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探訪大同巨剎華嚴寺,上一篇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天宮樓閣與東方維納斯背後的遼代佛國世界介紹了華嚴寺的歷史與遼構薄伽教藏殿,接下來看看現存的遼金最大木構:華嚴寺大雄寶殿。
告別薄伽教藏殿,可登上西邊新修的華嚴寶塔。地宮據說用了 100 噸純銅來打造,一片金黃,確實閃瞎我的眼。登上頂層可俯瞰上、下華嚴寺以及整個大同古城中心區域,視野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一旁拆掉的老城,一片廢墟,和隔壁看上去很新很華麗的華嚴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總在不停地改變著世界,究竟什麼能真正抵禦時間呢?
▲華嚴寺南邊的舊城區,拆了好幾年
01外觀與裝飾
視野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要數上華嚴寺中建於金天眷三年(公元 1140 年)的大雄寶殿。這也是現存遼金木構建築中體量最大的一座。據殿內梁枋上的題記,這座巨構的建造持續了四年以上的時間。大殿立於高四米的臺基(現存遼金建築中最高者)之上,氣勢恢宏。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十架椽,長寬比接近 2:1,為單簷廡殿頂。屋頂坡面平緩,出簷較深,簷口平直,散發出古樸的氣息。
▲遼金巨構大雄寶殿與高高的臺基
▲感受一下四米高的臺基
登上臺基,更能體會到大殿體量之大。當中只開三道板門,都為營造法式中壺門的樣式,形制古樸,比例也與柱枋相符,很可能為金代原物。當心間上有兩塊匾額,一為明宣德二年的「大雄寶殿」,一為明萬曆四年的「調御丈夫」。屋頂的鴟吻也非常巨大,由黃綠色琉璃製成,高 4.5 米,是現存最大的琉璃鴟吻。其中北端的為金代原物,下部龍首向前探出,發達的前爪撐著屋頂,大口張開吞下正脊,姿態頗為生動。
▲大雄寶殿正立面圖(圖:《從上華嚴寺看遼代建築裝飾藝術》)
▲大雄寶殿近景
▲當心間的明代匾額
▲北端(右)鴟吻為金代原物,相比南端(左)的明清鴟吻,姿態比例更加優美
外簷鬥栱共五種,其中柱頭為標準的五鋪作雙杪計心造,耍頭為批竹昂式。撩風槫下置有通長的挑簷枋。當心間補間鋪作出 60° 斜栱,稍間出 45° 斜栱,為典型的金代風格,豐富了外簷鬥栱樣式。雖然大殿是金代重建的,但很多地方還留有遼代的做法。比如闌額和普拍枋出頭處不加裝飾,而是垂直截取,沿襲了遼代舊制 。
▲大雄寶殿的外簷鬥栱
▲大雄寶殿稍間的 45° 斜栱,耍頭為翼形
02殿內空間與梁架
走進殿內,立馬感覺到室內的空曠。最邊上的盡間兩縫用的是標準的五間六柱,而中間的七間六縫前後僅用四柱,每縫僅用兩根金柱,同時這兩根金柱向內移動了一些,位於兩山次間中線上。這種減柱加移柱的方式也是金代的典型做法,屬於《營造法式》中「金廂鬥底槽」的一種變體。這樣既節省了用料,又給兩排金柱前後均留下了一間半的較大空間,便於觀瞻與禮佛。
配合中央五間十架椽四柱的做法,前後用三椽栿對中間的四椽栿,其上是帶有彩繪的平棊(天花板),為明宣德四年至景泰五年所增補。
▲殿內空間
▲大雄寶殿平面圖(圖:中國營造學社)
03佛像與壁畫
中央佛壇上是明代的五方佛。中間三尊木雕是宣德二年由寺僧瞭然禪師於北京所塑,邊上兩尊泥塑由姿寶和尚完成於景泰五年。佛像面部方正,上額較寬,螺髻頂上有寶珠,背光裝飾繁複,帶有火焰紋與大鵬金翅鳥,為藏密風格。大殿南北兩側還有二十諸天的塑像,身體前傾,姿態各異。殿內四壁上繪有巨幅壁畫,為清光緒年間民間畫工所在明代壁畫的基礎上重繪,保留了一些前朝的構圖,但技法相對粗糙。壁畫內容豐富,涉及華嚴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共繪有人物五千多個,總面積在山西省內僅次於永樂宮。
▲金身五方佛
▲壁畫《西方淨土變》(圖:《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壁畫研究》)
▲壁畫細節(圖:《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壁畫研究》)
大雄寶殿中佛像與壁畫的布置反映了明代華嚴宗的發展,尤其是對禪宗的吸收,同時也延續了與密宗的融合。而五方佛中間毗盧遮那佛背後的當心間正是華嚴三聖的壁畫,也體現了整座寺院以華嚴宗為統攝。
全新的華嚴寺,吸引了不少來到大同的遊客,在這裡佇立近千年的薄伽教藏殿與大雄寶殿,看著周圍的廢墟與高樓和來來往往的人群,不知會作何感想?當年營造學社的前輩們在此發現了遼金建築的秘密,一定非常開心吧。今天我們來到這裡,被藝術與文化打動,同樣激動異常。前人的精神通過建築跨越時代,觸及今人,大抵也是一種永恆。
參考資料:
《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 梁思成、劉敦楨
《從上華嚴寺看遼代建築裝飾藝術》 趙黛麗
《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壁畫研究》 曹巍
喜歡古建築和博物館的朋友歡迎關注本號:時差博物館,下一篇我們將繼續來看華嚴寺的另一座遼金建築:大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