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漆研絕技」,美若七言絕句?羅源林氏兄弟與「大漆」的奇妙情緣

2020-12-19 騰訊網

誰家「漆研絕技」,美若七言絕句?

羅源林氏兄弟與「大漆」的奇妙情緣

洪映 康琳 黃益輝

【名詞解釋:大漆是與絲綢、陶瓷一樣名動天下的中國獨特元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與「大漆髹飾」相關的項目有19項。大漆有生漆、土漆、木漆、金漆等不同的叫法,但在我國,大漆被稱為「國漆」,大漆、漆藝和我國傳統文化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在國外,大漆又常常被人們稱為「中國漆」。中國對漆的使用有8000多年的歷史,它賦予了器具豐富的色彩,刻畫了中國最美的記憶。】

圖為:林維鑾(右)、林維惠(左)兄弟

從繼承父輩手藝,默默從事寺廟裝飾,到另闢蹊徑,毅然轉向漆藝創作,來自羅源縣碧裡鄉溪邊村的林維鑾、林維惠兄弟倆,來到閩侯縣上街鎮的根雕創意園,歷經四年摸索,秉承「羅源工」精工細作的理念,在脫胎漆器的技術基礎上大膽突破、跨界融合,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大漆」復興之路。

從「茶空間」到無限空間

「這一套紅黑色調的『蘭亭雅集』,靈感來自王羲之的《蘭亭序》。那天我讀到其中一句『流觴曲水』,頓時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便有了這個茶盤的創意。」林維惠介紹手中自製的漆藝茶盤,眼中滿含珍愛。約三尺長、八寸寬的黑色茶盤上,「流淌」著一條蜿蜒迂迴、曲線曼妙的「紅河」,品茗間仿佛看見文人墨客在溪流邊吟詩唱和、風雅非凡;「紅與黑」的經典碰撞,漆面如緞的美妙觸感,使得傳統與時尚完美交融。

圖為:漆藝茶盤「蘭亭雅集」

在茶盤的靈感引領下,一整套以實木為胎、大漆為面、紅黑為主色、中國風為格調的「蘭亭雅集」,完美鋪陳在兩兄弟的工作室「漆研堂」中,並成為他們近期的主打產品,供不應求。

兄弟倆介紹說,茶桌的實用特點決定了作品多以木質為原胎,而技術上則與福州傳統的「脫胎漆器」一脈相承,主要區別在於去掉了「脫胎」的環節。「給茶桌、茶盤上漆不難,可要實現陶瓷和大漆的結合,當初可費了不少神。」林維惠回憶說,幾度失敗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得到福建漆藝大師、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周榕清的指點,頓時打開了漆藝殿堂的大門。

圖為:陶瓷和大漆結合的作品

「那次帶學生去木雕城實習,偶遇從事漆藝的兩兄弟,他們非常謙虛好學。那時我剛從東京藝術大學交流回來,就把傳統技法的竅門及日本的先進技術分享給他們,還經常帶他們去各名家工作室參觀學習。」周榕清讚許地說,兄弟倆可以說是飛速進步,很快在福州的漆藝領域脫穎而出。

在周教授的點撥下,兄弟倆逐漸明白了陶瓷上漆的要領,如表面先要變粗糙,要掌握烘烤的火候,要調整大漆的配方等。他們不厭其煩反覆實驗,把一批半成品分別進行浸泡、水煮、暴曬,每天觀察、比對、分析、總結,直到陶瓷與漆面完美貼合。

嘗到了給陶瓷上漆的甜頭,兄弟倆還嘗試在各種金屬、石頭上進行漆藝創作,甚至尋求3D列印的突破,在產業發展的跨界融合上積極探索。「大漆在我國有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珍貴的『非遺』文化。我們這一代既然選擇了傳承,就要有創新的意識和使命。『茶空間』系列成熟後,我們將把漆藝拓寬到更多空間,實現大漆的無限可能。」哥哥林維鑾堅定地說。

