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富庶,詩書傳家的士族很多,明清交替之際有一個查氏家族,族中多文人墨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查士標。他在明末曾經參加過科舉,到了清朝他採取了不反抗、不妥協的態度,每日裡寫字畫畫,遇到朋友來訪就寫詩應答。這樣的生活際遇讓他格外喜歡元代畫家的作品和明末董其昌的風格。他在繪畫創作上重視情調意趣,這套《山水冊》是他後期作品,創作於清代康熙年間。全套冊頁共計十幀,現遴選其中有特色的六幀和大家一起欣賞。
學習前人的技法,是清代畫家的優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強化了山水技法的理解,在意趣上雖然重複前人的審美標準,但在細節處也有自己的烙印。查士標的繪畫風格介於四王和四僧之間,他的出現表現出對於傳統技法的理解因人而異。同樣是師古,有人堅守傳統,有人喜歡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從查士標的畫中可以看出來,他不是一個極端的人,他畫的山水清新雅致,充滿了淡然超脫的味道,更符合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觀。
畫雲煙勝景最方便表現畫家的情懷,查士標仿元代名家高克恭風格畫了這幀《雲山圖》畫中添加了隱約可見的古寺佛塔,這樣的小細節就屬於清代畫家喜歡的創新。與高克恭的作品相比,這幀作品在用墨方面顯得有些拘束,少了一股灑脫的勁頭。畫面過於重視形式上的美感,這是明末畫家喜歡的風格。也就是說,查士標在創作中的調整,顯得有些「小打小鬧」,他在做出轉變,但轉變的力度有限。
如何看待查士標的這種風格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簡單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原因。第一,他的文人情懷讓他從骨子裡就親近元代畫家的作品,所以他在創作中也向著這種味道靠攏。第二,他身處朝代更替之際,出身於文人世家,小心謹慎成了生活中的一種常態。他有反抗的精神,缺乏反抗的行動。體現在創作上就是,他只能「微調」,卻無法大刀闊斧地改變。第三,每個人的審美觀會受到時代的影響。明末畫家無論是藍瑛、陳老蓮還是董其昌,都有強調裝飾性技法的痕跡。這些影響,他無法剔除得乾乾淨淨,所以就形成這種,取法元人意韻,融入明末裝飾性技法的風格。
山水冊頁的創作形式比較靈活,由於尺幅較小,可以畫一些相對隨心所欲的作品。這幀畫面上幾乎全是留白,表現出水天一色的美景。如果是立軸作品這樣畫肯定不行,但是在尺幅之間,就會讓人覺得雅致脫俗。究其原因是作品的形式和內容要考慮到作品的尺寸。關於這個問題傳統畫家有很多高妙的觀點,具體到這幀作品上可以看出,以少勝多,計白當黑的妙處。這也說明了,繪畫創作並非飽滿細緻就一定是好作品,寥寥數筆,也可以畫出精彩佳作。畫中題寫一句詩文「鴻雁來時水拍天」,讓人久久注視不忍離去。
這幀作品與其他幾幀風格略有不同,更像明代吳門畫派的風格。這就是查士標對沈周作品的理解。沈周曾經畫遍了姑蘇美景,查士標也是江南人,他能看懂沈周作品的意趣。於是他嘗試用董其昌的筆法特徵畫出沈周的風格,前文已經分析了,他擅長「微調」,這就是他的個人特點。這種謹慎的嘗試,讓他的畫多了典雅柔美的感覺。
和同時代的畫家相比,查士標的傳世作品略多一些,這離不開家族傳承的力量。江南的底蘊,也是靠這些名門望族延續下來的。查士標和家族的這種互補關係,滋養了他的藝術創作。
拓展閱讀
可以當作神話故事看的一部先秦古籍,《山海經》
詩情畫意,描繪月夜之下,倦鳥歸林,朱本畫《歸禽圖》
他在國人心中活了2000餘年,他的作品光輝不滅
西漢歷史中的一樁公案,李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