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戰爭結束,等不到的盟軍,不顧他人的蘇軍

2020-12-19 夢吟言妄話亦痴

「瑞典的決定極其冷血,芬蘭將被迫向蘇聯求和,以保證其獨立,這將使芬蘭成為武裝緩衝國,將瑞典和巨大的蘇聯隔開,制定政策的瑞典外交官都沒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但簡而言之瑞典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鼓勵芬蘭繼續抵抗」——William R.Trotter《冬季戰爭:1939—1940年的俄芬戰爭》

1940年蘇聯向芬蘭發起第二次總攻,芬蘭危在旦夕,外交部長瓦依諾.坦納在斯德哥爾摩向瑞典請求,允許支援芬蘭的盟軍通過瑞典,但被拒絕,因為瑞典擔心如果同意,德國會不樂意。

之後瑞典報紙發表了這件事,瑞典和芬蘭大眾極為憤怒,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不得不出面平息,他表示遺憾,不會援助芬蘭,因為如果瑞典介入,很可能會捲入目前的一場甚至兩場戰爭中。

德國外交部門則建議芬蘭與蘇聯進行和平談判,希特勒並不關心冬季戰爭能持續多久,他在準備挪威戰役,只要與蘇聯保持良好的關係就行。

2月29日,莫斯科得到消息,芬蘭人願意參加談判,但當天晚上,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向芬蘭發電報稱,如果芬蘭人繼續抵抗,5萬法軍將在3月底到達,芬蘭人信以為真,認為可以再堅持一下。

但是在前一天,2月28日,蘇聯對中間防線發起大規模進攻,芬軍後撤到了第三道防線,盡力抵抗,為支援爭取時間,直到3月11日,芬蘭維堡失守,丟掉了最後一條防線,無奈之下,於3月12日與蘇聯籤訂不平等條約。

該條約使芬蘭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還喪失了卡累利阿與第二大城市維堡。使芬蘭喪失了1/10即4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

芬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痛楚地說:「這個條約給我國的戰略防禦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失去了保證我們阻擋侵略的全部要地。新的國界使芬蘭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漢科則像一支指向我國心臟的手槍。」

而之後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說:「我們讓芬蘭讓給我們一定面積的領土,把邊界移得離列寧格勒更遠一點。這樣可以滿足我們防衛的需要。芬蘭拒絕接受我們的條件,所以我們無計可施,只好用戰爭解決問題。」

