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可以從市場、人才、資金三個方面證明。
一、市場
香港電影的輝煌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市場小的可憐,所以票房不可能太高。比如,《賭聖》破3000萬,《少林足球》破6000萬。
票房最高的,是當年的《色戒》,過1億。光靠這點票房,恐怕絕大多數香港電影都要賠得底掉。
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在臺灣。此外,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環中華區。這些地方經濟發達,消費能力高,人口加在一起多,所以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
香港電影最輝煌時,由於題材涉及黑幫、賭片、三級片等原因,加上受合資片限制,所以很少能夠被引進內地,內地市場的票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大多數內地觀眾看香港電影,是花幾塊錢在街邊、火車站的錄像廳實現的。雖然環境很差,多為盜版,但是成龍、劉德華、張學友、周星馳等香港明星,就是通過這種上不了臺面的渠道,被內地人熟知,擁有較大的知名度的。
進入21世紀後,華語電影的市場,開始向內地轉移。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影產業、娛樂產業隨之快速發展。
內地電影的票房,連創新高。從最初的億元俱樂部,到10億俱樂部,再到30億、40億,直至《戰狼2》的近60億票房,已經將香港本土可以忽略不計的票房甩出一個世紀。
內地近14億人口,是多大的市場,這筆帳相信很多人都會算。
另外,內地影院數量和屏幕數量與日俱增,影院環境越來越好,技術越來越先進,電影數量越來越多。而香港電影早已經江河日下,從輝煌時的每年400多部電影,下降到現在每年二三十部。
香港電影是整個行業萎縮。
二、人才
提起香港電影明星,恐怕很多人能脫口而出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劉德華、梁朝偉 、周潤發、成龍、周星馳、古天樂、林青霞、王祖賢……
當真稱得上是俊男如雲,美女如雨。彈丸之地香港,卻湧現了這麼多電影明星,甚至國際級巨星,真是個奇蹟。
可是,如今呢,除了劉德華、古天樂等人還在為港片最後的自尊奔波外,香港還有多少明星在香港拍電影?沒有,一個也沒有。稍有點影響力的,早就北上撈金了。
香港能挑起大梁的青年演員,有嗎?沒有,真的沒有,一個也沒有。
香港電影已經不是青黃不接,而是快絕種了。
隨著老一代電影人的年紀越來越大,年輕演員稀缺,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投資
一部電影能不能拍成,能請到多大咖位的明星和導演,取決於資金。
香港電影輝煌時,資金主要來自於臺灣的銀行和香港的幫派。
隨著臺灣經濟下行,幫派逐漸消失,香港電影失去了資金來源。
王晶曾說,香港電影亡在失去了臺灣的資金。
其實,內地資金比臺灣要多得多。但是,內地娛樂業已經發展起來,國產電影的份額與話語權越來越大。
因此,純港片已經無法得到充足的資金,只能求助於內地。比如劉德華、古天樂,雖然說拍的是純港片,但真正投錢的,大多是博納、阿里、萬達等內地公司。
在這些港片中,內地演員越來越多,戲份越來越重。因此,現在已經不存在所謂的純港片,都是合資片。
臺灣電影的日子也不好過。一是產量下降,二是金馬獎自己作,大陸電影人不參加,失去了大陸市場。
另外,臺灣也錢緊。拍《聶隱娘》的資金,其實就是大陸的公司出的。
有人算過,臺灣票房高一點,影響力大一點的電影,背後都有大陸資金。
有眼光的香港導演、演員,早就北上,在內地開工作室、公司,賺得是在香港的幾倍,幾十倍。甚至一些混得不怎麼樣的十八線小演員,在香港連生存都成問題,來到大陸也風生水起,買房置地。
估計用不了幾年,就沒有香港電影的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