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渚辭世揮別感官世界 曾引領日本電影新浪潮

2021-01-09 人民網

  大島渚(1932.3.31-2013.1.15) 生於日本玉野,代表作:《感官世界》《愛之亡靈》《御法度》

  《感官世界》

  無論是觸目驚心的《感官世界》,還是以「禁色」聞名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圖),都曾因題材緣故而被人誤讀。

  仿佛是約好了,去年10月17日日本導演若松孝二在車禍後不治離世,三個月不到,疾病纏身十餘年的另一位蜚聲國際的電影導演大島渚也突然離開。這兩個衝動、執拗的白羊座戰友,不折不扣的左派憤青,一直拿電影在肉體與精神、革命與情慾之間實驗,指揮一撥撥年輕人投向虛無的火焰。

  大島渚身後的日本電影新浪潮,和兩件事情脫不開干係,一是戰後日美安保條約引發的「安保運動」,很多愛國青年走上抗爭之路,在虛妄中找到青春的突破口,在電影領域亦引發聯動作用;另一個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片廠制度慢慢瓦解,激進大膽的年輕導演和古板的舊體系格格不入。大島渚在這樣的情勢下退出松竹映畫,並成立獨立製片的「創造社」。

  一個憤青的誕生

  大島渚出生在官僚家庭,從小就對政治有一種反叛的敏感,熟讀共產主義著作,在京都大學期間就熱衷於各種學生運動,積累了深刻、強硬的鬥爭經驗。尤其是在1951年日美籤署安保條約之後,他一度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企圖拯救這個被美國控制的國家。這些都影響他的創作觀。

  雖然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大島渚很多電影卻在講青年運動的通病,革命到最後就成了泡妞、唱歌、跳舞、請客吃飯,把運動視為狂歡派對,虛妄的激情耗光之後如喪考妣,一些人早已看透螳臂當車的學運本質,另一些人是徹頭徹尾的倔驢頭也不回地撞向南牆。《日本的夜與霧》(1960)就是開端。

  作為大島渚在松竹的最後一部電影,也是在大製片廠的最後一部電影,日後的新浪潮電影觀念,個人政治立場,對青年運動的認識已經暴露無遺。由於預算有限,片子簡約節制,外景很少,幾乎在室內完成,卻獨具大島渚的空間、時間、敘事構想,極度限制當中發揮了天才般的創作自由。

  《日本的夜與霧》雖然是向阿倫·雷乃1955年的《夜與霧》致敬,卻另闢蹊徑,渾然自成,混沌的荷爾蒙氣息中,電影內外的殺傷力不可估量。影片上映第四天,直接促成了右翼少年刺殺日本社會黨委員長的政治事件,松竹公司迫於壓力,將拷貝收回停映。

  按照大島渚在1961年《電影旬報》上的說法,「《日本的夜與霧》只有43個鏡頭。這就是原則上所說的一個場景一個鏡頭。」確實,《日本夜與霧》從第一場到第三場戲之間,10分鐘不到,通過鏡頭移動、空間切換、人物轉場,就以極其簡約有力的方式利索地交代了社會背景、人物性格,亮出了鮮明的導演風格。

  此後《被迫情死的日本之夏》、《新宿泥棒日記》、《日本春歌考》等都影影綽綽地迴蕩著學運的遊魂,他們一方面死守著自己所理解的革命精神,像一個闖入者、暴力狂徒一樣的兇悍凌厲,進行鬥爭,不斷進行自我思辨、裂變和清洗,一方面卻發現自己的所有行為就像推石頭上山的希臘神話中的悲劇英雄,到頭來落得四顧茫然。

  以身體對抗死亡

  就像早期大多好奇地忙於刨「地下電影」、「禁片」的影迷一樣,大多數國內影迷第一次接觸大島渚還是那部毀譽參半的《感官世界》。拍片時,大島渚對拍性愛還不是太有把握,就請了粉紅電影天王若松孝二來做監製。

  選角和拍攝過程其實要比該片在日本刪改、禁映,乃至帶著菲林到法國衝印、剪輯的要精彩。大島渚找了一堆當時的男星,有的已經答應參演,中途又反悔。懵懵懂懂的藤龍也接下了這個單,他已經在長谷部安春等導演的粉紅電影裡演過很多流氓、混混,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氣質。

