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位年僅15歲的女生上了熱搜,原因是這個女孩兒獲得了與同齡人相比看起來極不可能的殊榮,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接下來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天才少女的具體情況。
10月29日第二節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與上海開幕,這一次世紀的碰撞匯集了全球65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圖靈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的科學獎項得主,此外還有全球其他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科學共同參與,涵蓋了化學、物理、醫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可以說具有極高的全球影響力。而談方琳就是參加這一論壇的「00後科學」之一。
今年15歲的談方琳已經是第二次獲得少年科學家,連續兩年蟬聯了「最年輕科學家」的稱號,之所以能夠兩次受邀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也是因為談方琳是「中學生英才計劃」中的一員。
「中學生英才計劃」是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上海地區由上海市科協負責。在不就之後的2018年,上海市科協「英才計劃」上海管理辦公室選拔推薦10名英才學員,參與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活動。
談方琳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可能是由於從小便耳濡目染,收到家庭薰陶,對數學方面的研究充滿了興趣和熱情,在初三時,便憑藉著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這也是當時的初中唯一獎項,而在獲得獎項之後的不就,這一課題研究更是成為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同時,作為引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在當時引起譁然。
而在單獨的採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談方琳雖然成績出眾,萬全屬於「學神」類型,但是她十分不喜歡刷題和補課,對研究和學習的所獲得的成績完全是出於她對於數學和課題的研究熱情。
而作為深耕興趣學習領域多年的教學品牌,物理大師也同樣認為,雖然能夠成為科學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但是談方琳對於學習的態度和方式是完全可以學習的,由興趣而引起的自主學習欲望才能夠擁有更好的學習動力。
我國的教育形式一直在尋找新的途徑來突破現狀,而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無疑是十分奏效的方法之一,我們也期待在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少年科學家」能夠擔起中華振興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