從寺廟裝飾到漆藝創作

說起大漆,兄弟倆如數家珍。原來,他們和兩個哥哥從小就跟隨父親,在村鎮、縣裡甚至市裡的大小寺廟,從事修繕、裝飾工作,早就和雕刻、油漆等結下不解之緣。父親和哥哥至今仍在寺廟中忙碌,而四年前的那一次之後,他倆選擇了另闢蹊徑。

圖為:繁忙的漆器生產車間

「2016年的那天,我們在三坊七巷的一個展廳裡發現,小小的漆藝茶盤,竟標出9000多元的高價,頓時震驚了:能不能讓大漆不要這麼高高在上,而是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如我們試一試。」就這樣,他們憑藉從小積累的技術,開始嘗試從寺廟裝飾轉向漆器製作。

圖為:林維鑾正在給漆器「揩青」

漆藝是福州的歷史文化名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漆的開採卻並不廣為人知。兩兄弟說,「百裡千刀一斤漆」,採漆工人通常要走幾百裡、割上千刀,才能採到一斤的漆。大漆因來之不易、取材天然、健康環保而價格昂貴,兄弟倆只能通過儘量縮短工期來降低成本。他們精心設計「蔭房」,讓光照、溫度、溼度等變得可控。「天氣不可能配合我們,所以我們就要在蔭房裡調配『天氣』。每樣作品都要進出『蔭房』20多次才能完工。」

兄弟倆說,做漆要有適宜的天氣,幾乎是「人做一半、天做一半」。周杰倫在《青花瓷》中唱道「天青色等煙雨」,待到煙雨迷濛時才能燒制出夢幻的天青色,就是這個道理。

「蔭房」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天氣、提高了效率,然而漆器的製作仍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繁瑣工序。在「漆研堂」的雙層工作樓裡筆者看到,工匠們正埋首於各自的活兒:樓下是相對粗放的木胎切割、裱褙、造型、打磨,樓上是精細度不一的打鏈、刷漆、水磨、推光、揩青等加工環節,每個作品的成型竟然需要四、五十甚至上百道工序。

「大漆與化工漆相比材料珍貴得多,所以不能噴漆只能手刷,推光的工序更是非人工不行,缺少耐心、沒有工匠精神是幹不了這行的。」哥哥林維鑾說,由於諸多因素造成大漆製品價格相對昂貴。於是他們在構圖過程、製作工序上形成梯度,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適應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從壯大團隊到產業振興

林維惠專注的神情吸引了筆者的注意:他正用尖尖的鑷子夾取細碎的蛋殼,粘上漆後拼貼在一張茶桌的仙鶴圖案上。大小不一的細碎蛋殼,或疏或密地細緻粘貼著,呈現出仙鶴白羽的漸變,實在惟妙惟肖。

圖為:林維惠正在粘貼蛋殼

「一天還完成不了一隻。這幅《瑞鶴圖》有20多隻白鶴,我已經完成大半,用時超過一個月。」林維惠說,大漆呈深褐色,彩色礦粉調不出白色,只能用蛋殼來代替,這手法在傳統「漆畫」中也經常用到。望著桌案上振翅群舞的仙鶴,劉禹錫筆下「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境翩然浮現,這「漆研絕技」竟美若「七言絕句」!