  根據1936年「阿部定事件」改編的《感官世界》,真實的性場景是演員做出的最大犧牲。松田英子的大膽演出震驚世界,此後,她在出演若松孝二的《聖母觀音大菩薩》(1977)等幾部片子後,漸漸淡出影壇。

  很多影迷不是討厭這部電影本身,而是它的表現方式超過了預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帕索裡尼的《索多瑪的120天》的際遇一樣。然而,也正是這一點,大島渚版的《感官世界》,比田中登《實錄阿部定》(1975)、大林宣彥《感官新世界》(1998)、望月六郎《定之愛》(2008)要更具有標本意義,聲名遠播。

  情慾在大島渚眼裡,並不是挑逗性的商業賣點,而是反叛、疲乏、衝突、佔有的象徵,在《被迫情死的日本之夏》、《日本春歌考》裡,青年人在社會上受挫,性愛如同回歸安穩的母體,以身體對抗死亡和絕望。《感官世界》有這樣一段外景,阿吉走過街道,一群威嚴的日本士兵正在出發,而他麻木地走過街邊,在所有青壯年男子都要開赴遠方戰場時,沉寂在情慾漩渦裡。

  大島渚因患腦溢血而在輪椅上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御法度》(1999),亦是一次忤逆的關於武士的性慾與操守的叛逆故事,傳統倫理裡邊忠心、剛烈、陽性的武士,以及他們的集團「新選組」,居然因為同性之戀鬧得爭風吃醋,滿城腥風血雨,這在很多一本正經的劍戟片導演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題材。

  ■ 享譽世界

  「老左」正傳

  較于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鈴木清順、松本俊夫等導演,大島渚顯然是把日本電影新浪潮介紹給了全世界,並實現了跨國合作。1976年《感官世界》日法合拍的大膽冒險,讓他一下子衝到歐洲一線文藝大師的視野。

  時隔不久,1978年作為姐妹篇的《愛之亡靈》,在尺度上已經收斂很多,但是導演技法已經圓熟沉穩,獲得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全盤以歐洲文藝片方式運作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1983),請英國華麗搖滾鼻祖大衛·鮑伊主演,並推出了初登銀幕的北野武,音樂家坂本龍一則親自出演被大衛·鮑伊吸引的日本軍官。

  《馬克斯我的愛》(1986)走得更遠,編劇、主演主創人員幾乎全是外國團隊,全程外文發音,「人獸戀」滑稽而詭譎的命題,搭上了英國文藝女神夏洛特·蘭普林,以往憤青的批判作風在這個片子被遮蔽和隱藏起來,有一種黑色幽默質地,只有情慾的符號還煜煜生輝。

  大島渚的電影在中國影迷圈流行起來,是VCD、DVD出現後的這十幾年。但是他本人和中國、中國電影很有緣分。這個「老左」在上世紀60年代是毛澤東的崇拜者,像戈達爾電影中年輕人崇拜「文化大革命」一樣,在他電影裡搞運動的青年學生,都在模仿這場運動,並常常嚮往。

  大島渚憤青時期曾拍攝《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1969),反思鬥爭精神,提煉革命本質。在毛澤東去世的1976年拍攝了《傳記·毛澤東》。而首次結交中國電影人,是1983年和謝晉共同擔任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電影節評委,並把大獎發給了吳貽弓的《城南舊事》。

  1986年大島渚在日本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很喜歡這個與謝晉、吳貽弓那代人不同的後生,和陳凱歌進行了一次即興的交流,並稱中國「第五代」的遭遇和當年他離開松竹的情形很相似,創作觀念也接近。近萬字的對談文字曾刊發在《當代電影》1987年第6期上,至今被到處流傳,不過當時陳凱歌只看過《青春殘酷物語》,還不太清楚這個「老左」的來頭。

  有一段有趣的傳聞,馬尼拉電影節後,有國內電影人看了大島渚的《愛之亡靈》很感興趣,聯繫松竹公司想購買《日本的夜與霧》《青春殘酷物語》,大島渚非常高興,想著自己的電影能給中國人民觀看,後來聽說只是買回去做「內部參考」,大失所望。直到1993年他受吳貽弓邀請做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才相逢一笑泯恩仇。

