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

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群山中依稀看到多魁村幾處民房以及一個煤礦,道路也不是那麼的寬闊平坦,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安閒舒適。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家庭住房安全、飲水保障、主要收入來源、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困難等基本情況的詢問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記得第一次去村民楊德品家走訪時,他的身體很瘦弱,正在編竹簍。家裡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和電器,所有的衣服全部散落的扔了一床,裡屋也顯得凌亂不堪。   當天我便把他的家裡的打掃了一遍,心想著下次帶個簡易柜子來。在後來的一次走訪中給他帶去了電視和衣櫃,走的時候,楊德品拉著我的手不斷道謝,「像家人一樣吶,我都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

從楊德品家出來後,我感覺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他們的淳樸感動了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我所能地去幫助他們,即使每天只做那麼一件小事。  記得第一次去王玉亮家,我只拿了個本子和筆還有一些走訪記錄,天空陰雨綿綿,走到他家門口的時候,兩個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家裡幾口人?現在在那兒做什麼?你們二老身體怎麼樣?兒子結婚了嗎?……」當我得知兩個老人的兒子外出浙江務工,家裡只有60多歲的老兩口。   看著兩個步履蹣跚的老人,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彎著腰在爐火旁做飯,我把這些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後來再去他家時帶去了在鄉裡爭取的床鋪和被子,不管自己能給他們多少,但我會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儘量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一次,王玉亮來村裡辦事,和我聊起了天。「村裡的條件確實越來越好,如今大家用水、用電不用發愁了,院壩也硬化了,路也修到家門口來了。你們還送吃的穿的用的,每天還能烤著火爐拉家常,這都是託共產黨的福啊,原想著窩囊在山旮旯裡一輩子,這下好,碰上好時代了,生活又有盼頭了。」  那一刻,作為一個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讓我覺得駐村工作期間的每一步都是如此的重若丘山,也成了我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經歷,同樣更顯得彌足珍貴。  如今,看到多魁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全家圍著火爐吃著飯,發出的陣陣歡聲笑語,那是幸福的聲音,是溫馨的畫面,是我們扶貧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真實寫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田旻佳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  無以言表的「酸」  每月回家一次成了最大的福利,陪家人的時間太短、太少,讀小學的兒子總是生怕剛回家的媽媽又「跑」了,年邁的父母總是在電話中叮囑要照顧好自己……還記得有一次檢查孩子的作業時,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在這裡有了色彩|惠水縣上衙村駐村扶貧幹部羅...
    我叫羅歡歡,1995年生,2018年1月,我入職惠水縣文化館,是一名青年歌手。同年5月,帶著組織的重託和信任,我來到上衙村參與駐村扶貧工作。羅歡歡給貧困戶講解搬遷政策在我駐村的這兩年多的時間裡,發生了很多讓我記憶深刻的事情,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兩兄弟的故事」。  上衙村是非貧困村,村容整潔,民風淳樸。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是我的第二個故鄉|甕安縣猴場鎮馬場坪村駐村...
    我叫唐麟,是甕安縣綜合執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甕安縣猴場鎮馬場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扶貧路上的故事和感悟。  我自從駐村開始,內心就一直告誡自己:在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時間不等人,怎麼能讓他們一家繼續住在危房裡?於是我開始了和他家的拉鋸戰......  每天去一次是常態,周末時與節假日我也時常去勸說。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下沉扶真貧︱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扶貧幹部洪濤
    我叫洪濤,原是赫章縣公安局工作人員,2019年7月9日,下沉到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任扶貧幹部。  沙壩村海拔2100餘米,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村民居住分散。  我積極與貴州梓青傳統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聯繫,多次往返畢節,經過不懈努力,該公司自願捐贈學生校服秋裝155套、冬裝155套,共計310套,合計人民幣32550元。後來我又聯繫到赫章縣方達製鞋也貿易有限公司,該公司無償捐贈學生鞋子155雙,合計人民幣186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茶花村不脫貧,我絕不離開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駐...
