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導演被稱為中國電視劇行業的奠基者,新中國歷史上首部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就是王扶林的傑作。1980年王扶林向央視提出了用電視劇來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想法,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大眾的業餘生活開始豐富,央視便決定以四大名著為母本改編拍攝電視劇。直到現在,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依舊是寒暑假電視臺的常客。
悽美婉轉的《紅樓夢》、浪漫魔幻的《西遊記》、波瀾壯闊的《三國演義》、義薄雲天的《水滸傳》,建國初期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定義為四大名著。但在這之前其實中國文學圈公認的名著有六本而不是四本,這其中有什麼奇特的故事嗎?
儘管沒有被評為四大名著,但是這兩本書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們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有名的範進中舉的故事就出自於《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有別於平常我們看的長篇小說,而更像是非常多短篇小說小故事融匯後組成的長篇小說。作者描繪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小說將時代背景定義為明朝,但實際上卻是在以明印清,講述清朝康乾盛世時讀書人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對功名兩字的看法。
在書中,作者一方面揭露一些寒門學子原本潔身自好卻無法出淤泥而不染的經歷和背後的原因,用以表達自己對八股文科舉制度的不滿和對官場腐敗汙濁的鄙夷;一方面又描述了杜少卿這樣不在乎錢財,只在乎山水朋友之樂的豪門公子和虞育德這樣超凡脫俗的賢者大儒,這些理想化的人物也表達了作者對心中真正儒學的嚮往。
《儒林外史》以其犀利的文筆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魯迅先生、胡適先生都對這本小說讚不絕口。但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本書,作者過於執著於自己心中真正的孔孟之道,不免顯得有些迂腐了。聶小倩和寧採臣之間人鬼情未了的悽美愛情故事出自《聊齋志異》。蒲松齡在民間搜集了幾百個神鬼傳說和志怪故事後進行了改編和文學渲染,將他們融合成了一本短篇小說集。
書中的故事大多數都涉及鬼神,卻是作者以志怪方式表達自己對清朝文字獄八股文的抨擊以及對打破封建禮法思想束縛的純美愛情的嚮往。文豪郭沫若先生看完《聊齋志異》後就稱讚作者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莫言先生也表明自己的作品紅高粱中有些人物的靈感就來自於《聊齋志異》。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文化協會要求國內出版社挑選一些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考慮到《儒林外史》崇尚封建,將孔孟之道視為天下正道;《聊齋志異》大行妖魔鬼怪牛鬼蛇神的邪說,出版社就暫時將這兩本書壓下,先出版另外四本書,結果受到讀者的一致歡迎,繼續出版《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的提議也慢慢被人忘記,四大名著的說法也因此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