相關焦點

  • 日本電影專家談大島渚:借硬性色情作品關注時政
    大島渚製片人元持昌之、大島渚妻子小山明子和支菲娜(圖片來源:日本電影專家支菲娜女士)點擊圖片進入:電影巨匠反建制 《感官世界》導演大島渚病逝他在日本、亞洲乃至世界享有盛譽,1978年他憑藉《愛之亡靈》一片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也是日本人第一次獲得該獎項。在大島渚去世後,鳳凰娛樂獨家連線了日本電影專家、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外國研究員支菲娜女士。她關注和研究大島渚多年,對他本人和他的電影有著非常全面和獨到的認識與見解。
  • 「日本新浪潮電影運動」第一旗手:灰暗時代中的人性描摹者大島渚
    ——大島渚在日本電影史上,大島諸是繼黑澤明和溝口健二之後,最為盛名在世的導演,被稱之為日本新浪潮電影運動之中的第一旗手。大島諸,1932年,出生於日本的京都市。自小對文藝頗有興趣,在1950年時考入京都大學的法學部,並在學生時代積極參加各市的學生運動。
  • 平成電影30年:新浪潮
    他既是電影導演,也是電影評論家,儘管對日本新浪潮存有不滿,但他卻一直被視為日本新浪潮的旗手。日本新浪潮這個詞彙,最初源自《讀賣周刊》1960年6月5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為配合[青春殘酷物語]上映,《讀賣周刊》的記者將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稱為「松竹新浪潮」和「日本新浪潮」的代表。
  • 電影浪人拒絕循規蹈矩
    香港美食家蔡瀾精通日文,1983年香港金像獎期間曾為頒獎嘉賓大島渚充當翻譯。他回憶說,臨上臺前,他請大導演先說一遍等下要講的話,好有個準備。大島渚說:「好,我說這是第二次來香港,親眼看到了香港的繁榮。香港電影的工作者都很年輕,我看到一股強烈的朝氣,願這金像獎帶給大家更多的鼓勵。」蔡瀾自己在腦裡翻譯了一遍,點頭「嗨,嗨」。
  • 日本色情片大師對淫穢指控的反擊
    這絕不是大島渚想要的——他的目的是使「《感官王國》不單成為電影史上的事件,而且也要在日本的、或者世界的性愛史上留下一頁」。[4]他只能感嘆同行們的天真——豈止公映時被劃到不想要的級別中去那麼簡單,只要這片子的底片是在日本國內洗印,他就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 支菲娜:日本情色片大師對淫穢指控的反擊
    這絕不是大島渚想要的——他的目的是使「《感官王國》不單成為電影史上的事件,而且也要在日本的、或者世界的性愛史上留下一頁」。[4]他只能感嘆同行們的天真——豈止公映時被劃到不想要的級別中去那麼簡單,只要這片子的底片是在日本國內洗印,他就可能面臨牢獄之災。1975年,大島渚與法國著名製片人阿納特·德曼溝通,擬以法國資金拍攝一部以日本為背景的桃色電影。
  • 盤點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尚盧・高達的女人,以繆斯之名搞多角戀
    有的喜歡富野由悠季自1979年所製作的《機動戰士高達》,有的則迷上法國新浪潮電影語言大師尚盧・高達。電影剪接上著名的跳接便是由他在首部電影《斷了氣》中開創的。跳接本不是事前刻意的想法,只是從錯誤中反過來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風格。方田犬彥所寫《高達的女人們》,便從高達身邊五位女性切入,走進這位電影天才的世界。
  • 《感官世界》,被譽為「世界十大禁片」之一,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這段話重複多次出現在《感官世界》裡。阿部定的痴情動容法官,她沒有被處以更嚴苛的刑責,反而讓民眾都同情在她的愛情中,這就是『阿部定』。『阿部定』一位在1936年轟動日本的女子,總是溫柔又不失典雅的微笑,面露羞怯的模樣,若有似無地吸引著同性及異性;姣好的身材當然也是優勢之一。
  • 56歲大島由加利變化大!皮膚鬆弛略顯老,曾因看成龍電影改變一生
    90年代,她是曾與楊紫瓊、楊麗菁、李賽鳳等人齊名的動作女星。不同於這幾位學舞蹈出身的女星,大島由加利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大島由加利小的時候,媽媽為了培養她的專注力,特意送她去學習空手道。沒想到,大島由加利一下子就迷上了。之後,她還主動學習了柔道、體操等,身手也變得越來越敏捷。
  • 日本情色電影文化中的感官世界
