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
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群山中依稀看到多魁村幾處民房以及一個煤礦,道路也不是那麼的寬闊平坦,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安閒舒適。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家庭住房安全、飲水保障、主要收入來源、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困難等基本情況的詢問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記得第一次去村民楊德品家走訪時,他的身體很瘦弱,正在編竹簍。家裡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和電器,所有的衣服全部散落的扔了一床,裡屋也顯得凌亂不堪。 當天我便把他的家裡的打掃了一遍,心想著下次帶個簡易柜子來。在後來的一次走訪中給他帶去了電視和衣櫃,走的時候,楊德品拉著我的手不斷道謝,「像家人一樣吶,我都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
從楊德品家出來後,我感覺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他們的淳樸感動了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我所能地去幫助他們,即使每天只做那麼一件小事。 記得第一次去王玉亮家,我只拿了個本子和筆還有一些走訪記錄,天空陰雨綿綿,走到他家門口的時候,兩個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家裡幾口人?現在在那兒做什麼?你們二老身體怎麼樣?兒子結婚了嗎?……」當我得知兩個老人的兒子外出浙江務工,家裡只有60多歲的老兩口。 看著兩個步履蹣跚的老人,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彎著腰在爐火旁做飯,我把這些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後來再去他家時帶去了在鄉裡爭取的床鋪和被子,不管自己能給他們多少,但我會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儘量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一次,王玉亮來村裡辦事,和我聊起了天。「村裡的條件確實越來越好,如今大家用水、用電不用發愁了,院壩也硬化了,路也修到家門口來了。你們還送吃的穿的用的,每天還能烤著火爐拉家常,這都是託共產黨的福啊,原想著窩囊在山旮旯裡一輩子,這下好,碰上好時代了,生活又有盼頭了。」 那一刻,作為一個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讓我覺得駐村工作期間的每一步都是如此的重若丘山,也成了我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經歷,同樣更顯得彌足珍貴。 如今,看到多魁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全家圍著火爐吃著飯,發出的陣陣歡聲笑語,那是幸福的聲音,是溫馨的畫面,是我們扶貧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真實寫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