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為何要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這兩本家喻戶曉

2020-12-17 格子道歷史

文/格子道歷史

「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

這是魯迅先生對《儒林外史》的評價,而該書也算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諷刺小說,更是中國小說史上少有的幾部出類拔萃的巨製之一。

而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的構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王朝都高度的重視文學作品。許多突出的朝代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著,這些文字不僅記載了古人社會生活的點滴,也能讓今人窺測到前輩的思想和時代背景。

在新中國前,六大名著的說法耳熟能詳,可是在建國之後,人們知道更多的則是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而《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卻不再出現,兩部著作被有意的忽略,其中有哪些典故,又有什麼深刻內涵呢?

答案是,如今在傳播領域講求正能量,給人們正確的教育,帶來積極性,一些作品中不符合時代特徵的自然不應該大肆傳播。

而這兩本書一本刻畫了官場黑暗,另一本則是怪力亂神,自從唯物主義被提升到核心高度後,作品就失去了市場,更多的是在影視作品中被引用。

一,儒林外史

書成於清代中期,是本長篇小說,一經出現,立即在讀書人中競相傳。傳播到了嘉慶八年出現了刻印版,全書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功名利祿四個字。

然而,在漫長的封建和專制時期,儒學思想被歷代統治者高度強調,讀書人都是儒生,在面對科舉和吏治時表現出的虛偽造作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作者吳敬梓妙筆生花,對人物性格的張力把握運用自如,書中大多採用諷刺的手法,讓人讀後忍俊不禁。

雖然成書較晚,但是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甚至被影印成多國文字出版。書中的時代背景跨度達到將近200年,從元末明初一直寫到萬曆四十四年,借用一個朝代的興衰看透這些追逐著功名利祿的學子們。

書中刻畫了許多活靈活現的人物,在文字獄頗為興盛的乾隆一朝,出現儒林外史這樣的佳作實屬不易,作者寫作手法高超,把在清朝發生的科舉和官場弊病代換到了明朝。

那時正值乾康盛世的末期,資本主義開始在中國出現,而與此同時,腐敗的封建禮教時時刻刻的束縛著人心,這些十指不沾泥的學子為了考八股,為了光宗耀祖,在名利場中充分的展現了虛偽和醜惡。

有許多故事耳熟能詳,例如範進中舉就曾入選中學課本,變成家喻戶曉的古代故事。

話說那範進,是一個無用之人,到了50多歲仍然頻繁光顧考場,卻連個秀才也考不中。家中貧困潦倒,後來他碰到了自己的伯樂,雙方惺惺相惜,在對方的提攜之下,範進成為舉人,後來因為喜極而泣,竟無法把握自己,瘋掉了,上演了一場活生生的八股悲劇。

自從辛亥革命後,王朝就走入了末日,現代教育引入中國已經超過百年,八股文章也正式走入了歷史。

可是書中某些深刻的隱喻仍然反覆被人們借用,自然就不符合當下強調的價值觀念,所以,自然會被刪除!我們再來看看《聊齋志異》為何被刪除!

二,聊齋志異

人們對聊齋如雷貫耳大多是因為9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但實際上,聊齋志異是一本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同樣書成於清朝,由491個短篇小故事構成。

有意思的是,許多故事當中都強調了愛情主題。尤其是和花妖,狐妖間的跨界戀更是遠超當時人們的接受範圍,被認為是作者借用文字對封建禮教的反抗。

聊齋志異給後期港臺影視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可一個出生於正統書香門第的讀書人不好好考取科舉,為什麼要寫這麼多怪力亂神的小故事呢?更何況在文字收緊的清朝,讀書人的思想本身就被禁錮得很嚴,蒲松齡又怎麼會腦子開竅,花去大量的時間搜集這麼多鬼怪故事?