冬季戰爭中雖然芬蘭人英勇抗敵,但敵人太過強大,加之盟友或者自顧不暇,或者獨善其身,最後以芬蘭失敗告終,雖然戰爭結束了,但矛盾沒有解決……

相關焦點

  • 讓人靈魂顫抖的冬季戰爭——擊碎蘇軍三個星期滅亡芬蘭的美夢
    這種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也有發生,2003年美國國務卿揮舞著一枚裝有粉末的小瓶子說是在伊拉克的"炭疽病毒",並要求出兵伊拉克,在安理會拒絕後英美聯軍直接跳過安理會發動了第二次海灣戰爭。縱觀歷史侵略者們都是同樣的嘴臉,讓人不齒。
  • 蘇芬戰爭蘇軍精銳師慘烈一戰,人數佔優被全殲,師長逃回被處極刑
    在這場戰役裡,蘇軍第44步兵師連同第163師的一部被芬軍消滅,損失9000多人,芬軍的只有輕微的400多人損失。這場戰役被外國軍事學院列為「以寡擊眾」的經典戰役。這就是蘇芬冬季戰爭中的拉特路之戰。1940年1月,戰爭已經開始了1個多月,第一階段已經結束,蘇軍在卡累利阿和拉普蘭等多條戰線進攻受挫,損失慘重。
  • 戰爭末期,盟軍空襲對德國突擊炮設計的影響
    二戰時期,盟軍對德國本土發動了大量空襲,製造坦克裝甲車輛的工廠自然成為了德軍空襲的重點目標。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也多多少少受到了盟軍空襲的影響。相對於蘇聯坦克來說,德國的同類武器在設計上更為精密,這種思路帶來的好處就是武器規格協調統一,同時期的德國坦克火炮精度也相對較高。德國坦克在很早的時候就裝設了電臺,適合進行大規模裝甲作戰。
  • 二戰布拉格戰役,蘇軍為何阻止舍爾納向美軍投降?要秋後算帳
    第一,柏林戰役結束,布拉格守軍無心戀戰。1945年5月2日,柏林德軍城防司令魏得林向蘇軍投降,戰至8日,柏林戰役結束。對於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90萬德軍來說,此時已經處於無心作戰的境地,德軍總指揮舍爾納要考慮的,是如何投降和向誰投降的問題,因此,對於蘇軍從三個方面軍的圍攻,僅僅是順其自然而已。
  • 被神話的「骷髏」裝甲師,曾被蘇軍打得屁股尿流,其戰爭罪行累累
    法國士兵的軟弱讓骷髏師士氣大增,隨後他們駕駛裝甲車和軍用車輛往英吉利海峽方向行駛;直到他們遇到了一支以英法為代表的盟軍勁旅,在短暫的衝突中,骷髏師險些全軍覆沒。所以他們不得不用反坦克炮攻擊盟軍士兵,但是火力覆蓋範圍太小,完全招架不住盟軍的攻勢。就在生死存亡之際,德國空軍前來解圍才把盟軍擊退。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庫爾蘭集團是德軍1945年5月8日發布無條件投降書後,唯一未被蘇軍殲滅而在蘇聯境內向蘇軍投降的部隊。那麼,早在1944年9月,蘇軍就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庫爾蘭戰役,後又對該集團德軍陸續展開了6次進攻,但都沒能將其完全殲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與諾曼第登陸遙相呼應,兩個戰場一盤棋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6月22日,蘇軍發動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行動」的白俄羅斯戰役。對此,有些人認為,盟軍選擇這個時候登陸歐洲是為了搶奪勝利果實。也有人認為,即使盟軍不在諾曼第登陸,蘇軍照樣可以打到柏林,贏得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那麼,這兩種觀點真的值得推敲嗎?沒有盟軍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蘇軍在東線戰場會那麼順利的打到柏林嗎?
  • 回顧冬季戰爭中蘇軍第44步兵師的失敗原因
    發生在1939年蘇聯和芬蘭之間的冬季戰爭一直是人們爭相研究的對象,擁有大量的現代技術裝備和數量優勢的蘇聯紅軍竟被弱小的芬蘭軍隊死死地拖住了,儘管蘇聯紅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卻遭受了遠超過其對手的傷亡,戰術失利的戰例比比皆是。
  • 二戰無人注意的細節:戰爭期間,蘇聯坦克為何會給炮塔畫白線?
    那就是這種白色劃線是蘇聯軍隊用於和盟軍碰面時的敵我識別標誌。因為在當時隨著東、西戰線的日益臨近甚至重合,蘇聯軍隊和盟軍之間發生直接接觸的機會也日益增多。而在此之前,坦率地說雙方的基層部隊對於自己的盟友「長什麼」是沒有直觀印象的。他們一旦遇到陌生的部隊通常的行為就是先開火,然後再確定是什麼人。出於這樣的原因,在戰爭臨近結束之際,雙方已經因為誤認對方是德國人而發生了多次的武裝衝突。
  • 以兵威正盛對強弩之末,柏林一戰蘇軍為何折損三十餘萬?
