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的警告: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正在消減人的生存價值基礎

2021-01-07 文眼看世界

工具理性只關注效率、功用、計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價值基礎。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奴役理性,造成了對自然和人的雙重奴役。科學技術的大量普及應用,使得人類生存的處境越來越尷尬,需要 重新確立人類生活的價值基礎。

——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是法蘭克福學派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開創了對西方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和發達的工業文明進行全方位批判的社會批判理論。霍克海默作為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所長,沒有致力於自己思想體系的建構, 而是從一個學術研究團體的總體角度出發,去構思其理論的研究走向和藍圖,他對社會批判理論作了全面的規劃和奠基。對工業文明社會的批判,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批判科學技術。

知識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這種知識和科技忽略了人的價值和意義,消解了人生存的本質目的。

關於工具理性和科技的弊端,霍克海默是這樣理解的:

1

工具理性對人生存的價值基礎的消解。

理性,是西方文明中的一個核心的概念,由古希臘的「邏各斯」的概念發展而來。海德格爾是解釋古希臘思想的大師,他認為「邏各斯」的最初含義是說,另一個根本而重要的意義是看, 即讓人看某種東西,尤其是指看言談所及的東西。

赫拉克利特第一個把「邏各斯」當做哲學概念,主要是指一種固有的必然性,這個含義被西方保留了下來,並沉積在兩千年的思想之中。今天, 「邏各斯」通常被翻譯成理性、判斷、概念,通常是在事物的內在必然性和人類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兩個層面上來理解的。

在西方社會,理性是審判一切存在合法性的法庭,是檢驗和評判一切存在合理性的標準和尺度。理性漠視自身的能力邊界,試圖超出自身的界限之外去掌握永恆與絕對。但霍克海默指出,現代社會的理性觀念已經演變出一種新的結果,那就是技術和理性結合在一起而成為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對技術的批判首先必須對工具理性進行批判。

何為主觀理性?

主觀理性是指主體思維過程中的理性,即主體能夠進行分類、推演、計算的能力,就是說,主體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去選擇達到自己目的、滿足自己需要的最有效手段。它強調手段與目的的可能協調,關注的是實現目的的手段的適用性,追求一種知識、一種工具的效用性和正確行動方案的選擇。在這樣的理性視野中,一切理性的東西都是有用的東西,一個有理性的人就是能夠決定什麼對他有用的人,一個行動只要能為某種目的服務就是合理的,對於目的本身是否合理,是否有價值則漠不關心。

工具理性,就是技術理性,它具有如下特徵:

1)工具主義把世界及其構成要素僅僅看做是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或手段,不產生價值和意義。

2)是一種實用主義,它的價值尺度是效率,關心的是實用,忽略忽視人的本性和人性。

3)是一種順從主義,它分離事實與價值,使得人們一心只盯著目標,為實現確定的目標而努力,甚至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忘卻了對目標合理性的質問,排除了思維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否定了人心的力量和價值,讓我們消極地順應現實,滿足現實,不去力圖變革現實。

何為客觀理性?

客觀理性是指存在於客觀世界中的理性,它作為一種能力不僅存在於個人意識中,而且存在於包括人與人的關係、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的整個客觀世界中,因此,客觀理性是實在固有的一個原則,是一種生活方式,即一種與生命和自然謀求和諧的方式。它提出一個富有真理的和諧世界。在客觀理性的視野中,科學要揭示包羅萬象的存在的基本結構,是一種思辨和反思的活動,包含著對價值的關心,而不是對雜亂無章的材料的歸類、整理和計算。

客觀理性與主觀理性完全不同,它以人的自由解放為最高目標,強調對現實的批判和超越,是一種批判的、富有反思性質的、和解放的理性。

2

人的物化

人類的發展自啟蒙運動以來,主觀理性戰勝了客觀理性,工具理性已經戰勝批判理性,取得了文化上的統治地位,並排斥和阻撓著客觀理性的發展進步。但在工業文明和科技不佔主導的社會之前,工具理性並沒有抬頭。只是到了近代,當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並倡導用科學技術消除匱乏和獲取豐裕的物質財富時,科技才得到高度發展,同時主觀理性(即工具理性)才得到了高度發展。