圖為:林維惠正在粘貼蛋殼

圖為:《瑞鶴圖》半成品的局部

圖為:運用「蛋殼貼」工藝完成的作品

漆藝作品不僅美在意境,還美在手法,每一道工序都講究周到、細膩、圓潤、飽滿,「推光」工序更有極致的要求:將髮絲揉成團、蘸取麵粉,經由女子的手,在漆器表面耐心推磨、直到順滑如綢緞。髮絲、麵粉、女子的手,無一不是溫潤柔和的代名詞,如此「溫柔」的協奏,才能譜出漆器行雲流水般的絕美韻律。

圖為:漆器製作工序之一——「推光」

圖為:漆器製作工序之一——「推光」

「福州在我國享有『漆都』的美譽,全國漆藝協會也設在福州,不久前市裡還印發《福州市漆藝保護與產業發展規劃》,可見當下福州的漆藝發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兼備,處於蒸蒸日上的朝陽態勢。」周榕清說。兩兄弟也介紹說,目前他們只需專注於『茶空間』產品的自由創作和私人訂製,自有茶企業或網上銷售團隊主動聯繫訂購,完全不用愁銷路。

借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關注、大力發展的東風,兩兄弟逐漸帶出了一支數十人的羅源漆器製作團隊,「家鄉羅源一直名聲在外的就是『壽山石雕刻』,『羅源工』也因而出名。我想我們絕不能辜負『羅源工』的美名,也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就算做到80歲依然熱愛,依然堅持。」林維鑾說,接下來他們考慮和羅源縣職業中學合作,開設漆藝展館或課堂,引領更多家鄉人認識、從事漆藝,讓「國漆」這一傳統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綻放異彩。

