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大雄寶殿:現存最大的遼金建築,身上滿是歷史的細節

2021-01-12 斜陽浪遊記

我們繼續探訪大同巨剎華嚴寺,上一篇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天宮樓閣與東方維納斯背後的遼代佛國世界介紹了華嚴寺的歷史與遼構薄伽教藏殿,接下來看看現存的遼金最大木構:華嚴寺大雄寶殿。

告別薄伽教藏殿,可登上西邊新修的華嚴寶塔。地宮據說用了 100 噸純銅來打造,一片金黃,確實閃瞎我的眼。登上頂層可俯瞰上、下華嚴寺以及整個大同古城中心區域,視野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一旁拆掉的老城,一片廢墟,和隔壁看上去很新很華麗的華嚴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總在不停地改變著世界,究竟什麼能真正抵禦時間呢?

▲華嚴寺南邊的舊城區,拆了好幾年

01外觀與裝飾

視野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要數上華嚴寺中建於金天眷三年(公元 1140 年)的大雄寶殿。這也是現存遼金木構建築中體量最大的一座。據殿內梁枋上的題記,這座巨構的建造持續了四年以上的時間。大殿立於高四米的臺基(現存遼金建築中最高者)之上,氣勢恢宏。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十架椽,長寬比接近 2:1,為單簷廡殿頂。屋頂坡面平緩,出簷較深,簷口平直,散發出古樸的氣息。

▲遼金巨構大雄寶殿與高高的臺基

▲感受一下四米高的臺基

登上臺基,更能體會到大殿體量之大。當中只開三道板門,都為營造法式中壺門的樣式,形制古樸,比例也與柱枋相符,很可能為金代原物。當心間上有兩塊匾額,一為明宣德二年的「大雄寶殿」,一為明萬曆四年的「調御丈夫」。屋頂的鴟吻也非常巨大,由黃綠色琉璃製成,高 4.5 米,是現存最大的琉璃鴟吻。其中北端的為金代原物,下部龍首向前探出,發達的前爪撐著屋頂,大口張開吞下正脊,姿態頗為生動。

▲大雄寶殿正立面圖(圖:《從上華嚴寺看遼代建築裝飾藝術》)

▲大雄寶殿近景

▲當心間的明代匾額

▲北端(右)鴟吻為金代原物,相比南端(左)的明清鴟吻,姿態比例更加優美

外簷鬥栱共五種,其中柱頭為標準的五鋪作雙杪計心造,耍頭為批竹昂式。撩風槫下置有通長的挑簷枋。當心間補間鋪作出 60° 斜栱,稍間出 45° 斜栱,為典型的金代風格,豐富了外簷鬥栱樣式。雖然大殿是金代重建的,但很多地方還留有遼代的做法。比如闌額和普拍枋出頭處不加裝飾,而是垂直截取,沿襲了遼代舊制 。

▲大雄寶殿的外簷鬥栱

▲大雄寶殿稍間的 45° 斜栱,耍頭為翼形

02殿內空間與梁架

走進殿內,立馬感覺到室內的空曠。最邊上的盡間兩縫用的是標準的五間六柱,而中間的七間六縫前後僅用四柱,每縫僅用兩根金柱,同時這兩根金柱向內移動了一些,位於兩山次間中線上。這種減柱加移柱的方式也是金代的典型做法,屬於《營造法式》中「金廂鬥底槽」的一種變體。這樣既節省了用料,又給兩排金柱前後均留下了一間半的較大空間,便於觀瞻與禮佛。

配合中央五間十架椽四柱的做法,前後用三椽栿對中間的四椽栿,其上是帶有彩繪的平棊(天花板),為明宣德四年至景泰五年所增補。

▲殿內空間

▲大雄寶殿平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03佛像與壁畫

中央佛壇上是明代的五方佛。中間三尊木雕是宣德二年由寺僧瞭然禪師於北京所塑,邊上兩尊泥塑由姿寶和尚完成於景泰五年。佛像面部方正,上額較寬,螺髻頂上有寶珠,背光裝飾繁複,帶有火焰紋與大鵬金翅鳥,為藏密風格。大殿南北兩側還有二十諸天的塑像,身體前傾,姿態各異。殿內四壁上繪有巨幅壁畫,為清光緒年間民間畫工所在明代壁畫的基礎上重繪,保留了一些前朝的構圖,但技法相對粗糙。壁畫內容豐富,涉及華嚴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共繪有人物五千多個,總面積在山西省內僅次於永樂宮。

▲金身五方佛

▲壁畫《西方淨土變》(圖:《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壁畫研究》)

▲壁畫細節(圖:《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壁畫研究》)

大雄寶殿中佛像與壁畫的布置反映了明代華嚴宗的發展,尤其是對禪宗的吸收,同時也延續了與密宗的融合。而五方佛中間毗盧遮那佛背後的當心間正是華嚴三聖的壁畫,也體現了整座寺院以華嚴宗為統攝。

全新的華嚴寺,吸引了不少來到大同的遊客,在這裡佇立近千年的薄伽教藏殿與大雄寶殿,看著周圍的廢墟與高樓和來來往往的人群,不知會作何感想?當年營造學社的前輩們在此發現了遼金建築的秘密,一定非常開心吧。今天我們來到這裡,被藝術與文化打動,同樣激動異常。前人的精神通過建築跨越時代,觸及今人,大抵也是一種永恆。

參考資料:

