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國濤 張照傑 軍嫂微平臺 收錄於話題#脫貧攻堅5#雪域高原1#軍人6
《軍嫂》雜誌為您推薦溫暖故事
2020年9月,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村民熱情迎接次仁巴珠(右三)。攝影/李國濤
皮膚黝黑,身材壯實,典型的藏家漢子。見到西藏山南軍分區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次仁巴珠時,他的手機10分鐘內響了3次——話題都是扶貧。
「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到20多個這樣的電話,有介紹扶貧項目進展的,有表示感謝的,還有反映困難的……」次仁巴珠的電話儼然成了「扶貧熱線」。
次仁巴珠自2004年負責扶貧工作以來,認真貫徹黨中央「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推動建成汽修廠、村民旅遊觀光中心、藏香豬養殖場、民族特色藏毯廠、安全飲水工程等扶貧項目,先後組織政策下鄉、文化入村、醫療巡診2000餘次,足跡遍布山南市所有鄉村。僅今年,他就有100多天奔走在各個扶貧點,行程達8000多公裡,給藏家百姓帶去春風般的溫暖。
2020年7月,次仁巴珠赴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魚水小學慰問。攝影/李國濤
2020年7月,次仁巴珠為頗章鄉魚水小學開展國防教育。攝影/李國濤
愛心花開
「阿酷巴珠(藏語:意為巴珠叔叔),祝您節日快樂,扎西德勒!」2020年10月1日,國慶中秋雙節,次仁巴珠收到一份特殊的節日祝福。
電波跨越千山萬水,從四川成都飛至西藏山南。發簡訊的藏族女孩名叫吉宗,家住山南市錯那縣卡達鄉,2014年,吉宗剛上初中時,父母體弱多病,家裡非常困難。次仁巴珠了解情況後,一邊組織官兵在春種秋收時節幫助她家幹農活,定期安排軍醫為她父母體檢看診,一邊傾力解決她學習、生活上的難題。2020年9月,吉宗以優異成績考上西南交通大學。
愛心澆灌格桑花開。近年來,次仁巴珠一共資助了4名貧困學子,其中2名走出大山、考上大學。在他們眼中,「阿酷巴珠」就像和煦春風,吹暖心田。
1978年12月,次仁巴珠出生在山南市錯那縣一戶農牧民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前,他的爺爺扎西次仁是日喀則一座莊園裡的農奴,金珠瑪米(藏語:意為解放軍)的到來,才讓他翻身做了主人。
耳濡目染之下,次仁巴珠從小就認「金珠瑪米好」「共產黨好」的理兒。6歲時,有裁縫手藝的父親次仁頓珠買來布料,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套「軍裝」。身著「軍裝」,小巴珠一臉神氣。
到了上學的年紀,次仁巴珠卻苦於無處求學,駐地部隊了解情況後,為他和小夥伴們開設了「8人學習班」。在眾多「兵老師」的指引下,勤奮刻苦的次仁巴珠如願走出雪域高原,考上軍校入伍參軍。
「吃水不忘挖井人。」父親的諄諄教誨時刻縈繞耳畔。2001年,次仁巴珠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留校機會,返回雪域高原,利用語言通、政策熟的優勢,主動宣傳黨的好政策。從此,戎裝藏家娃成為軍地連心人。
2008年10月,山南地區遭遇暴風雪襲擊,大雪下了三天三夜,駐地藏族百姓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讓我去。」次仁巴珠請纓擔負運送救災物資任務前往錯那縣。翻越海拔5025米的亞堆扎拉山時,由於雪厚路滑、暗冰遍布,次仁巴珠乘坐的車輛失控扎進雪窩裡。脫離險境之後,他依舊帶領車隊「打頭陣」,一路破冰碾雪將大米、麵粉、大衣、棉被等物資送達目的地。
「金珠瑪米,託且且!」(藏語:意為感謝解放軍)一聲聲感謝讓次仁巴珠為之動容。
雪中送炭最暖心。2015年,次仁巴珠到隆子縣加木鄰村調研,走進一個貧困姑娘家中,一番交談後得知,她與母親、姨媽3人相依為命,母親和姨媽患腎病,失去勞動力,家裡經濟拮据,她考上大學卻苦於沒有路費,隨即次仁巴珠掏出身上全部的1000元遞到她手中,讓她踏上求學路。
多年來,他協調軍地成立了5所軍民魚水小學,組成軍地助學對子500餘個,助力貧困學子走出寒門。
「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身著軍裝,我也是那個藏家娃。」次仁巴珠常說。
2020年,次仁巴珠(左三)與村民一起搬運部隊援建溫室裡的蔬菜。攝影/李國濤
「幸福使者」
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狹長的山谷中,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落,這是曾以偏遠人稀而聞名的「三人鄉」——玉麥鄉。
山水相連的玉麥,美景如畫。每當次仁巴珠來到玉麥鄉,鄉民們都會端上熱氣騰騰的酥油茶,親切稱呼他為「德吉諄堪」(藏語:意為幸福使者)。