工具理性只是到了近現代,工業文明極度發展後,才出現的。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成為別人被利用的工具的危險。人被物質所異化,被物化,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成為了一句空談。在這樣的社會意識中,我們對發展人,健全人,人的全面發展,置若罔聞。

霍克海默認為,理性的工具化和技術化所帶來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使人們只注重追求功用、效率、計算,而放棄了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追求,人本身被貶黜為對象,人的自主性衰落,理性和科學技術的異化導致人自身的異化。人的異化就是人的物化,具體表現在人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和存在方式上。

理性放棄了自己作為倫理、道德和宗教的觀點的媒介地位。在這個遠離啟蒙和什麼都可以利用的時代,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成為理性的整體化身,知識是技術,技術的本質是工具。理性成為一種用於製造一切其他工具的工具,工具理性的存在抽空了諸如正義、平等、幸福、寬容等價值內容,最終成為純粹的、毫無感情的工具,原先無比高貴的理性,在一個技術時代,開始墮落為一種可檢驗的技術操作,它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能被操縱、加工和消耗。

人的價值和意義感正隨著工具理性的加深而逐步喪失,說白點,就是人變成為了一種物,沒有感情,不再尋求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3

人最大的武器——思想,也變為了工具

思維方式的異化

在工具理性的統領下,人的思維必須以技術和工具的實際效用為核心,追求形式邏輯和數學的統一,主體的自我意識消失殆盡,人的主體性被邊緣化和隱藏化。在此,人類最有力的武器——思想,不再有往日的浪漫,而變為了一種服務於實用目的的物,變成了工具。這樣的思想當然不會有否定性和批判性,只會屈服和順從現實,而看不到現實中的種種弊端和不符合人性的諸多技術問題。

行為方式的異化

在工具理性社會中,人的行為方式藉助技術和機器被規定、安排了,人必須符合和適應技術世界的節奏,跟隨機器一起運轉,於是,人的社會化實際上變成了人的工具化和人的技術化,人不再成為他自身,而成為科技的殉葬品和被使喚者。

個人價值的異化

泛靈論使對象精神化,而工業文明卻把人的靈魂物化了。我們都成為了一種機器,消費機器,賺錢機器,娛樂機器。決定著我們行為價值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靈魂,而是商品。人被等同於商品,遵循著市場的邏輯,人的價值是按照市場上商品的價值來設定和判斷的。人的生活不再是他的精神所觸及之地,而淪喪為市場的獲利品。

在工具社會,個人被分解為一個個獨立的原子,每個個體成為整個社會機器上的一個部件,同時必須服從整個社會和機器組織的決定,個人喪失了自我意識及自我存在的價值,在社會中軟弱無力而又孤立無援。

結語:

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放棄了對人類生存價值問題的關注,表現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無視、功利算計和冷漠,只把自己當成控制外在自然界的生產力,當成工業過程和工具實施的手段,這是造成工業文明危機的根源所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危機實際上就是價值的危機,信仰的危機,意義缺失的危機。

