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戶家塬「三建三帶」興了產業 樂了百姓

2021-01-20 騰訊網

初秋時節,山陽縣戶家塬鎮萬木蔥蘢,新修的345國道如一條絲帶舞動在清澈的金錢河畔。

在戶家塬鎮康樂村扶貧基地裡,50多個現代化食用菌種植大棚沿山溝依次排列。村民程修禮一家正在租賃的大棚裡忙著進行木耳菌袋上架作業。「以前務農種地窮,現在栽種木耳,有勞務工作黨小組送技術上門,賠不了,一年純收入就是3萬多元,當然日子好過了。」今昔對比,成為村裡脫貧明星戶的程修禮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把黨支部建在產業園區,帶動產業發展;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把扶貧車間建在搬遷點上,帶動就地就業……圍繞脫貧攻堅,戶家塬鎮紮實推進的「三建三帶」工作,讓產業遍地開花,帶動群眾就近就業致富,帶領他們開啟走向小康的新生活。

黨建引領 園區遍地開花

在牛耳川社區陝西意發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園裡,存欄1000多頭的標準化牛舍一字排開,青貯飼料加工廠、沼氣站、有機肥加工廠裡,工人穿梭其中,這裡已成為陝南最大的一家生態養殖企業,輻射帶動周邊上千群眾走上致富路。

在關上村陝西泉源生態農業產業園,上百畝的栽植基地裡,園區黨支部書記吳珊雲正頭頂驕陽,指導村民對入田不久的菌袋實施噴灌作業。這裡已經成為一家集木耳等食用菌栽培、食用菌生產技術研發為一體的現代綜合型農業園區,企業年創收達到800萬元,帶動當地32戶脫貧戶奔走在小康路上。

在西溝村,總投資4.06億元,佔地128畝的陝西德潤康中醫藥扶貧開發產業園裡,新建的廠房林立,各車間正在加緊提取中藥材中間體。圍繞中藥中間體提取、中藥飲片和中藥保健品生產加工,這裡已經形成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全產業鏈園區。「近4個月,累計提取中藥材550噸,為醫藥製造業提供了原料保障的同時,公司創收120萬元,復工復產帶動當地農民工就業160多人,其中60多人是當地脫貧戶。」德潤康中醫藥扶貧開發產業園廠長鄧尚於說,疫情期間,多虧戶家塬鎮黨委下派園區黨建指導員入園調研,羅列問題清單,鎮上黨委多方協調,推動復工復產,帶動企業健康發展。

像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園、泉源生態農業產業園、中醫藥扶貧開發產業園這樣上規模的產業園區,如雨後春筍,在戶家塬鎮遍地開花,已經達到5家。

談起產業園區落地戶家塬鎮,並能得到健康持續發展,鎮黨委書記楊建峰將這歸功於深入開展的「三建三帶」活動,圍繞園區建黨支部、產業鏈上建黨小組、移民社區建車間,鎮黨委把黨組織建設和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帶富項目建設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實現園區企業黨組織和扶貧產業鏈黨的工作全覆蓋,以此增強了企業發展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加快產業發展,加快群眾增收步伐。他說:「戶家塬鎮按照『聚力抓黨建、融合促脫貧』的思路,深入開展『三建三帶』活動,引領興產興業,使黨的組織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相互轉化、互融共建,構架了『抓黨建、強組織,興產業、促振興』的新格局。」

科技帶動 延伸產業鏈條

「這200畝獼猴桃基地,目前除了鋤草要用很多勞力,其餘全部只需我一個人在手機APP上控制管理就完成了,沒想到我們這深山溝裡的農業也能走上科技現代化的路子。」在戶家塬鎮党家塬村党家塬組,獼猴桃基地管理員毛濃經很得意地向記者演示水肥一體化科學管理技術。他說,通過水肥一體化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均勻、定時、定量,幼苗成活率達96%以上。

據了解,戶家塬鎮依託山陽縣天蓬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把寺坡、戶塬、黨塬的花卉基地、獼猴桃基地、陝南黑香豬養殖基地聯合起來,成立農業產業黨小組,分別包抓項目,實施科技攻關,找準突破點,做強農業產業鏈,目前初期已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達到6000多元。

近年來,生態綠色健康產業已成為熱點。要延長、做強、優化農產品產業鏈,科技人才是關鍵。陝西意發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園黨支部積極協助公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農業設計院、陝西畜牧總站等學校站所合作,積極引進科技技術人才,延長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群眾就業。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集飼草種植、牛羊生態養殖及肉製品深加工、有機肥加工、沼氣供熱、光伏發電、科技研發培訓於一體的現代化全產業鏈循環生態農業產業園區。公司通過「支部+託養基地」模式,帶動80多戶貧困戶託養牛羊1000頭(只),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通過「支部+飼料基地」模式,在11個村帶動830戶農戶種植飼草4000多畝,實現戶均年增收2300元以上;通過「支部+勞務就業」模式,開發就業崗位百餘個,年人均工資3萬元以上。