可能是因為,蒲松齡這個人腦子比較活泛,從小就不願在一棵樹上吊死,幾次科舉不能成功後他改弦更張,決定完成自己的第二志願,當一個大文豪。

可是每個人的長處不同,你不能要求每一個玩文字的人都變成李白杜甫。在清朝,小說已經變成常見的文學載體,用通俗的文字寫出完整的故事更容易在底層大眾中引起共鳴。

為了完成作品,他一邊教書一邊開茶館,不過規矩很奇特,沒錢也可以來喝茶,但是必須帶來一個足以打動蒲松齡的離奇故事,收錄後版權歸他。

就這樣,日復一日,聊齋志異的骨架漸漸豐滿起來,在當時,寫作一本書需要反覆修訂。他本人更是嘔心瀝血,經歷了長達40年的寫作之後才把這491個故事集結成書。

也許你對倩女幽魂並不陌生,該故事正是取自於聊齋志異,經過香港導演加工和發揚,至今已經拍出了四五個版本,其間人物聶小倩,寧採臣那盪氣迴腸的人鬼之戀,直到今天仍然讓人既感動又惋惜。

辛十四娘是一個善良的小狐妖,而黑山老妖則是頻繁出現在各大影視作品的反派角色,還有那盪氣迴腸的燕赤霞。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讀書人。蒲松齡之所以會把聊齋志異寫成如今這個樣子,和當時的政治腐敗和民生凋敝有扯不清的關係,其中80%的故事涉及到了人和神神鬼鬼之間的戀情。

同時社會的大背景則是弊病叢生,使蒲松齡在屢試不第後乾脆一門心思的寫書,嘲諷那些功名利祿之士,卻沒想到這本書變成了藝術瑰寶,他泉下有知一定笑死了。

三,為什麼六大名著變成了四大名著

如果了解了兩本書的內涵,讀者心中自然有答案,世界上也許不存在完美社會,從前沒有,未來也不會有。而讀書人總能夠從過去的作品當中找出一些符合時代特徵的共鳴,思想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可以驅動人們找到光明,也可能從此一蹶不振邁入黑暗。

所以主流學界更希望通過正面的引導,讓人們遠離那些沉重的文字作品。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雖然有人故意將這兩本曠世奇書降低調門。但是卻從未遮蓋它們本應有的光芒,如今,兩本書中的許多典故在自媒體興盛時代反覆被有意無意的借用,反而增加了普通大眾的認知程度。

所以,能夠給名著下定義的人,未必能夠擋住人們品鑑的心,四大名著也罷,六大名著也罷,都是某些人按需求歸類罷了,朝代終將結束,可文學價值永存。

總結:

兩本被掃地出門的經典文學名著成書時間相去不遠,都有一定的深刻歷史背景,和誕生的底層邏輯。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昏庸腐朽,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讀書人有更多素材,旁敲側擊的記錄了清朝人的生活和思想變化。所以,作品不僅僅體現的是文學價值,更是考古價值。

當今社會百百家爭鳴,越來越多的文字作品不斷湧現,尤其是網絡小說的出現,讓百萬字,千萬字的作品變得尋常,可是真正能以傳後世的恐怕一本也沒有。

古人用盡一生的時間去打磨一部作品,這樣的定力和文學修為絕非今人可比擬。你可以不承認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是文學瑰寶,卻無法否認其生命力比同時代出現的大多數作品更強悍。