相關焦點

  • 《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令和時代下工具理性的再反思
    如果說對軍國主義時期的直面描寫只是常規性的反戰呼籲,在接下來的劇場版中,藤子老師開始審視起戰後和平社會裡仍可能將日本拖回極權深淵的不安因素,即法蘭克福學派著重批判的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但這並不意味天上人形象與納粹完全重合,工具理性造同樣造成地上社會的病態化,衝突的責任不應只由一方承擔。藤子老師尤其強調地上世界對自然不加節制且蠻橫粗暴的榨取和破壞,提醒唯經濟發展和效率提升的技術濫用終歸會反噬人類。現實中與戰後經濟奇蹟並行的是各種公害問題的爆發,水俁病、四日市哮喘病和病痛成為抹不去的陰影,未及天上的毀滅之雨降下,日本人已在自己創造的繁榮中滿目瘡痍。
  • 《浮士德》:理性悲劇和樂觀主義的糾纏
    《浮士德》中的兩個賭約在《浮士德》中,上帝和梅菲斯特與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賭約構成了作品的基礎,也是整部作品的思想內核。《浮士德》的理性悲劇《浮士德》的主旨,乃是歌德對人類理性的悲劇性解讀和對人類救贖的渴望,而浮士德精神,其實質就是理性主義下的現代性人類精神。
  •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14二 理性原則的解釋意義和論證意義萊布尼茨在真理的形上學必然性以及奧秘的超理性意義上對信仰與理性之間一致性的設定,其基本目的之一乃是希望在理性的基礎上建構起有關神學命題的認知規則或解釋規則。20雖然萊布尼茨在這裡試圖維繫哲學原則和《聖經》解釋之間的平衡,但理性規則作為某種仲裁者的地位還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當萊布尼茨在邏輯的或形上學的必然性以及超理性的奧秘並不反乎理性的基礎上宣稱信仰與理性一致的時候,他更多的是希望在啟示命題或宗教神學中引進一種理性的解釋規則,一種合乎哲學原理的證明規則和認識論規則。
  • CPDA數據分析師:決策真的是純粹的理性過程嗎?
    來源:CPDA數據分析師網 / 作者:數據君 / 類別名稱明確涉及一系列決策支持的驅動程序 從信息到協作到分析和人工智慧-每個驅動程序都是某種類型的技術(包括以電子方式存儲的信息作為技術),但是缺少了一些東西,做出這些決定的人在哪裡
  • 理性的覺醒,即將展開世界的下一個紀元!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29)《生存與感知兩種存在理念的理性依據》理性是什麼?理性有什麼用?理性是存在過程與目的意義的明確,理性是存在到達目的的保證,理性是我們對事物存在的正確認知與把握,理性是我們與自我行為的符合邏輯的互動關係。判斷人的行為是否有理性,就看它能否達到目的,直接高效地達到目的就是理性的行為,反之,就是沒有理性的行為或反理性的行為。我們有關於生命存在的理念系列是有理性的建樹嗎?我們試圖通過生存行為達到什麼目的?我們的理念建立與執行使我們達到目的了嗎?
  • 女孩子非常理性,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對於真正關心這個女孩、為這個女孩前程著想的人,這種理性、成熟不僅不可怕,反而是令人欣慰的。有的女孩子就會表示:不可怕!怎麼會可怕呢?恰恰相反,我可以裝作很感性。為你洗手做羹湯,為你穿女僕扮護士,為你切好凌晨兩點半打遊戲盡興後的水果,為你燙好球鞋襯衫襪子手錶……這些都可以裝出來。裝,是生存的精髓。
  • 本能與進化、恐慌和理性,疫情下的投資思考
    這兩種生存的基本技能讓他們得以大幅提升熬過飢餓躲過野獸的機會,存活下來繁衍後代,並把這兩種技能牢牢地烙印在後代的基因裡,成為本能。越來越發達的醫療技術和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延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壽命。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從200年前的40歲大幅提升到70歲左右。再加上不斷提升的人文、道德和倫理水平,也在抵抗和延緩人類自然選擇的進程。
  • B2《超越智商》D1理性之心
    理性障礙:理性與智力的分離 定義:儘管具有足夠的智力,卻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理性 知識/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可被定義為以最優化的方式實現個人目標。經濟學家與認知科學家提煉並完善了目標實現最優化的含義,提出了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的概念。
  • 赫爾伯特·西蒙:你的理性,受到哪些限制?
    造成這種差別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頭腦一時間無法掌握所有結果,而是隨著對結果偏好的轉移,注意力也從某一價值要素轉向了另一種價值要素。 所以,評價的準確度和一致性都受到個人能力的限制,也就是個人探索其設想結果中變動的價值要素,並在預期與實際體會中同樣重視這些價值要素的能力。 這對「風險」行為來說可能是一種重要的影響力。
  • 理性繁榮才是A股永恆追求
    「營造健康的牛市,不僅需要投資者保持理性,上市公司也需要保證質量,規範發展。同時A股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應進一步完善。」
  • 將理性進行到底!全網智商最高的科學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收官
