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披頭四熱潮準備襲卷全球,當時披頭四正在籌備前往丹麥、荷蘭、香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的首次世界巡迴演出;但就在6月3號樂團出發的前一天,鼓手林哥史達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送醫院後被診斷為扁桃腺炎。由於飯店及表演場地都已經預訂,加上數千張已售出的演唱會票券,樂團經理布萊恩愛普斯坦也意識到若就此取消巡演,將會是巨大的損失。於是愛普斯坦決定立刻開始尋找代替林哥·史達演出的鼓手,但去哪裡找到這個合適的鼓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為這個人不但要具備與世界上最知名的樂隊一起參與演出和訪問的能力,還要符合林哥原本的舞臺形象。與此同時,愛普斯坦還必須說服另外三名隊員接受替補鼓手的決定,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尼相繼同意了聘用替補鼓手,但喬治哈裡森仍對這個想法猶豫不決。披頭四的御用製作人喬治馬丁在後來發行的樂隊紀錄片《The Beatles Anthology》裡提到,當時樂隊幾乎要取消澳大利亞的巡迴演出,喬治哈裡森是個非常忠誠的人,他認為如果林哥不在樂隊裡,那這就不是披頭四了。
最後喬治·馬丁和愛普斯坦積極地說服哈裡森,之後他才願意妥協。徵選過程中,一名來自倫敦的24歲鼓手吉米尼科爾受到眾人的關注,他出色的錄音室作品驚豔了愛普斯坦,而且保羅·麥卡尼剛好也知道尼科爾這個人,因為披頭四最近才看過尼科爾所屬的樂隊的演出。經過六首歌曲的試鏡後,吉米尼科爾被正式聘用。他被賦予了披頭四的髮型和造型,隔天便收拾行囊坐飛機前往丹麥與樂隊會合。而正在醫院治療的林哥,則回憶起自己兩年前取代原鼓手皮特貝斯特的事情,他後來在《The Beatles Anthology》裡說道這感覺很奇怪,就好像他們不再愛自己了一樣。
在十三天的巡迴行程中,尼科爾成為了全面且稱職的披頭四一員,他們參加新聞記者會,並享受著樂迷的吹捧和愛戴。尼科爾一共進行了八場演出,還以披頭四鼓手的身份錄製了電視節目。他後來回憶說在自己成為披頭四前,根本不會有女孩看他一眼,但之後搖身一變就成了和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尼特同進同出的人。隨後林哥·史達出院,他立刻前往墨爾本與隊員會合,並在6月14號回歸演出陣容。次日,尼科爾以披頭四隊員身份完成了最後一次的電視採訪,隨即前往機場獨自一人返回家鄉。臨別前,愛普斯坦給了尼科爾一隻金表,上面刻著:來自披頭四和愛普斯坦,對吉米的讚揚及感謝。
有作家研究了吉米尼科爾的生涯,並出版成暢銷書,他透露尼科爾被視為替換林哥·史達的優質選擇,在社交方面,他很迅速地融入披頭四的節奏。雖然剛開始在荷蘭和丹麥的演出上顯得有些緊張,只會中規中矩的敲著固定的節奏,但後來約翰·列儂經常轉身,讓吉米看清楚他變換撥弦的情況,使吉米能順利地與樂團同步,因為現場樂迷高分貝的尖叫聲實在是過於嘈雜,這件事也是他做的比林哥·史達好的部分。然後樂隊到了香港,接著前往澳大利亞演出,吉米逐漸了解樂團需要的元素,開始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另外在歌曲結束時,約翰、保羅和喬治分別向樂迷鞠躬致謝,吉米則繼續坐在位置上,隨著樂迷的掌聲即興發揮。這種情況永遠不會發生在林哥身上,因為林哥總是與其他隊員同時致謝,而吉米則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和做法。
當十三天的美夢結束後,吉米尼科爾之後的發展並不順遂,他將所有的積蓄投入樂隊,最終破產。緊接著妻子和孩子離開了他,他甚至住在母親家裡的地下室。媒體也沒有放過他,之前不斷吹捧他,現在卻見獵心喜的要把他打倒,媒體報導了他破產的新聞。當保羅·麥卡尼從報紙上得知這則消息時,曾偷偷打電話給朋友,向他們推薦尼科爾,雖然尼科爾因此得到了一些工作,但他終究沒有擺脫失意狀態,沉溺在藥品的世界裡。吉米尼科爾雖然成了披頭四歷史中的一名過客,但保羅·麥卡尼卻沒有忘記他。 1967年披頭四發行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保羅麥卡尼所寫的歌曲〈Getting Better〉的靈感來源正是尼科爾的口頭禪。因為當年一起巡演,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尼時常關心尼科爾如何應對巨大的壓力,他的回答總是那句:「It's getting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