他們將褒貶時弊的思想動因隱匿在文學當中,深深的刺痛了某些人。

參考文獻:六大名著考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建國後,為何要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另外兩本也家喻戶曉
    說起四大名著,我們大家都知道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幾本書,而且這些名著也都被翻拍成了電視劇,但在歷史上一開始並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只不過在建國之後才變成了四大名著。
  • 建國初的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那兩部為何被刪除?
    說起四大名著,但凡是讀過一點書的人都是知道的,因為從小學開始,這個知識點就是必須要了解的。就算沒有讀過原著,根據四大名著翻拍的影視劇總是看過的。因為這四大名著流傳廣,影響深遠,所以基本上全國上下老老少少,對於四大名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耳熟能詳,有所了解的。
  • 建國後,六大名著為什麼刪減為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人盡皆知
    其實,我們古代的名著遠遠不止這四個,最開始的稱謂也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可能大家有點茫然,一直都知道四大名著,什麼時候變成六大名著了?建國後,六大名著為什麼刪減為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人盡皆知四大名著起源「四大奇書」最開始並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各家名著小說層出不窮,類型不一,沒有排名界定。為了統一分類,在明代嘉靖年間,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提出「四大奇書」這樣的概念,將當時廣為流傳、受人追捧的幾大不同類型的名作列為「四大奇書」。
  • 建國後,六大名著為何被刪成四大名著,刪掉的這兩本,你絕對聽過
    1980年王扶林向央視提出了用電視劇來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想法,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大眾的業餘生活開始豐富,央視便決定以四大名著為母本改編拍攝電視劇。直到現在,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依舊是寒暑假電視臺的常客。悽美婉轉的《紅樓夢》、浪漫魔幻的《西遊記》、波瀾壯闊的《三國演義》、義薄雲天的《水滸傳》,建國初期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定義為四大名著。
  • 我國原有七大名著,現在是四大,被刪掉的三本去哪了?
    大家都知道古典長篇小說中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約定俗成的說法,這種說法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四大名著」的前身是「四大奇書」。奇書的說法最先由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提出。這四書分別是《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
  • 四大奇書、四大名著、六大名著這三位老弟到底是啥關係?
    其實不知道六大名著並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因為六大名著這個概念被四大名著壓得太狠了。所以也就小眾到很多人都不知道。那麼六大名著具體是那六大名著呢?誒,咱們現在這裡買個關子,你們自己猜猜看。咱們呢先講講四大奇書。怎麼又冒出個四大奇書來,誒,這四大奇書可算得上是四大名著的爺爺輩兒了。
  • 七大名著為什麼變成四大名著,被刪掉的另三部作品是哪三部呢
    說起明清時期的小說,那就不得不提到現在人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四本小說,在各自的領域,可以說是頂尖的存在,甚至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四部著作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最高水準,即使是現如今,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可是你知道嗎?其實在更早以前,不止有四大名著,而是有七大名著。
  • 七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另外三本是哪三本?為何被刪掉?
    後來人們把明清小說專門拿出來,擇其精華列出了七部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金瓶梅》。這七部書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七部書變成了四部。主要原因大致是以下幾點。第一,《金瓶梅》是一部少兒不宜的書。
  • 清代初已有「四大名著」,隨著紅樓問世,有三部「奇書」被清出局
    現代四大名著是指: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施耐庵的《水滸傳》以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幾本明清時的著作,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著,被冠以國粹級別的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著。可是四大名著被學者和民眾認可,也是有一個歷史過程的。
  • 我國原有六大名著,後刪減兩部,這兩部人人皆知,還被拍成電視劇
    說到這裡,大家第一個應該想到的便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了吧。我想應該不需要我再介紹,大家肯定是知道四大名著都是哪四本書的,畢竟這四本書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就開始看的。這四本書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那必然是有這個實力在的,書裡面暗含了很多人生哲理。