在戶家塬鎮,科技助農增收遠不止這些。鎮黨委積極創造條件,動員在高校任教的科技人才陳興濤返鄉創業,著手木耳產業的種植和研發。在當地黨委的支持下,公司成立了黨支部,秉承「集聚人才興產業、建強堡壘促脫貧」的理念,創新「黨建+人才」模式,多渠道引進農業博士3名、東北食用菌專家2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大學生14名,把高科技、高素質人才凝聚在產業鏈上,成功研發出玉木耳栽培技術,建成了全省首家玉木耳研發培育基地,2019年度已栽植2萬袋,實現產值36萬元。公司在牛耳川社區建設1500平方米食用菌研發中心,配套建設標準化實驗室和電商服務站,研究食用菌新品種,將企業和農戶手中的產品實現線上線下銷售。

在研發過程中,獲得陝西省脫貧攻堅奉獻獎的陳興濤發現,木耳菌棒廢料處理是問題,於是他和來自西安交大畢業的黨支部書記吳珊雲一起,通過背後科研團隊力量,成功將菌棒廢料製成機制環保炭,脫硫處理後,無煙無焰,無塵無味。依靠陝西源泉生態農業產業園產業鏈,西溝村和姬家河村發展木耳種植,8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致富,西溝、黃龍等8村與公司合作,每年村集體經濟收益24萬元。

近年來,戶家塬鎮黨委圍繞產業鏈部署黨建鏈,在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帶富項目等產業鏈上設置黨小組31個,以黨員責任區、黨員示範崗、黨員帶領1300多人群眾依託科技發展產業,切實把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上。

家門口就業 收穫幸福生活

「以前在外打工,因為沒有技術,一直打零工還掙不到錢。三年前媳婦因病去世後,我還得在家裡照顧兩個孩子讀書,連出門打工都不行了,日子過得緊巴。」西溝村西口組46歲的童虎斌介紹說,幸虧政府引進德潤康公司在他家旁邊建了廠房,他在提取車間從事提取工作,「從家裡出門500多米就到廠子了,學到了技術,每個月收入4500元哩,家裡購置了現代家電,2019年我就光榮脫貧了!」,他高興地說道,笑得皺紋都擠在了一起。

在戶家塬鎮金河小區移民搬遷安置點旁,三層樓的金鹿服裝社區扶貧加工廠格外引人注目。走進車間,製版、剪裁、縫紉、熨燙、包裝等一體化流水生產線一應俱全,工人們正在忙碌。在這裡,一年30萬件服裝通過社區婦女們的流水線作業,完工後發往全國各地,產值500萬元以上。

「以前住在康嶺村的土坯房子,交通不便還漏雨,搬進安置房後,做夢都沒想到還能在小區旁找到工作,是國家扶貧政策好,才讓我們在家門口前,有了樓房住、有了穩定工作。」36歲的王奎英激動地說。王奎英住在金河小區16號樓,現在在金鹿服裝廠裡自動送扣釘扣機前做釘扣工作,每月能掙1800元,孩子也在小區旁學校上學,有這樣的穩定生活,她很滿足。在金鹿服裝社區扶貧加工廠,像王奎英這樣的易地搬遷戶,就有30多人。

在移民小區後續幫扶中,戶家塬鎮黨委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在戶家塬社區金河移民小區和牛耳川社區移民小區均設立黨支部,實現黨建與就地就業融合,加大扶貧車間保障力度,提升承載力、吸納力,確保安置點貧困戶「零就業」家庭實現穩定就業。

牛耳川社區移民小區群眾最高興的是小區裡不僅有腸衣加工廠,而且臨近陝西意發生態畜牧產業園和陝西德潤康中醫藥產業園區,他們住上了新樓,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還依託陝西意發公司厭氧發酵沼氣站,家家用上了清潔能源沼氣。曾在武王溝山頂靠種地為生,靠天吃飯的貧困戶王懷文,搬到川道牛耳川社區移民小區後,就進入了陝西意發生態畜牧產業園成了飼養員。如今,擺脫貧困,過上舒坦的日子他,逢人便高興地說,「移民小區過日子,灶房用上了沼氣,產業園區工廠掙票子,這樣的日子才叫幸福」。

