法律翻譯成德語的要求,美國眾議院經過討論,要投票決定是否將這一議題擱置。注意當時投票的目的還不是是否同意將部分法律翻譯成德語,而只是投票決定是否繼續討論並做出決定。結果美國眾議院以42票對41票的表決結果決定將這一議題擱置……
德國人在美國的建國努力
所以這個傳說也真的只是傳說了,德語在美國從來沒有上升到能夠被認真考慮成為國語的地位。但這個傳說能夠讓如此眾多的美國人相信,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德語在美國確實曾經擁有比較重要的地位,而這種地位跟早期美國確實曾有過大量德國移民有著密切的關係。
雖然德國統一時間很晚,因此在公元19世紀末之前其實從未在海外建立起像樣的殖民地。但說德語的人群移民海外的歷史卻開始的非常早。早在美國建國之前100年左右,也就是公元1680年代,在前文提到過的美國獨立運動核心區域賓夕法尼亞州,就已經出現了大量來自歐洲德語地區的移民。而到美國獨立之後,在其首都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其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德國後裔,其中多數都還以德語為母語,所以考慮到這個歷史背景,美國有那麼多人曾經相信米倫伯格傳說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而且美國的德語移民浪潮在美國建國之後也沒有停止,整個公元19世紀,因為德意志地區不同公國之間戰亂不斷,所以可以說都自始至終都有大量來自德意志地區的移民進入美國。而在此期間,來自德意志美茵茨地區的一些貴族,甚至還採取了實際行動,試圖在美國境內建立一個「新德意志國」。
在公元1842年4月20日,德意志美茵茨地區的21名貴族在德意志萊茵河畔建立了一個名為「德克薩斯德意志移民保護協會」的組織。而他們之所以這麼關心遠在萬裡之外的德意志移民權益是因為,他們正在準備組織大量德意志人移民北美,並在移民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在北美建國,所以很快這個組織就被稱為「德意志移民公司」(Adelsverein)。而他們深知,想在當時的美國境內建國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把目標選在了當時名義上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德克薩斯。
德克薩斯這塊地方本來是墨西哥的一個州,從公元19世紀初開始,此地湧入大量美國移民,最終在美國的支持下,德克薩斯在公元1836年通過戰爭從墨西哥獨立。雖然德克薩斯的獨立其實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過渡階段,它的最終目的當然是加入美國。但在當時,這件事畢竟還沒有塵埃落定,所以美茵茨的這些貴族在這時打起了火中取慄的主意。
公元1843年1月9日,馮·布斯-瓦爾德克伯爵在德克薩斯費耶特縣以0.75美元1公頃的價格購入了4428公頃的土地,建立了「拿騷」種植園。隨後此地成為了新來的德意志移民的大本營。公元1844年7月,他們組織的首批德意志移民抵達北美。在此前後,德意志移民公司還在德克薩斯各地購入了多塊其它土地,開始源源不斷地吸引移民。公元1845年,該組織成員漢斯·馮·梅斯伯男爵在德克薩斯中部以當時的普魯士王子弗雷德裡克命名建立了後來在美軍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性的弗雷德裡克堡。而除了自己購地之外,德意志移民公司還和其它的德意志移民組織籤署了協議,資助其組織移民來到北美。
不過德克薩斯共和國在公元1845年正式加入了美國,德意志人建國的企圖在此後也就徹底不可能了。而在確定自己的投資不可能得到回報之後,各方貴族紛紛抽身,德意志移民公司最終在公元1853年結束了其移民活動。
德語在美國的衰落
但在北美建國努力的失敗卻並不等於德意志移民的停止。因為早期的積累,再加上整個公元19世紀來自德意志各地的移民浪潮,所以一直到20世紀初,德語都始終是美國無可爭議的第二大語言,而且擁有大量本土德語人群。當時,美國國內有大量以德語授課的學校,以德語布道的教堂和以德文出版的報紙,甚至有許多產業的通用語言都不是英語,而是德語。
在1900年時,美國總共有613份以德語出版的報紙,幾乎每個有德裔群體聚居的城鎮都會有至少一家德語報紙。而在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則擁有12家德語報紙,其中發行量最大的《紐約州報》(New Yorker Staats-Zeitung)還一度成為了紐約第三大報。而且當時甚至連美國國歌都有得到廣泛傳唱的德語版本。到1910年,美國僅會說德語的第一代移民就有270萬人,加上第二代移民則有800萬人,如果再加上其它一些會說德語的早期移民後裔,可以說當時會說德語的人可以佔到美國總人口(9200萬)的十分之一左右。
但很快,德語在美國的衰落也開始了。1917年,美國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內的反德思潮迅速興起,德國移民和德國後裔成為眾矢之的。而說德語也很快在美國成為了「不愛國」的行為。當時美國國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禁德」運動,所以跟德國相關的事物,如演奏德國作曲家創作的音樂和在公眾場合說德語在一些州都很快被禁止。同時,美國至少14個州都還禁止了在本州範圍內教授德語,有些州甚至出臺規定禁止在州內教授任何外語,而一些原來章程以德語寫成的民間組織也都被要求將其章程改成英語。
而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大量德裔迫於形勢開始加速美國化,他們不但儘量避免再說德語,而且許多人甚至還將自己的姓氏也改了,將原本的德國姓氏改成美國的英氏姓氏。比如,當時將大量德裔家族將施密特(Schmidt)、施奈德(Schneider)和穆勒(Müller)等德國姓氏改成了史密斯(Smith)、泰勒(Taylor)和米勒(Miller)等英式姓氏。因此在一戰之後,德語就失去了其在美國第二大語言的地位。而在二戰爆發之後,類似的反德浪潮再次在美國上演,德裔的美國化和德語的衰落進一步加速。德語在美國最後的堅守者,也就是一些源自德國的教會也在此期間停止用德語布道,改用英語,德語在美國徹底淪為了一門普通的外語。
所以儘管目前美國的總人口已經增長到了3億人,而且名義上有德國血統的美國人口已經達到了4000萬到5000萬(當然多數是混血),但美國會說德語的人口數到2011年卻已經降到了108萬人,幾乎只相當於100年前的10分之一。而且這種下降的趨勢在近年也沒有停止的趨勢。例如,在1994年,全美還有24%的學校在教授德語,而到2008年,這個比例就已降到了14%。在美國的外語排名中,德語已經排在西班牙語、漢語、他加祿語(菲律賓國語)、越南語和法語之後,排名掉到了第六位。但考慮到20世紀的世界歷史進程,這種趨勢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