    分散在各地的德軍集群被陸續清除,東線蘇軍和西線盟軍也不斷迫近柏林,留給這座城市的時間所剩無幾。蘇聯才是納粹德國最懼怕的對手,如果要選擇投降,德軍從內心上更傾向於西線盟軍。納粹德國在蘇聯犯下滔天罪行,戰爭期間蘇方死亡人數高達2700萬,說是血海深仇不為過。如今蘇軍兵臨城下,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麼,每一位德軍士兵再清楚不過。況且隨著戰局惡化,德軍內部執行軍紀更為嚴厲,軍官不主動出戰者,5小時內槍決。
  • 蘇芬戰爭中最經典的戰役,芬軍如何以少勝多,擊潰蘇軍兩個精銳師
    蘇芬冬季戰爭在1939年11月30日爆發,持續不到半年,意義卻不小,它是二戰的前奏,影響了德軍的戰略意圖和蘇軍的軍事理念。蘇奧木薩爾米之戰,是冬季戰爭裡最著名的一戰。它是蘇奧木薩爾米—拉特路會戰的一部分。
  • 被神話的「骷髏」裝甲師,其實讓蘇軍打得屁股尿流
    法國士兵的軟弱讓骷髏師士氣大增,隨後他們駕駛裝甲車和軍用車輛往英吉利海峽方向行駛;直到他們遇到了一支以英法為代表的盟軍勁旅,在短暫的衝突中,骷髏師險些全軍覆沒。 所以他們不得不用反坦克炮攻擊盟軍士兵,但是火力覆蓋範圍太小,完全招架不住盟軍的攻勢。就在生死存亡之際,德國空軍前來解圍才把盟軍擊退。
  • 林彪的四野,為何能溝通蘇軍,薅下大量關東軍裝備?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歐洲戰事已經結束,於是蘇聯將矛頭指向亞洲戰場,對日本宣戰。當時,中國戰場上的日本軍隊,在全國人民積極的抗戰中,戰鬥力已經下降很多,成為強弩之末。這時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指揮150萬蘇聯紅軍,從蘇聯開拔,來到中國東北戰場,蘇軍來到中國,就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突襲。
  • 令盟軍「談虎色變」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蘇德戰爭爆發。戰爭開始德軍橫掃了蘇聯邊防軍,幾個月內造成蘇軍約400萬人的慘重損失。作戰似乎一帆風順,德軍坦克部隊卻遭遇到了兩種可怕的蘇軍坦克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火力防禦力和機動性都遠遠超過德軍現役坦克,給德軍2,3,4型坦克造成了極大的殺傷。相比起來,最讓德軍頭疼的卻是KV1和KV2重型坦克。
  • 小國的抗爭——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蘇芬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
  • 德軍兵臨莫斯科僅四個月,蘇軍反攻至柏林為何要四年?有五點原因
    這麼說其實有點埋汰蘇軍了,一直到1943年夏天之前,德國軍隊都還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蘇軍仍然處在恢復元氣、補充裝備和提高戰術水平的狀態下,以庫爾斯克會戰結束為臨界點,德軍才徹底喪失戰略主動權,而此時距離柏林被攻破乃至於希特勒自殺,僅僅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了。
  • 諾曼第登陸之前蘇軍取得決定性勝利了嗎?時間點證明那是歷史錯覺
    而這個時候,舉世聞名的庫爾斯克會戰(7月5日到8月27日)還沒有結束,蘇軍甚至還沒有轉入大規模的反攻。在接下來的第聶伯河會戰中,蘇軍以260萬的強大兵力擊破了124萬德軍據守的第聶伯河防線,這次會戰共分為兩個階段,到第二階段結束時已經是1944年深冬的12月份,儘管蘇軍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是白俄羅斯大部、右岸烏克蘭和克裡木仍然掌握在德軍手中。眾所周知,蘇德戰場的中央地段,在每年的2月到5月期間,是不適合進行大規模進攻戰役的「泥濘期」,對戰爭雙方均是如此。
  • 為了圍剿10萬叛軍和搶奪地盤,希特勒死後,蘇軍發動布拉格戰役
    布拉格戰役充分說明,盟軍圍攻第三帝國名義上是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而實際上是重新確立歐洲秩序的分贓戰爭,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大家都希望儘可能多佔據一些地盤,布拉格作為捷克的首都,誰拿下這裡誰就能控制戰後的捷克斯洛伐克。
  • 諾曼第登陸前,盟軍如何瞞天過海「騙過」德軍將主力調離
    正是盟軍對德軍天衣無縫的「欺騙」,讓德軍對盟軍的登陸方向造成了誤判,保證盟軍諾曼第登陸順利進行。對於盟軍軍官設計的100%完美無缺的「衛士」欺騙計劃,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親筆寫下了「我很喜歡它」這句話,這是艾森豪對盟軍「衛士」欺騙計劃的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