作者:馬澤平 董志鵬

編  輯:劉逸飛

責任編輯:蘇甜甜

編  審:楊 森

主  編:張志宏

投稿方式看這裡

微信:slrb_xmt

郵箱:sxsslzc@163.com

商洛日報APP:右下角「我的」投稿功能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送健康 修道路 興產業 繪就鄉村新畫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送健康 修道路 興產業 繪就鄉村新畫卷 2020-07-15 1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民族團結一家親 和諧村裡百業興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民族團結一家親 和諧村裡百業興 2020-10-04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產業興旺,老鄉的日子也越過越旺!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中,記者所到之處隨處可見蓬勃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蘊,老百姓在家門口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日子越過越紅火,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龍劉家營鄉:調整產業結構 助力農民增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龍劉家營鄉:調整產業結構 助力農民增收 2020-08-10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託布裡哈提村幸福生活踏歌來
    脫貧,希望所在;攻堅,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標所在。  2017年以來,工作隊以「定居興牧+環境整治」為目標,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力度,在博州稅務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先後爭取公共建設項目資金3752.15萬元,新建安居富民房102套,完成了7公裡自來水管網改造,鋪設柏油路20.3公裡,新建了休閒廣場及20畝生態果園,種植風景樹、果樹3200餘棵,不僅讓百姓收穫了實惠,而且實現了美麗鄉村的華麗蝶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白馬藏族漢子田長生的「三次落淚」
    小編的話 自從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我市對口支援的九寨溝縣從產業發展到百姓生活,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平湖發布推出系列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一起跟隨平湖市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深入九寨溝,翻山嶺,訪村寨,看高原上的新變化,探訪東西部扶貧協作裡的平湖力量。 對於很多貧困戶而言,解決溫飽是頭等大事,但一間像樣的房子同樣也是他們的嚮往。去年11月,我市與九寨溝籤訂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低收入家庭、困難黨員家庭「紅色家園」項目,首批完成改造的家庭,已經迎來了新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善始善終精準施策 勠力...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善始善終精準施策 勠力同心決勝小康——慶陽市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綜述新甘肅「我們對有勞動力且有技術的貧困戶,實施產業提升脫貧;對有富餘勞動力且可輸轉的貧困戶,實施『就業增收+產業託底』脫貧;對有一定勞動力可打零工的貧困戶,實施產業互助合作脫貧;對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實施『互助合作+兜底保障』脫貧。」慶陽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介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幾年前我就帶地入社,加入盧大哥的合作社了。入了社,我實現了一舉多得。」劉淑梅笑著說:「這一得是家裡的地不用伺候了,9畝地加分紅就年賺1萬塊;二得是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後,我蓋了三棟大棚,每到收成時,訂單收入就有6萬塊;三得是我隔三差五去合作社或鎮上打個小時工,一年下來還能賺三五千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解鎖幸福的密碼——「先行者」蘇州探路小康紀事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歷經40多年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先行者」蘇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殷切期望,經濟逆勢飄紅、城鄉日新月異、百姓安居樂業,奮力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漫步姑蘇大地,幸福更有保障、惠及群體更廣,小康偉業起筆處描繪著人間新天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三姐妹」梆子隊唱出農民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三姐妹」梆子隊唱出農民新生活 2020-12-08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達日嘎嘎查用牧家遊+集體經濟走向脫貧...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達日嘎嘎查用牧家遊+集體經濟走向脫貧致富之路 2020-07-08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麵之鄉」,30年間,化隆農民依靠一碗麵,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十萬貧困農牧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為進一步做優宜居生活環境,南京用好城市管理「繡花針」,健全長效常態機制,設立3011名河長湖長,利用「南京河長」手機APP,實時跟蹤各級河長的巡河報告、巡河問題處置等情況,讓150條城市黑臭水體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2020-07-26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姓農桑事 家國小康路
    ■編者按今天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主題是「慶豐收、迎小康」。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辦好農民豐收節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大眾日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千村萬戶看小康」等專題報導,記者蹲點進村入戶,看全面小康成色,看高質量發展成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合豐村:「合」力奮鬥 「豐」收幸福
    、民風更加淳樸,也折射出了在凝心聚力奔小康的路上,合豐村(社區)一邊不斷拓寬致富路,讓居民「富口袋」;一邊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更「富腦袋」,在幸福生活裡實現「雙豐收」。 7月8日, 在合豐村(社區)村委會, 隨著熱烈的掌聲響起, 一位位村民從村委會會計手中 領到了入股所取得的分紅, 大家的臉上樂開了花。
  • 京九隴海之上觸摸潁東時代脈動 「走向我們的的小康生活」潁東行
    根據統一安排,7月16日,來自省駐阜和阜陽市直多家新聞單位15名記者走進潁東,圍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一主題 ,開展了集中採訪活動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潁東各地正在因地制宜謀發展,讓百姓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2020-10-27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大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大紅燈籠照亮致富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通訊員 丁海琴金秋九月剛開始每年靠種植玉米和小麥維持生計,今年常順村宮燈扶貧車間建成了,招募貧困戶宮燈製作人員,車間就建在我家門口,我就果斷報了名。通過務工,我每個月能增加一千多元錢的收入,比只種地強多了。」馬法圖麥說。「過去,我們村沒有集體經濟,村民打工得去外面,現在村支部引進樂村淘公司,把宮燈廠建在了村民家門口,不僅能夠讓老百姓就近務工,而且能增加村集體收入,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