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根據酒的生產工藝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一是如白酒、白蘭地酒、威士忌、朗姆酒等,經由原料發酵、蒸餾後所得到的度數較高、刺激性強的蒸餾酒;二則是如黃酒、啤酒、果酒、葡萄酒等,經由原料發酵後,直接榨取或提取所得到的度數較低、刺激性較小的釀造酒;
最後則是如利口酒,雪莉酒,苦艾酒等,使用食用酒精或其它酒類作為酒體,加入糖料、香料或藥材等提香物質所配製成的配製酒。而在這三種酒中,度數更高的蒸餾酒一直是很多老酒鬼的心頭好。
而在蒸餾酒中,又以「琴酒、威士忌、中國白酒、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龍舌蘭酒以及日本清酒」等這世界八大烈酒最受人矚目。其中,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等洋酒可謂是賣遍了全球,身影遍布了各地。但反觀我國白酒,卻還是難以走向世界,其在世界蒸餾酒所佔的市場份額不到1%。
當然,不僅是外國人喝不慣白酒,就連很多國人,也對白酒有著偏見。如茅臺酒貴,其底下絕對是罵聲一片,但其轉身花個數萬買瓶真假難辨的拉菲卻毫不心疼;還有很多人覺得現在的白酒都是液態法白酒,全是勾兌的假酒,喝後易上頭,遠沒有洋酒喝起來舒服。
的確,自從新工藝白酒出現後,「三精一水」的液態法白酒也成為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存在。而白酒市場上,不管是不是純糧酒,其都要標榜純糧的混亂現象也屢見不鮮,很多酒友都曾吃過虧。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高性價比的純糧酒難尋,更多人投身洋酒的懷抱也並不稀奇。
1
液態法的洋酒與白酒口感側重點不一
但實際上液態法發酵並不可怕,因為很多人所青睞的威士忌、伏特加、白蘭地、朗姆酒等洋酒,同樣也是使用液態法發酵得來的。而之所以液態法發酵用在白酒中就會適得其反,引來罵聲一片,用在洋酒中讓人趨之若鶩,其關鍵在於兩者對口感的追求並不同。
首先,對於生產出來的食用酒精,雖然都是要求純淨、無色無味,但是兩者的相關標準卻有點不同。如在口感上,我國對食用酒精的要求是口味微甜,且具有乙醇固有的香氣;而歐美則是要求無味道、無氣味。
而在一些微量成分上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如在異戊醇上,我國食用酒精標準異戊醇含量為80mg/L,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標準異戊醇含量為0,俄羅斯為 2~5 mg/L。作為雜醇油中的一員,酒液中異戊醇的含量越高,其就越容易上頭。
其次,在成品酒風味上,兩者的要求也不同。其中,洋酒更為追求純淨。故此,原料經由液態法發酵後,將其進行蒸餾、稀釋調度後,即可儲存於橡木桶,最後經過相互調度、調色以及調香後即可變成合格的成品酒出售。
而在追求要有獨特香氣以及味道,且有著十二大香型的白酒上,光憑只有微甜口感的食用酒精顯然是玩不出那麼多花樣的。故此,液態法白酒需要根據想要得到的酒體風味進行酒體設計,然後以食用酒精為酒基,按比例加入食用香精、糖精以及水,對其進一步勾兌,才可以使其具有白酒的獨特風味。
所以說,雖然同是液態法發酵,但是兩者在口感上的側重點不一樣。且我國很多低端的液態法白酒大部分是由普通級食用酒精和酒用香精勾兌而成,質量並不好。故此,在飲用後相比洋酒來說更容易上頭,讓人不適。
2
「白轉洋」市場難以開拓
那麼,既然液態法發酵出來的食用酒精所勾兌出來的白酒受歡迎度遠遠不及洋酒,且價格也要比洋酒低,為何不進行「白轉洋」呢?事實上,「白轉洋」也大有人在,但是其知名度卻不高。因為雖然在酒吧、KTV等場所出現的都是洋酒,且年輕人更為青睞洋酒,但是國內的酒類市場還是白酒的天下。
而去到國外,其競爭力大,想要夾縫生存就更加困難了。且存在即是合理,「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酒」只是個空談。而價格更為便宜的液態法白酒,其能夠滿足很多喝酒預算低的大眾酒友的需求。畢竟現在最為暢銷的並非茅臺酒,而是只賣十幾塊一瓶、一年銷量可達數億瓶的牛二。
所以說,雖然同是液態法發酵,洋酒讓人趨之若鶩,白酒卻引來罵聲一片。但「白轉洋」也並非是一片大好,因為從市場數據看來,人們對很多液態法白酒的接受度也並不低。故歸根到底,消費者們更為痛恨的是那些「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純糧酒旗號的液態法白酒。
故此,酒友們若是預算不足,其實那些正規酒廠生產,光明正大說明液態法白酒身份且價格更為便宜的酒精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而若是手有餘糧,又想要不易上頭,我還是建議酒友們選擇優質純糧白酒來自飲。
因為洋酒中的果糖成分要比白酒高,而容易被吸收的果糖會帶動酒精進入血液中。故此,其對酒精的吸收會加快,攝入同樣的酒精量,喝洋酒時血液中的酒精量要比傳統白酒高。自然,洋酒也就更容易上頭,其第二天起床後仍會有頭痛欲裂的宿醉感。這跟白酒混上其它飲料,混飲後反而更容易醉,且容易上頭是一樣道理的。
多學多品才能看懂更多,歡迎關注,帶你辨好酒,喝好酒,廣交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