  • 我國原有六大名著,刪了兩部,這兩部還被拍成影視劇,名揚四海
    眾所周知,《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等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此四部巨著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緻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 大家都知道中國四大名著,那其他國家的呢?
    我是大家的好朋友,大堅果張老師,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世界各國四大名著的那些事。,其他另外兩部分別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但是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人民出版社只是選取了其中的四部進行出版,沒有想到出版之後這四本名著深受好評,於是其他出版社也全都開始出版,漸漸地大家忘記了還有另外兩本書,六大名著也就變成了四大名著。
  • 百萬好書推薦活動:四大名著全套4本青少年版,青少年必看的名著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 、《西遊記》 、《紅樓夢》這四部巨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度好貨發起【百萬好書推薦計劃】活動,小編在百萬冊好書中選擇給大家推薦一套【四大名著全套4本青少年版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這套書包含四大名著,在此提醒本套是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有什麼好處呢?或者我這樣說吧,它更適合於青少年閱讀,大家都知道原版的四大名著裡面含有很多生僻詞,對於青少年來說字看不懂是一回事,不理解也是一個問題。
  • 網文界「四大名著」與「新四大名著」,你認可嗎?
    今天推薦網文界「四大名著」與「新四大名著」,你認可嗎?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網文界「四大名著」指的是在網文早期,流傳度廣、知名度大,對現在網文有重大影響的四本經典小說。它們分別是《飄邈之旅》、《誅仙》、《紫川》以及《小兵傳奇》。《飄邈之旅》不用多說,修真小說的鼻祖,裡面的許多設定都是早期玄幻修真類網文的通用模板,其中關於修煉的等級設定更是沿用至今。
  • 網文界四大名著、三大邪書、四大神書、新四大名著,你有看過幾本?
    網文界四大名著、三大邪書、四大神書、新四大名著,你有看過幾本?在網文界中,一些極具特點或者極為經典的小說往往會被書迷們冠以代稱,如贅婿一書被書迷稱為「半部名著」,知北遊則是被稱作「半部天書」,雪中悍刀行更是被書迷捧到與金庸古龍老爺子的作品一個高度,戲稱為「武俠巨著」,當然上面的這些暱稱都是讀者們的隨性而為,其中誇張逗趣成分較多,不必過於深究。
  • 七大名著,另外三本為何被除名?其中一本位列明代四大奇書之首
    我們現在所說的四大名著,其實都出自明清時期。然而,你不知道的,曾經的名著是七大名著。那麼,為什麼其餘的三本名著都被除名了呢?這其中又發生了怎樣曲折的故事呢?四大名著在中國,四大名著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四大名著帶給人們的知識與情感,也如絲絲細雨,無窮無盡、無邊無際。
  • 彈幕話語下的四大名著
    近日,B站集體上線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電視劇,網友開啟了彈幕狂歡,經典劇被花樣解讀。彈幕網年輕人眼中的四大名著是什麼樣的?年輕人為何熱捧比自己年齡還大的老劇呢?經典老劇為何能屢屢翻紅?經典作品有了網生趣味  1986年版《西遊記》、1987年版《紅樓夢》、1994年版《三國演義》、1998年版《水滸傳》是四大名著最經典的電視劇版本,劇迷對這四部劇版本的要求也很精細,看首播、原版的呼聲很高,還能區分這四部劇的一剪、二剪、定稿、錄像帶、DVD等版本的細節不同,雖然B
  • 中國有四大奇書和四大名著,但是七大名著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們很難說為什麼四大名著成為最後被推崇到我們當今社會,就算不是必讀也是必須知道的原因。但是我想可能從他們誕生的年代起,從他們的通俗性和流傳性,無算是官方還是民間基礎,都無法再列舉出其他可以與之比美的。所以四大名著更像是自然的形成,而不是刻意人為。它們是一次經歷歲月曆練,終成經典,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的。
  • 同樣是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何不是四大名著?
    說起神魔小說,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西遊記》,不管是哪個年齡段或多或少都看過或聽過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故事,而且《西遊記》的故事至今為止還在不斷被翻拍成影視劇,不過,所有影視版的《西遊記》中,還是要數央視版的《西遊記》,那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 看封神:《封神演義》為什麼沒有入選古典四大名著
    古典四大名著這個概念存在實際上並不太久,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1982年《紅旗》雜誌文藝部編的《論文藝與群眾》書中收錄的署名「田丁」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典型論》,在這篇文章中首次明確提出:「《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紅樓夢》所以成為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同它們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