《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 梁思成、劉敦楨

《從上華嚴寺看遼代建築裝飾藝術》 趙黛麗

《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壁畫研究》 曹巍

喜歡古建築和博物館的朋友歡迎關注本號:時差博物館,下一篇我們將繼續來看華嚴寺的另一座遼金建築:大雄寶殿。

相關焦點

  • 山西這座寺廟 有國內最大純銅地宮 罕見露齒觀音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作為一個濃縮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都,大同境內遺存了大量文物古蹟,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於大同古城西南隅的華嚴寺。據記載,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
  • 不出名的大同華嚴寺,竟有一尊東方維納斯,四朝合一的大雄寶殿
    這兒每個古剎都有傳說,不過傳說大同的靈氣有七分都藏在華嚴寺裡。位於大同古城內,華嚴寺始建於遼代,以大乘佛教經典之作《華嚴經》命名,是中國現存時間較早,保存較為完整的遼金時期寺廟建築群。分成上華嚴寺與下華嚴寺,實際上是連成一體,整體也不大。由於契丹人崇拜太陽「西行為尊」的習俗,所以坐西方向東。觀光點為上華嚴寺大雄寶殿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 盤點|中國木結構建築之最
    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天津獨樂寺現存最古老的木構樓閣建築獨樂寺是遼代木結構建築,位於天津市薊縣,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
  • 新型佛教叢林花都華嚴寺:廣州規模最大的新建寺院
    2020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將於9月25日開幕,這一嶺南佛教盛事以「新時期佛教中國化的經典闡釋」為主題,由廣東省佛教協會主辦,廣州華嚴寺承辦,並落地在廣州華嚴寺。目前廣州市規模最大的新建寺院,是一處集參禪學佛、佛教文化研究、福利濟世為一體的新型佛教叢林,更是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指定的重要宗教活動場所,花都區政府將華嚴寺列為「花都文化名片」。
  • 旅遊界常說:「五千年歷史在山西」山西歷史在哪裡?大同古城區
    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歷史為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古城導遊圖鼓樓。 布滿了銅釘的朱漆大門上了鎖,不對遊客開放。這座清代建築,飛簷翹角,三樓簷下的匾額上有「鼓樓」二字,二樓簷下的匾額上有「聲聞四達」四字。
  • 讓我們一起領略下古代建築的神奇吧
    44.朔州崇福寺 一處規殿閣群居的古寺廟 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 殿頂綠色琉璃殿內前簷隔扇 大雄殿是古代遺存最大的佛殿
  • 我國遼寧千年寺廟,佛像竟徒手接炮彈,還代表中國建築最高水平!
    眾所周知,我國是著名的佛教大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的發展也是特別的廣泛,所以在很多地方隨處可見寺廟的身影,但是你知道在我國還有一座非常厲害的佛像,不僅可以徒手接炮彈,還代表了十一世紀中國建築的最高水平!
  • 廣種福田丨大雄寶殿三樓守護寶殿榮盛長安的銅門募化中……
    廣種福田丨大雄寶殿三樓守護寶殿榮盛長安的銅門募化中……彌陀寺大雄寶殿三樓內部裝修彩繪,貼金後···將會安裝大雄寶殿三樓的守護者——千年銅門一座寺可以存世百年乃至千年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主殿也是寺院的核心建築
  • 福建一處地標古建築,號稱省內最大佛教寺院,當地人搶著去
    福建一處地標古建築,號稱省內最大佛教寺院,當地人搶著去說到福建的建築藝術,可謂是百花齊放,土樓大廈,都體現了福建人民的高技術水平。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內已經有1300年以上的歷史,開元寺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院,現主要製造第二代的寺廟的事實,現在保存在明、清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 a級景區,境內的東西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但它存在的意義,體現了我國石造藝術的高度。
  • 盤點中國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築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高光時刻,引人懷想。而一個王朝的氣質自然也會反映到實物上,唐代的建築便是如此。通過文獻與考古發掘的印證,長安大明宮的含元殿、麟德殿,洛陽的武則天明堂,都是宏偉至極的巨構,比明清現存的故宮太和殿、長陵祾恩殿,尺度要大上不少,其中武氏明堂更是中國有史以來體量最大的建築。
  • 在太原雙塔寺大雄寶殿之前,七座紫霞仙是明代牡丹多的古老寺院
    太原是一個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都。歷史上有八種風景,第一個是雙塔凌霄,在太原市區東南3公裡,郝莊村南山哨所,永祚寺雙塔,也叫雙塔寺,靠近太原火車站。這兩座塔建於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這裡有寺廟,塔院,石碑畫廊,文峰塔,還有佛塔。雙塔寺的大雄寶殿是一座磚混仿木建築。
  • 曾為《一代宗師》取景地,遼寧這座千年寺院,譽為中國第一大雄寶殿
    翻開奉國寺的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一座始建於遼開泰九年,也就是說到今年2020年的時候,奉國寺正好迎來了1000年歷史。奉國寺鼎盛時期在遼金元三個朝代,當時的規模甚是龐大。不過到了明清時期奉國寺經歷了嚴重的破壞,僅僅保存了大雄寶殿,直到如今大雄寶殿依然堅強地屹立著,見證著它的千年歷史。憑藉著如此珍貴的遺存。
  • 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不在中國,故宮太和殿只能排第三!
    提起木質建築,大多數人都會先想到我國古代的輝煌建築史,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記載在了人類的發展史當中。但你們知道嗎?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卻並不在我們中國,甚至我們中國故宮的太和殿只能夠排名第三。排名在我們中國之前的,都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 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