    電影《鍵》裡,安西教授是可以為性愛而奉獻生命的。  而在大島渚的《感官世界》中,女主人公阿部定因為性愛,是可以殺人的。  在《肉體之門》、《赤橋下的暖流》、《鍵》中,女性是祖國,是母親,是生命力的源泉,這些導演都是女性崇拜者,但女性的性愛,還是出於被動的挖掘,是被誘發的;而在《感官世界》中,女人卻是一個自覺的性愛的享受者和佔有者。  《感官世界》所敘述的「阿部定事件」真實發生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傳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 除了男人之間的感情,這部日本神片還講了什麼?
    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有一部展映影片格外受到迷影青年的關注,用一票難求來形容絕對不誇張,這便是大島渚、大衛·鮑伊、坂本龍一合作的經典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不得不承認,雖然大島渚貴為日本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但真正讓這部影片名聲大噪的是兩位東西方天才音樂家的合作。
  • 大島由加利罕見亮相,56歲「打女範」仍在,動作片曾紅遍大江南北
    雖如此厲害,但大島尤加利並無進入娛樂圈的打算,反而希望做一名教練老師,平淡過一生。可命運不會這樣安排。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了成龍電影《師弟出馬》。一時間,究竟何去何從,大島陷入糾結。「幸好當時成龍師傅鼓勵我,就算身體再不行,功夫明星也有責任去做一些事情。」在成龍看來,雖然大島身體已不復當年,但畢竟是一代打女,不可就此頹廢,還應發著更多的光。在那之後,大島由加利選擇回日本辦學校。做老師、教學生,又回到了當初的軌道。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1香港電影新浪潮名稱的由來上對法國新浪潮的借鑑。所以有必要先簡略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國《電影手冊》的一此年輕編輯撰文批評當時的著名導演和所謂的「優質電影」,提出自己對好的電影劇本、表演、鏡頭語言的看法。
  • 法國新浪潮電影海報,半個世紀前的設計經典!
    Tony Nourmand可以說是老式電影海報的全球權威,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海報背後都可以看見Tony的身影。憑藉20多年的媒體經驗,他最終在2010年創立了自己的出版社:Reel Art Press。
  • 世界電影漫談——日本電影物語
    世界電影漫談第三站,一起來聊一聊日本電影的發展史。說到日本電影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導演和優秀的作品,單拎出一個板塊都夠洋洋灑灑寫一篇精彩的文章。本篇漫談,我想從熟悉的話題及角度入手,試著與大家從宏觀層面就日本電影的文化進行一個交流,如果大家感興趣,日後我們可以再拆分細節,慢慢分析品味。
  • 沒有《電影手冊》的這場「宮鬥」,就不會有新浪潮運動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重要旗手,與許多新浪潮導演一樣,侯麥首先也是一位重要的影評人。他也是從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電影雜誌之一的《電影手冊》裡走出來的,然而這點被許多人所忽略。在巴贊去世之後,侯麥曾經擔任過《電影手冊》的主編。
  • "電影手冊"被影迷聯合收購 曾催生法國新浪潮運動
    網易娛樂2月5日報導 據法國媒體報導,法國著名的電影雜誌《電影手冊》宣布被20位影迷聯合收購,這20位影迷會成立一家名為「手冊之友」的公司來管理《電影手冊》,ric Lenoir擔任《電影手冊《電影手冊》於1951年4月由法國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等人於巴黎聯合創建,它是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也最具傳奇色彩的電影雜誌之一,《電影手冊》的成長史與電影藝術本身的發展史密不可分,催生了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1958-1964),發掘了大量的新導演,在歐美及至世界影壇都有深遠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