    節目先後邀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葉盛、BrainCo首席科學家楊錦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教授汪寧、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張大慶、科思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董潔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包愛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醫生王鵬飛、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應用發展中心主任張偉、起源太空創始人蘇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勇輝、天美工作室群遊戲設計師王林
  • 基督信仰是壓制理性的敵人,還是啟迪理性的太陽?
    這個前提在神學上引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即人類是用自己墮落的理性來思考這個墮落的世界。 關於這種思考世界的方法的重要性,在新約中可以發現一些痕跡。比如,眾所周知,在新約中使徒保羅就將人類對受造界的知識作為一種認識上帝的基礎。他明確指出我們能夠通過受造世界認識上帝(羅1),然而保羅在其他地方也指出我們從受造物看到的不過是「勞苦嘆息」(羅8)。
  • 理性消費時代 唯有遵循「MPV黃金定律」才是佼佼者
    「經濟危機」過後,大家的消費觀更趨向理性。據《2020年中國MPV市場消費洞察報告》所示,疫情後有超5成的消費者選擇理性消費。對於疫情後買車來說,消費者開始權衡品質與實用價值。面對越發理性的消費者,能夠宜家宜商的MPV當然是最完美的選擇。如何衡量MPV的產品核心價值?自然是需要一個通用標準。定位高端的艾力紳,就是一款完全依照「MPV黃金定律」打造的車型。
  • 從生命經濟學看戰爭,避免「理性」的戰爭帶來最不理性的經濟結果
    在以往的專欄文章中,筆者提出了「生命經濟學」的概念,強調生命經濟學的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既從傳統經濟學理性的經典角度思考人類行為,也從「理性的不理性」之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審視更加真實的人類行為,還從超越理性的靈性行為的角度理解人類行為。關於戰爭,從生命經濟學的角度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 雲南日報:理性是另一種力量
    這次災難中,堪比救災援助的,還有另一種力量發揮了強大的作用:理性應對 災難又一次降臨在四川, 有了5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經驗和教訓,"4·20"蘆山地震發生後,上至中央,下至平民,反應迅速,官方和社會組織以及媒體都從容不迫開始運作。有評論稱「社會沒有表現出慌亂和失措,沒有被激情和悲情所裹挾,沒有停留於無助的悲傷中。」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所以不能用人有欲望/發情期來替強姦犯辯護,人可以違背「餓了就吃」的生物本能來節食,人也可以在某些時刻「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為了某個人或者某種價值追求而犧牲肉體生命。人的道德意識是獨立於感官愉悅的,也不會屈從感官愉悅,獎勵、吸引力、滿足感等等。
  • 警惕「詞暴力」:娛樂化的網絡邏輯正在吞噬理性思辨
    警惕「詞暴力」:娛樂化的網絡邏輯正在吞噬理性思辨 2015年07月16日 08:55 來源:文匯報 作者:張禎希 字號 內容摘要:熱詞營銷」經典案例:北京故宮的一組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動態照片,迅速躥紅網絡,故宮工作人員通過數位技術
  • 理性的謊言——《心理測量者》的「瘋癲」秩序(下)
    18世紀的畫家筆下的瘋人院閒適安逸生活在瘋人院高牆內的人們    17世紀之後,在經由技術進步和地理大發現,大規模的城市在歐洲大陸興盛,適應生產生活的城市結構也逐漸成型,而我們當下的城市所必須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也應運而生,禁閉的措施也是如此。
  • 科學能否回答宇宙所有的問題——虛無主義是理性觀點嗎?
    更具體地說,他們相信任何與耶穌誕生之前的時間有關的東西都被認為是「歷史科學」,是聖經的一部分;因此他們反對大爆炸理論和進化理論,但他們認為「觀察科學」是正確的,因為它不以任何方式幹涉宗教,他們也幫助現代醫學和技術的發展。例如,心理學如何影響人類倫理,宗教如何通過建立實驗的道德邊界來影響科學實踐。
  • 旬邑的「理性」蘋果
    技術鏈——  120元錢的激勵  在這麼多農民中進行技術推廣和符合現代農業規範的標準化生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大多數種植者文化層次不高的情況下。  這種模式吸引了很多附近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截至目前接到申請示範現代理性農業模式的農業協會、合作社,在全國範圍內有206家,已參與示範2年至5年的協會、合作社共112家。王劍說:「不按標準執行的會被淘汰,目前淘汰和示範失敗的佔15%,成功率佔85%。」   吸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是這個模式可以很順暢地進行市場運營,能賺到錢。