羅源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編輯:洪映、康琳、黃益輝

監製:黃振法、洪映

相關焦點

  • 次韻宋朝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
    ,但是品味一下唐時代的絕句和律詩,與宋時代的風格有著截然的不同。唐時的律詩和絕句,讀起來猶如精靈在雲中跳躍、歡呼,讓然覺得瑰麗、灑脫,清新、可愛。但是宋時的律詩和絕句,感覺完全不一樣,讀起來猶如濃雲密布,江水截流,讓人覺得渾厚、踏實,卻少了一份內在的清新,少了一份文人的淡然和飄逸。比如今天讀到北宋末年的接觸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那種渾厚的感覺能讓人捶胸氣喘。
  • 「詩仙」李白的經典七言絕句,美到讓人沉醉!
    李白的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這是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所寫的一首詩,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 七言絕句|瑤琴嘆:伯牙摔琴謝知音,瑤琴豈只屬一人?
    星火詩選○七言絕句·瑤琴嘆 七言絕句·瑤琴嘆 伯牙摔地謝知音,鳳尾寒魂化粉塵。
  • 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起來讓人唇齒留香
    比如晚唐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的杜牧,是寫七言絕句的高手,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沉鬱氣質,往往更能讓人感懷頗多。不論是他洋洋灑灑的《阿房宮賦》,還是他「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自我感懷,又或是《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暗諷,無不充斥著傷感的滋味。
  • 二年級下冊第15課《古詩二首》品讀杜甫對仗最工整的七言絕句
    2.學習古詩《絕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和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讚美之情。絕句是我國古詩體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今天,我們學習的《絕句》是一首七言絕句,對仗工整。首先,理解詩意。
  • 《全唐詩》八首著名七言絕句,一句比一句經典!
    《全唐詩》八首著名七言絕句,一句比一句經典! 長信秋詞(五首其二)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 蘇軾的七言絕句《海棠》一詩,真的只是在寫海棠花嗎?
    欣賞完後,提筆寫下了這首名為《海棠》的七言絕句: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環境,後兩句抒寫對海棠的喜愛之心事。詩人並未直接描繪海棠是如何美麗動人,而是將它的美浸染在整個環境裡。「嫋嫋」一詞,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裡的「嫋嫋兮秋風」一句,盡顯春風的旖旎動人。海棠身在這樣的環境裡,她的嬌柔嫵媚自然不言而喻。緊接著,詩人寫了海棠夜晚時的情景。「香霧空濛」四字,給人一種朦朧美。
  • 原創七言抒情詩一首《春雨寒》-木煜子
    原創七言記遊詩一首《四月酒醉夢臨桃花源》-木煜子原創七言絕句一首《春江月》-木煜子原創七言抒情詩一首《清明祭》-木煜子原創七言絕句一首《玉蘭花》-木煜子
  • 這些六言絕句,比五言七言詩還要美,一眼萬年
    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的範疇。根據每句字數,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即使如此,六言絕句不乏名篇。《歸山作》【唐】顧況心事數莖白髮,生涯一片青山。
  •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
    此格式,由兩個「平起仄收不入韻式」七言絕句格式,銜接組成。二、四、六、八句需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如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悽涼地(平平仄仄平平仄),二十三年棄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懷舊空吟聞笛賦(仄仄平平平仄仄),到鄉翻似爛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 讀睡詩詞精讀|楊勝利:詞牌吟七言絕句100首
    讀睡詩詞精讀|楊勝利:詞牌吟七言絕句100首 2020-11-11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
    由於唐詩風格多變,律詩、絕句、古風、歌行等各領風騷,難以一概而論,今天只選擇其中一個分類,那就是:七言絕句。但是說起絕句,杜甫也不可忽視。這首《江南逢李龜年》初讀似乎平平無奇,但是結合當時安史之亂的背景來看,我們就可以在短短二十八個字中,讀出一個朝代的落寞,也可以讀到詩人一生的飄零。盛世歌舞昇平,末世花自飄零,無限感傷。
  • 《兄弟兄弟》熱播 斯琴高娃黃曼再續母女情緣
    網易娛樂10月15日報導 由重慶笛女阿瑞斯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出品,斯琴高娃、陳建斌、黃曼、姚卓君、王文杰聯袂出演的民國史詩大劇《兄弟兄弟》近日正在安徽、遼寧、湖北衛視熱播中。這七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兒孟若因由黃曼扮演。早在電視劇《母親母親》中演員黃曼飾演最讓婆婆(斯琴高娃飾)心生怒火,恨得牙癢的二夫人「子萍」一角,此次在《兄弟兄弟》中搖身一變成了孟府裡性情最為柔弱,為家族不惜犧牲一切的「孟若因」,命運坎坷,感情波折,與「子萍」尖酸刻薄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 唐代才女的一首絕句,充滿機智和理趣,令人感觸頗深
    下面介紹唐代才女的一首絕句,充滿機智和理趣,令人感觸頗深。海棠溪唐代:薛濤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她喜談笑,人稱詼諧能手,又工於七言絕句,頗多顯示即興之才與機智乖巧的詩作。這首詩描寫海棠盛開的溪谷全景,映在水面上海棠花的花影,以及河岸邊曬著染紅的花布、與海棠花爭相比美的情景。首句筆調凝練,「春教風景駐仙霞」。作者採用了擬人筆法,描繪出溪谷兩岸海棠花爛漫盛開的盛景。
  • 古詩《夏日絕句》
    她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被千古流傳,題目是《夏日絕句》。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絕句嗎?七言絕句,全詩為四句。每句有七個字的叫「七絕」,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四句押為兩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李清照寫的《夏日絕句》來領略女詩人筆下的西楚霸王的英雄魅力吧。一 ,學習目標1 學習生字詞語。2 了解項羽及作者李清照。
  • 子月有約–穿越山水,朵兒老師與大漆結緣
    歷史悠久的大漆工藝,因枯燥複雜即將失傳。近兩年,品茗、燃香、插花和收藏在國內盛行,以修復陶瓷、紫砂器皿為主的大漆修復工藝也日漸流行。 朵兒老師是一位幽雅,恬靜,秀麗,古典一身的蘇州女子,典型的小家碧玉型的女士。我們也是通過一次雅集活動結識,當時朵兒老師帶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大漆主人描金杯吸引了我的眼球。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在共同遵守平仄關係的律句規則下,四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絕」,分別稱為「五絕」、「七絕」;八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詩」,分別稱為「五律」、「七律」;超過八句,十句以上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排律」,即「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所以,按照題主的問題來回答的話,答案當然是近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