「翻看幾年前玉麥鄉舊照,從曾經3人到現在60餘戶200多人,曾經的『三人鄉』如今變成了幸福小康家園。」玉麥鄉黨委書記達娃說,「這其中有巴珠副主任一份功勞!」玉麥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距離山南市區270多公裡,需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從1963年到1996年,長達34年的時間裡玉麥鄉只剩卓嘎、央宗和父親桑傑曲巴一家人。打那時起,玉麥有了一個外號「三人鄉」。
海拔5200多米的日拉山,是玉麥人出山的必經之地。大雪封山期長,玉麥鄉蔬菜供應困難,次仁巴珠便四處籌措資金為鄉裡建起4個標準化溫室大棚,還安排5公裡外的連隊官兵定期去開展種植技術指導。如今,溫室大棚裡黃瓜、白菜等10餘種果蔬長勢喜人,有效解決了吃新鮮蔬菜難的問題。此外,4名玉麥鄉民應聘上崗擔任溫室管理員,人均年增收5000餘元。
2019年4月,47戶「山外人」響應政府號召抵邊搬遷到玉麥,部分新玉麥人由於沒有莊稼、牲畜,收入來源有限。次仁巴珠了解情況後,考慮到玉麥是藏族群眾轉山旅遊勝地,流動人員較多,住宿需求量大。「家庭旅館豈不是很好的致富方式?」次仁巴珠道出想法後,一時間大家集思廣益,紛紛為開辦家庭旅館出謀劃策。
說幹就幹,玉麥家庭旅館項目隨即被提上日程,次仁巴珠積極籌措協調資金20餘萬元,為扎西羅布、洛桑羅布、米瑪多吉等5戶困難鄉民購買家具家電、床上用品等,很快,「餐飲+住宿」模式的家庭旅館在玉麥山谷火了起來,慕名而來的旅客越來越多,落腳該地也成為來扎日神山朝拜者的不二選擇。家庭旅館幾乎天天客滿,每天有300多元的固定收入,讓扎西羅布等人心中的返貧隱憂煙消雲散。
「固邊致富必須建強邊境一線軍地基層黨組織。」受領「五共五固」試點任務後,次仁巴珠第一時間趕赴玉麥。當晚,就和鄉黨委「一班人」及駐地官兵代表通宵達旦,完善試點工作推進方案。後來,探索總結出的相關經驗做法,在西藏全區推廣。
在次仁巴珠的影響下,玉麥鄉適齡青年尼瑪扎西和次仁旦巴2020年主動報名參軍,成為玉麥鄉首批應徵入伍新兵,離開玉麥前,兩個小夥子表示:「要像『德吉諄堪』那樣,戍守雪域邊關,造福藏家百姓。」
2020年,次仁巴珠與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村民進行交談。攝影/劉義
回報黨恩
山南是雅礱文化的發源地,因環境原因,有眾多藏族百姓在貧困邊緣徘徊。
隆子縣格西村傍山而建,耕地、牧草稀少,經濟條件落後。2016年,村民次仁拉姆召集鄰裡鄉親紡織能手開辦藏毯小作坊,幾乎純手工的藏毯、藏裝產量十分有限,加之格西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有時甚至1個月都沒有訂單,返貧隱憂像烏雲一般籠罩在村民心頭。
2019年,次仁巴珠了解情況後,立即趕到村裡與村民代表多番商議,確定次拉羊毛藏毯廠產業扶貧致富方案。先後籌措投入50萬元用於擴建廠房和購買新式設備,完善生產銷售計劃。就近的某邊防團還與格西村結成幫扶對子,協調村民帶著產品赴山南市參加雅礱物資交流會,協助開辦網上「微店」,有效拓寬銷售渠道。
次拉羊毛藏毯廠為格西村織出了一條寬闊的幸福路。次仁拉姆現場算了一筆帳:今年藏毯廠預計為全村增收20萬元,村民年人均基本收入將由原來的1萬元增加到3.3萬多元。
扎雪村海拔3200多米,坐落在峽谷之中,村民主要以採挖蟲草維持生計,「靠天吃飯」導致經濟收入不穩定。次仁巴珠先後10餘次前往扎雪村實地調研。了解到扎雪村地處交通要道,過往車輛川流不息,軍民一「碰頭」,決定開辦汽修廠。勘察選址、招標籤約、開工建設,歷時4個月,總投資74萬元的兩層汽修廠房竣工驗收,當年就為村裡帶來8.15萬元的經濟收益。
2018年初,次仁巴珠回訪扎雪村,村支書多吉旺堆拿出分紅單,看著上面鮮紅的手指印,次仁巴珠欣喜得溼了眼眶。
在次仁巴珠協調推動下,次仁巴珠所在部隊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40萬元,建成扎雪村汽修廠、格西村藏毯廠等8個扶貧產業示範項目,累計解決200餘人就業,為群眾增收近300餘萬元。
「我是一名藏族幹部,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我要將黨的恩情播撒到雪域高原,注入到群眾中去。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這是次仁巴珠的切身體悟。
(本文刊登於2020年第12期《軍嫂》雜誌)
點擊下方連結,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新刊搶鮮看丨脫貧攻堅「軍」字號——2020年第12期《軍嫂》封面、卷首語、目錄封面人物丨脫貧攻堅「軍」字號——難忘我在龍鬚村「戰鬥」的日子專題策劃丨脫貧攻堅「軍」字號——退役軍人牛何松,帶鄉親走出「愚公之路」原標題:《專題策劃丨脫貧攻堅「軍」字號——戎裝藏家漢子次仁巴珠,當好軍地連心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