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永樂首拍中國古代書畫夜場中,宋代出版的王安石文集——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三卷經過現場激烈競價,最終以2.6335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宋版書最高拍賣成交紀錄,同時也使之成為目前最貴古籍善本。
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卷二十
宋版書最高拍賣紀錄
被後世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文學家,其政治改革、學術思想、文學作品,都對古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和傳統文化產生深遠影響。但儘管王安石生前著作等身,卻未曾親自整理自己的詩文作品。自其去世後,王安石的門生、長孫、曾孫等後世學者先後數次奉召編撰其遺文,即所存臨川本、龍舒本、杭本等,均是由其後人不斷增補或是修正後所刊刻而成。
其中,宋代薛昂、王棣奉詔所編訂的王安石遺文《王安石集》早已散佚不傳;南宋高宗紹興十年,當時任撫州知州的詹大和在上述舊本基礎上,在臨川刊刻王安石文集100卷,並由黃次山作序,名為《臨川先生文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臨川本」;而紹興二十一年,王安石的曾孫王珏在擔任兩淮西路轉運使時,根據在薛昂家得到的王安石遺文,以及王安石親筆刻石等內容,再參校「龍舒本」等,在杭州刊刻《臨川先生文集》100卷,這就是傳世的「杭本」。
「龍舒」即是指安徽舒城。所謂的「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南宋以後,迄無翻刻。目前所知宋代「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在全世界僅有兩部,並且都是殘本。其中,國內殘本存72卷、日本殘本存70卷,所幸的是除去重卷仍可得一部完書。
據《王安石年譜長編》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劉成國研究,作為官刻本,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共收錄王安石詩文共計2281篇,全帙100卷,除十數卷外,紙背全為宋人書簡手劄。此本在南宋之後迄無翻刻,入元後一直罕見著錄,並原藏清內閣大庫,直至清光緒年間,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現身古董市場。據統計,此本國內應僅存76卷。除藏於上海博物館的72卷外,其餘四卷一直下落不明,時刻牽動學者的心。此次《王文公文集》三卷一經披露,即刻在學界和收藏界引起熱議。
古玩行裡,常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在北京永樂首拍現場,這件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以1億元起拍,此後,場內買家一直以1000萬元的加價速遞,至1.9億元時,有新的電話委託加入,而後,即有買家舉牌至2億元,現場掌聲響起。
經過短暫的停歇,場內買家舉牌競價2.1億元,最終,此件標的以2.29億元落槌,加佣金後以2.6335億元成交。這一價格創下目前宋版書的最高拍賣紀錄,使之堪稱為世界最貴古籍善本。
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背後《宋人佚簡》局部
舊版重光
據劉成國介紹,此本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三卷應原藏於清內閣大庫。光緒年間,寶應劉啟瑞與吳縣曹元忠負責清理時,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為劉啟瑞所得,藏之於「食舊德齋」。
20世紀30年代初期,民國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曾在《藏園群書經眼錄》中有詳細記錄,並多次致信時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先生,希望促成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食舊德齋藏本與日本藏本合璧出版之事。
但是,不久之後劉啟瑞將其藏書賣出,先後轉入南潯、南通等地藏書家手中,合印之事隨之擱置。直到1962年,在徐森玉的倡議和督促下,將密封在鐵箱內30多年的玻璃底片從故宮博物院整理出來,恰巧北京圖書館從日本得到了前70卷的照片,中華書局去其重複,進行影印,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得以出版。
同樣在20世紀60年代初,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現身在香港,目錄版本學家、文物鑑定學家徐森玉和謝稚柳委託旅居香港的書畫收藏大家王南屏購回。1985年,王南屏夫人房淑嫣女士將所得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上海市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柳向春表示,1962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時候,就可能已經有所遺失。根據傅增湘之子傅忠謨曾給中華書局的回覆,說「少了一冊」,或是跟目前新現的三卷有關。
中國唐史學會原副會長、河北省歷史學會原會長、《宋人佚簡》研究專家孫繼民表示,「此次出現的是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補上了過往缺失的三卷。新現三卷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與上海博物館所藏72卷的內容風格一致,為研究王安石及宋代歷史、補充史料闕失,提供了重要文獻。」
「公文紙背文獻」
由於紙張短缺,宋代曾有記載「宋時印書,多用故紙反背印之,而公牘尤多」。有學者研究表明,利用舊紙張背面印刷古籍的風氣始於北宋,盛於南宋,繼續於元代,至明代漸少。
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便是印於宋人書簡及公牘之上。上世紀80年代,古代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先生建議將文集的背後影印,遂成巨冊《宋人佚簡》。
《王文公文集》用紙均為向汮所用舒州公庫舊牘的背面印製,記錄了向汮與8位同僚們之間往來的信札與公文,每頁均鈐有「向氏珍藏」楷書朱文長方印章。
向汮本是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南渡僑寓鎮江,向氏為兩宋望族,向汮為向子莘幼子、向敏中五世孫。宋神宗趙頊立向皇后以來,其族愈穎。南宋紹興末年,向子固曾任揚州知府,向子忞曾任江南東路計度轉運副使,向氏一門備受重用。
在這些往來信札與公文上,記錄了向汮與周彥、權安節、吳巘、汪舜舉、鍾世明、張臨、尹機、雷豫8位同僚的往來書信。其中,涵蓋宋人手札38通49頁、酒物帳3頁,共計52頁,是研究宋代職官制度的重要史料。
由於殘文不全,拼接之後,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小綠天樓古代書畫整理工作室首席專家丁小明識讀《王文公文集》卷十七第4頁背面的向汮佚札內容為:「汮啟,不審爾辰臺用何似。伏乞。」這兩行字,從內容來看是不完整的。
之所以這樣識讀,丁小明表示,這可以從這批宋人佚札中找到內證,如同批信札中有一通權安節的信札內容就是:「安節啟。不審爾辰臺候何似。伏乞上為廟朝倍保臺重。安節下情無任祝頌之至。謹啟。」
由此可見「伏乞為廟朝倍保臺重」云云,其實是當時官場下級致信上級的專用套話,向汮、權安節的書啟中都在應用。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顧宏義也指出:「卷十七第9頁跟第10頁就是一封公札,是一條『拼』的內容。下屬跟上司說:我這個事處理得不好,請求你原諒。『拼』對相關制度、官場文明、士大夫交遊研究會帶來很大幫助,因為現在往往書信只保存主幹部分,抬頭和下面都沒有,但其實這裡面非常講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劍研究宋代文學已久,他認為:「官方公函和私函能夠形成一種互動,正是發現這批公文紙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此外,《宋人佚簡》具有特別的書法價值。向汮的字舒朗之中不失流美的風韻,鍾世明的字筆勢開張,結體寬博,頗有大家風範;周彥的字古雅敦厚,很顯然這是一位有學識的文人書法家。這些對於今天的書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