    我叫李章勇,今年34歲,2019年7月至今在赫章縣輔處鄉茶花村擔任駐村幹部。茶花村是輔處鄉的深度貧困村,土地貧瘠,產業單一,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想改變這兒的貧困面貌,我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大。截止2019年我們搬遷了55戶302人,現在我們村有331戶156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131戶604人。  深度貧困村要脫貧,要打好產業與就業的組合拳,茶花村產業結構調整種植了中藥材、矮化蘋果、桑樹、刺梨等優勢產業。我們實現了一戶多產業覆蓋,讓群眾實現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脫貧門路。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臉上掛滿笑容 這便是我駐村的意義丨七星關...
    一開始,對駐村工作我是懵懂且好奇的,甚至有些期待。還記得剛到朱昌鎮白泥村時,村支書看到我打趣地說,小姑娘你畢業了嗎? 朱雲燕走訪村民  我想,在脫貧「戰場」上,「90後」確實是比較年輕的力量,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的「90後」,剛踏入職場便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心中不免也有些許擔憂。  當我第一次走訪入戶完畢,回程的路上我不禁陷入沉思,也陷入不安。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在徵得妻子同意後,2020年8月25日晚,我們收拾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帶著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奔赴我所駐的木引鎮木引村,開啟全家上陣的駐村生活。  我與群眾「吵架」   我叫簡萬祥,是羅甸縣融媒體中心的一名記者,2018年11月,按照組織的安排來到木引鎮木引村,成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木引村地處麻山腹地,距縣城54公裡,全村國土面積14.29平方公裡,總人口509戶2173人。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 扶貧路漫漫,不改初心志——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九零後的「小夏書記」丨興義市捧乍鎮鐵廠村駐村...
    這是2019年7月,組織給我分配駐村工作任務時的對話,至今我仍記得十分清晰。說實話,我當時的心情是恐懼的,聽說基層扶貧很苦很累,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麼。  就這樣,7月23日,我第一次來到了我要常駐幫扶的鐵廠村,從此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 兢兢業業辦扶貧,真心實意暖人心——縣農業農村局駐衛莊鎮任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從熟悉的城市來到陌生的地域,心中沒有泛起一絲波瀾,我知道這裡需要我,我知道我的初心就是想為老百姓做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駐村帶貨達人熊江睿
    我叫熊江睿,是一名普通的駐村幹部,2017年,根據工作安排,我從貴州日報融媒體集團來到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開啟我的扶貧工作之旅,作為一名駐村幹部,職責就是讓群眾脫貧致富,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這是脫貧攻堅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老王日子越過越好,我打心底裡高興|赫章縣...
    我和他打起了招呼,他看了看我說:「是黃老師呀,我現在很好,搬遷後在家照顧外孫讀書,閒餘時間逛逛街,在廣場聽聽山歌,日子過得還可以。」柏楊村村民種植半夏老王名叫王付明,原是是赫章縣德卓鎮柏楊村村民,去年作為易地扶貧辦親對象搬到銀穗社區居住。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  作為第一書記,我積極團結兩洋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組成員,戮力同心,抓薄弱環節,抓主要矛盾,不等不靠,主動對接,落實國家扶貧各項方針政策,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等。通過不厭其煩地宣傳和引導,2017年爭取並獲得了全村整組易地扶貧搬遷,全村有60戶282人成功搬出了兩洋村地質災害隱患地段,落戶雷山縣城成了城關鎮的「新居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恐慌的是怎麼開展好扶貧工作、當好脫貧戰士,打贏這場戰爭;期待的是自己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發揮所學、施展才華、貢獻個人力量。  為了讓自己更快更好地轉變學生身份,適應工作角色,我首先從加強自身業務入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明白作為剛入職的新人,更是處處皆要學習、人人皆可學、事事皆能學。
  • ...扶貧故事」能為貧困群眾辦實事我倍感欣慰|赫章縣羅州鎮銅建村...
    我叫朱緒盟,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羅州鎮銅建村的第一書記。  2018年3月底,按照縣委的統一安排部署,我有幸成為一名駐村幹部,被派到羅州鎮銅建村擔任第一書記。  來到該村後,我首先走村串戶,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全村基本情況,經過多方了解,銅建村河邊組村民馬學才,情況非常特殊,讓我非常牽掛他家的生活。我了解後得知,馬學才家共8口人,其中馬學才夫婦到浙江務工。在此期間,馬學才患重病,在浙江醫治花費了10多萬元,由於不符合報銷政策,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成了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